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她們能夠忘記這段歷史,但我們不能!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她們能夠忘記這段歷史,但我們不能!

豆瓣電影Top250裡有一部排名No.154的紀錄片,名叫《二十二》,

它還有一部姊妹篇,名叫《三十二》。

《三十二》上映於2014年,《二十二》上映於2017年,

主要講述了中國倖存“慰安婦”的生存現狀,

還有那一段暗無天日的歲月。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她們能夠忘記這段歷史,但我們不能!

2012年紀錄片《三十二》開拍時,僅剩32位,

2014年啟動第二部時,僅剩22位,

2017年電影上映時,在世者不過8人。

在《二十二》上映兩天,

中國大陸最後一位起訴日本的“慰安婦”受害者黃有良含恨離世,

她要的道歉始終還是沒能等來。

三十二、二十二、八……最後終將歸零。

時間或許會將她們從這個世界抹去,

但是時間不應該把她們從我們的記憶中抹去。

記住歷史並不意味著要揭開受害者的傷疤,

只是需要我們去尊重。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她們能夠忘記這段歷史,但我們不能!

《二十二》沒有渲染苦難,煽動仇恨,

而是靜靜地述說著她們現在的生活。

她們的生活平靜、安寧,少有抱怨,

言論也只是在被提起的時候才會有。

傷痛不是她們生活的全部,

活著,才是對歷史最好的回應。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她們能夠忘記這段歷史,但我們不能!

韋紹蘭老人,瑤族,生於1920年。

已經九旬高齡她,領著一個月30塊錢的低保,

買菜只捨得買白菜,因為最便宜。

24歲那年,她和女兒被鬼子抓去,

折磨三個月,抱著女兒逃了出來,卻發現懷上了日本人的孩子。

她喝農藥,想自殺,但被人救下。

丈夫埋怨她,但在婆婆的勸說下生下了日本兒子。

老人悲慘的一生,卻有著大多數人難以做到的樂觀:

“這世界紅紅火火的,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她們能夠忘記這段歷史,但我們不能!

韋紹蘭生下的日本孩子,取名羅善學。

從小他就受盡同學和身邊人的嘲笑,

沒人願意跟他玩,

就連談了六個妹仔都不願意嫁個他,

都因為他是日本人而遠離。

他說,他恨日本人,這個名聲讓他背得好苦。

現在的羅善學,

義務幫著親戚放牛,打掃牛圈,

條件是以後老了有人可以照料。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她們能夠忘記這段歷史,但我們不能!

毛銀梅老人是韓國人,

十幾歲的時候隨母親逃難來到中國武漢,

之後,母親丟下她離開中國。

現在這個名字是解放後自己起的,

因為愛戴毛主席則姓“毛”,

“銀梅”是因為丈夫喜歡白色的梅花。

在中國待了幾乎一輩子的她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孝感話,

對於自己的母語,她卻只會說幾個詞,唱一首《阿里郎》。

她還會說幾句日語,

“歡迎光臨”、“請您上樓”,

這些都是當年她在慰安所被要求說的話。

18歲那年,她被日本人騙進慰安所,從此喪失生育能力。

後來,她收養了個女兒,,為她隱瞞自己的經歷。

幸運的是,養女很孝順,對她很好。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她們能夠忘記這段歷史,但我們不能!

導演郭柯說,拍《二十二》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沉重,

就是一幫後生在跟一個長輩相處,每天陪著她。

這群老人,她們最後的選擇,是心中仍存芥蒂,

還是最終寬容諒解?

“一位90歲的老人給我講70多年以後,她再看曾經迫害她的人群,

她笑了,她說他們也老了。”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她們能夠忘記這段歷史,但我們不能!

在《三十二》和《二十二》這兩部紀錄片中,

可以注意到每一位老人在提前當年往事,

都是輕描淡寫,過去了就過去了。

但是她們動情的都是家人,

家人對她們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罷,

都會流淚。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她們能夠忘記這段歷史,但我們不能!

她們是歷史,她們是受害者,不是恥辱,

我希望我們能夠正視這段歷史,能夠尊重她們。

現如今中國在世的“慰安婦”倖存者僅剩7人,

不要等到零的時候,才被世人記住。

日本沒有給她們的尊重,希望我們能給。

歷史,值得被記住!

-End-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她們能夠忘記這段歷史,但我們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