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话话禅的故事

禅话话禅

禅话话禅的故事

天堂与地狱的距离

信重武士问白隐禅师:“真得有地狱与天堂吗?”白隐却叫道:“什么样的主人会要你做门客?看你的面孔!犹如乞丐。”信重显得非常愤怒,手按住了剑柄。白隐见状又说:“哦!你有一把剑,但你的武器也太钝了,根本砍不下我的脑袋。”信重拔出剑来。“地狱之门由此打开。”白隐缓缓说道。信重心中一震,似有所悟,遂收剑入鞘。“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白隐欣然而道。

白隐禅师在这段公案中,不仅说明了是否有天堂与地狱,而且告诉信重武士天堂与地狱的距离。天堂与地狱的距离实在不远,只在一念之间,恶念生则立堕地狱,善念生则荣进天堂。其实天堂即在人间,只要你挺直了身体,持善念正常地行走,每日灿烂的阳光,都照耀在你的头顶上。如果心生妄想与恶念,地虽无缝,却让你堕入万劫不复的黑暗。

吾在可与不可之间

禅话话禅的故事

苏轼有一首禅诗:“庐山风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风雨浙江潮。”庐山迷蒙的风雨与浙江钱塘江潮,都是天下之盛景,想前往一观的人很多,古时如此,今人尤然。未观之前听闻人说,庐山风雨千般妩媚,钱塘潮头万般壮观,未能一至自是遗恨。然而一观以后,消除了很多想象中的美感,兼以旅途的劳顿与琐屑,不免有不过如此之感。

旅游回来的人多有此感,因而同一景点两次重游的人并不多。对于天地所谓胜地胜景,能去一观当然好,一时去不了也别急,便是终生未曾一去,也不必生恨。世间事均可作如是观,凡事在可与不可之间,因最终结果不过尔尔,何必生憾呢?还是苏轼生性达观,写出了这首深具禅理的好诗。

佛在心中

禅话话禅的故事

丹霞禅师有一次在一座佛寺挂单,时正值严冬,大雪纷飞,寒冷异常,丹霞便取佛殿上的木雕佛像烧火取暖。寺中纠察禅师见状,怒斥丹霞亵渎佛像。丹霞从容说道:“我不是烤火,是在烧舍利子。”纠察禅师厉声斥责:“胡说!木刻的佛像那有舍利子。”“既然是木头,何妨拿来烤火。”丹霞禅师继续取佛像投入火中,火光映红了丹霞沉静的脸庞。

丹霞之佛是在心中,纠察之佛乃在木头,丹霞与纠察佛性之高下,由此立判矣。佛家于法无执,成佛与否不在捻珠诵经、礼拜如仪,而在心中彻悟。社会运行亦有法则与轨仪,世人有诵之于口而敷衍于行者,人前礼拜虔诚无比,人后便入无“佛”之境。此乃眼中有“佛”,而心中无“佛”。惜世人多类纠察禅师,口诵宝典,心无所止,徒有岸然之形。吾敬丹霞,红彤彤照彻人心!

寸丝不挂是赤子

禅话话禅的故事

净居尼玄机往访雪峰禅师,雪峰说:“你叫什么名字?”玄机答曰:“玄机”。雪峰灵机一动,借“机”发问:“一天能织多少布?”玄机妙答:“寸丝不挂。”玄机得意,礼拜而退。才走三五步,雪峰不疾不徐地说:“你的袈裟拖地了。”玄机一听,回头看了一下衣角。雪峰讽曰:“好一个寸丝不挂!”雪峰一句闲话,将玄机的道行深浅探了个透彻:一袭袈裟尚且如此着意,何言“寸丝不挂”――玄机终是未能看“空”。

寸丝不挂是赤子,人甫一出世,尚无美丑好恶之念,赤条条浑无牵挂,父母长辈多呵爱之。一知美丑好恶,便须着衣遮掩,斯浊念生矣――人一长大,便不好玩了。世人有谓“事无不可对人言”,自谓襟怀坦荡,此亦类玄机“寸丝不挂”之意。然观世人何不衣冠重裹,华彩锦然,敢以真面目示人者,几人哉!便是雪峰禅师,也未必真得修行到家,他为玄机所设的机锋,未必不是对自己内心的洞悉。几人修得赤子心?

禅话话禅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