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晉匠志

傳統工匠是一種職業,但在當下,其意義又遠超出其職業本身。

他們用最原始的自然材料,諸如金屬、草木、泥土等,通過一雙巧手,不但化平凡為神奇,更在這一過程中呈現出一種品質、一種文化傳承。

山西文化源遠流長,各種優秀的工匠層出不窮,“文博山西”特開設“晉匠志”這一專欄,為您展現山西工匠的技藝,展現他們的專注和創新。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刻銅藝人王維民

所謂刻銅,就是直接用刀,在非鑄造銅器的平面上鐫刻的工藝。以刀為筆,以銅為紙,經過刻銅藝人的敲敲打打、千鏨萬刻,那些銅器上就出現了一幅幅精妙的詩、書、畫。

在平遙縣城有一位刻銅藝人,他叫王維民,是平遙刻銅的第三代傳承人,也是晉中市非遺代表項目平遙文房刻銅傳承人。他痴心於研究刻銅藝術,少年時期就開始研習,在傳承刻銅技藝這條路上,堅持數十年手下刻銅,蔚然大觀。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二十四孝”銅墨盒(部分)

平遙刻銅,主要是以文房案頭文具為主,一般有銅墨盒、銅鎮尺、鎮紙等。

王維民最常刻的就是銅墨盒,方寸之間,盡顯雅趣。以前,他的作品多是臨摹而成,現在則是自己創作的居多,題材多種多樣,一般有佛道像、歷史人物、風景圖案、動植物怡情圖案等。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銅墨盒

這些題材中,王維民最喜歡刻畫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有林黛玉、賈寶玉、秦可卿、薛寶釵等紅樓人物,

也有朱德、彭德懷、劉伯承、粟裕等元帥和將軍,還有歷史人物故事組合,如《二十四孝》等。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十大元帥”銅墨盒(部分)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齊白石頭像”銅墨盒

在中國畫中人物畫最難,要想塑造好一個人物,“開臉”最重要。王維民在刻畫人物時,

習慣在確定人物的臉形輪廓後,先刻鼻子,形成人物臉部的中軸線,然後再刻眼睛,先左後右。

在刻眼線時不能邊看邊刻,必須憑手感一刀而就,而線條的效果,取決於鏨子行走的速度和錘子打擊的力度。王維民的刻銅工藝,常以白描線條為主,“線條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功底如何,尤其長線條,比較難刻,

刻的時候要一氣呵成才能流暢,這需要長時間的磨練和實踐”。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那萬一刻錯了怎麼辦?王維民表示,這就要求刻銅者在鐫刻操作時,必須處於一個安靜的環境中,

集中精力,鑿刻要手、錘、刀協調一致,才能刻出如行雲流水般的線條,“一個筆畫都不能錯,萬一刻錯,這個作品就作廢了,因為那是不可更改的。”因此,他在創作時,一般都是一個人待在房間裡,不讓任何人打擾。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秦可卿、林黛玉、薛寶釵圖案銅墨盒

平遙文房刻銅製作,有一套獨特的工藝流程,從選材、裁板、焊制、初步打磨,到畫稿、鑿刻等,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一般來說,小一些的作品,如銅墨盒,從設計到刻完,一般需要一個星期,而大一些的作品就比較費時了。有一位內蒙古的藏家,定製了一款《八十七神仙長卷》,這是一代畫聖吳道子的白描人物手卷,

也是王維民接到的尺幅最大的一個作品,長兩米,寬二十公分。畫中有八十七個神仙列隊行進,

姿態豐盈而優美。從備料,做底座,畫稿,具體刻制,他共耗時一年半,將其完整刻在四塊銅板上,

畫中人物神態高度還原,望去天衣飛揚、長袖飄逸,惟覺滿屏風動,“那段時間很辛苦,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基本上都待在房間裡刻制,可是在看到成品的那一刻,感覺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王維民說。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八十七神仙長卷刻銅

刻銅藝術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青銅器時代。近代刻銅源自鏨花,至明而清,鏨刻日漸成熟進入興盛期,刀刻如寫,刻銅才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平遙刻銅藝術的古代傳人無從考據,

但是嘉慶年間已經有專門從事刻銅的手藝人存在了。清代道光至咸豐年間,平遙城內就有幾家刻銅鋪相繼成立,如“永宜昌刻銅鋪”“廣奉昌刻銅”等。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王維民介紹,王氏平遙刻銅第一代,始於師承張樾丞的曾祖父王文魁。張樾丞是民國初期刻銅的名家,

堪稱“刻銅聖手”。清朝光緒十九年(1889年),王文魁到天津的平遙“日升昌”分號任職,因經商需要經常往來於京津兩地。在此期間他被京城精美絕倫的刻銅技藝吸引,於是向刻銅名店“同古堂”的張樾丞大師求藝。

後來,王文魁回到平遙,也將所學到刻銅技藝帶回了家鄉。第二代傳人,是王維民的祖父王慎言。在他的繼承和開發下,刻銅技藝風格具有了平遙地方特色文化。第三代傳人就是王維民。因為他的父親在工廠上班且對刻銅不感興趣所以沒有學。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由於受到祖父影響,上小學時,王維民就對刻銅技藝很感興趣,利用課餘時間開始練習刻銅的基本功——繪畫和書法。因為刻銅者要在或大或小的銅器上刻詩、刻書、刻畫,還要營造出雅趣意境,所以必須要寫好字練好畫。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特別是還在上小學的孩子,可王維民卻不一樣,平時沒事時他就喜歡看看連環畫,或者是臨摹書法名帖和名家畫作,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

那段時間他將《芥子園畫譜》全部臨摹了一遍,最喜歡的就是王羲之、文徴明的書法,這些都為以後他的刻銅手藝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十大將軍”銅墨盒(部分)

就這樣,從小學開始,王維民一直利用業餘時間在學習刻銅知識,

即使在他參加工作後,也從沒間斷過。雖然一直在學習,但卻只是愛好,王維民並沒有把它當獨立的手藝專職去做。直到1996年他離開工作的工廠才開始專業從事刻銅藝術,將這項祖傳的技藝發揚光大。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二十多年來,他邊鑽研、邊實踐,參考祖輩們流傳下來的刻銅技法,又將自己書法繪畫方面的一些心得融入其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以刀代筆,得心應手,如今,他的手藝,已臻刻銅的最高境界——雖刻猶寫。他的作品,得到了全國刻銅業行家們的認可和高度評價,

並給他起了個尊號——刻銅高手“維先生”。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現在,王維民經常帶著他的作品去各省市參加展覽,並獲得多個獎項。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他應邀參加了第二屆全國刻銅海上雅集,現場刻銅展示,專家讚譽有加;

2012年4月,參加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首屆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四件文房刻銅作品參展;

2012年7月,參加了平遙縣舉辦的第三屆雕塑作品展,獲雕塑藝術人才榮譽;

2013年8月,在山西省旅遊紀念品創意設計大賽中,他設計的“傅山先生”墨盒、鎮尺獲得銀獎。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文房刻銅作品有實用性,也有藝術欣賞性,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是文人雅士情有獨鍾的珍藏品。

近年來收藏熱興起,王維民的作品也被眾多藏家所收藏,不少收藏家還慕名前來定製作品。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西園雅集圖(正)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西園雅集圖(背)

喜歡平遙刻銅的人越來越多,那麼想學技藝的人多不多呢?說起傳承,王維民有些無奈,

因為刻銅技藝比較複雜,費時費力,學習門檻還很高,要求從事者有極高的藝術素養,精通詩、書、畫、刻等多方面的知識,所以願意學的人比較少,“現在的年輕人大都坐不住,靜不下心來”。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平遙古城:有一個刻銅22年的手藝人

目前,王維民只有兩個正式的徒弟。他希望能有更多喜歡刻銅藝術的年輕人來學習,

將平遙刻銅技藝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本文轉自平遙警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