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晋匠志

传统工匠是一种职业,但在当下,其意义又远超出其职业本身。

他们用最原始的自然材料,诸如金属、草木、泥土等,通过一双巧手,不但化平凡为神奇,更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品质、一种文化传承。

山西文化源远流长,各种优秀的工匠层出不穷,“文博山西”特开设“晋匠志”这一专栏,为您展现山西工匠的技艺,展现他们的专注和创新。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刻铜艺人王维民

所谓刻铜,就是直接用刀,在非铸造铜器的平面上镌刻的工艺。以刀为笔,以铜为纸,经过刻铜艺人的敲敲打打、千錾万刻,那些铜器上就出现了一幅幅精妙的诗、书、画。

在平遥县城有一位刻铜艺人,他叫王维民,是平遥刻铜的第三代传承人,也是晋中市非遗代表项目平遥文房刻铜传承人。他痴心于研究刻铜艺术,少年时期就开始研习,在传承刻铜技艺这条路上,坚持数十年手下刻铜,蔚然大观。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二十四孝”铜墨盒(部分)

平遥刻铜,主要是以文房案头文具为主,一般有铜墨盒、铜镇尺、镇纸等。

王维民最常刻的就是铜墨盒,方寸之间,尽显雅趣。以前,他的作品多是临摹而成,现在则是自己创作的居多,题材多种多样,一般有佛道像、历史人物、风景图案、动植物怡情图案等。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铜墨盒

这些题材中,王维民最喜欢刻画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有林黛玉、贾宝玉、秦可卿、薛宝钗等红楼人物,

也有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粟裕等元帅和将军,还有历史人物故事组合,如《二十四孝》等。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十大元帅”铜墨盒(部分)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齐白石头像”铜墨盒

在中国画中人物画最难,要想塑造好一个人物,“开脸”最重要。王维民在刻画人物时,

习惯在确定人物的脸形轮廓后,先刻鼻子,形成人物脸部的中轴线,然后再刻眼睛,先左后右。

在刻眼线时不能边看边刻,必须凭手感一刀而就,而线条的效果,取决于錾子行走的速度和锤子打击的力度。王维民的刻铜工艺,常以白描线条为主,“线条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功底如何,尤其长线条,比较难刻,

刻的时候要一气呵成才能流畅,这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实践”。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那万一刻错了怎么办?王维民表示,这就要求刻铜者在镌刻操作时,必须处于一个安静的环境中,

集中精力,凿刻要手、锤、刀协调一致,才能刻出如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一个笔画都不能错,万一刻错,这个作品就作废了,因为那是不可更改的。”因此,他在创作时,一般都是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不让任何人打扰。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秦可卿、林黛玉、薛宝钗图案铜墨盒

平遥文房刻铜制作,有一套独特的工艺流程,从选材、裁板、焊制、初步打磨,到画稿、凿刻等,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一般来说,小一些的作品,如铜墨盒,从设计到刻完,一般需要一个星期,而大一些的作品就比较费时了。有一位内蒙古的藏家,定制了一款《八十七神仙长卷》,这是一代画圣吴道子的白描人物手卷,

也是王维民接到的尺幅最大的一个作品,长两米,宽二十公分。画中有八十七个神仙列队行进,

姿态丰盈而优美。从备料,做底座,画稿,具体刻制,他共耗时一年半,将其完整刻在四块铜板上,

画中人物神态高度还原,望去天衣飞扬、长袖飘逸,惟觉满屏风动,“那段时间很辛苦,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待在房间里刻制,可是在看到成品的那一刻,感觉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王维民说。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八十七神仙长卷刻铜

刻铜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近代刻铜源自錾花,至明而清,錾刻日渐成熟进入兴盛期,刀刻如写,刻铜才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平遥刻铜艺术的古代传人无从考据,

但是嘉庆年间已经有专门从事刻铜的手艺人存在了。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平遥城内就有几家刻铜铺相继成立,如“永宜昌刻铜铺”“广奉昌刻铜”等。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王维民介绍,王氏平遥刻铜第一代,始于师承张樾丞的曾祖父王文魁。张樾丞是民国初期刻铜的名家,

堪称“刻铜圣手”。清朝光绪十九年(1889年),王文魁到天津的平遥“日升昌”分号任职,因经商需要经常往来于京津两地。在此期间他被京城精美绝伦的刻铜技艺吸引,于是向刻铜名店“同古堂”的张樾丞大师求艺。

后来,王文魁回到平遥,也将所学到刻铜技艺带回了家乡。第二代传人,是王维民的祖父王慎言。在他的继承和开发下,刻铜技艺风格具有了平遥地方特色文化。第三代传人就是王维民。因为他的父亲在工厂上班且对刻铜不感兴趣所以没有学。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由于受到祖父影响,上小学时,王维民就对刻铜技艺很感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开始练习刻铜的基本功——绘画和书法。因为刻铜者要在或大或小的铜器上刻诗、刻书、刻画,还要营造出雅趣意境,所以必须要写好字练好画。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特别是还在上小学的孩子,可王维民却不一样,平时没事时他就喜欢看看连环画,或者是临摹书法名帖和名家画作,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那段时间他将《芥子园画谱》全部临摹了一遍,最喜欢的就是王羲之、文徴明的书法,这些都为以后他的刻铜手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十大将军”铜墨盒(部分)

就这样,从小学开始,王维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在学习刻铜知识,

即使在他参加工作后,也从没间断过。虽然一直在学习,但却只是爱好,王维民并没有把它当独立的手艺专职去做。直到1996年他离开工作的工厂才开始专业从事刻铜艺术,将这项祖传的技艺发扬光大。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二十多年来,他边钻研、边实践,参考祖辈们流传下来的刻铜技法,又将自己书法绘画方面的一些心得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刀代笔,得心应手,如今,他的手艺,已臻刻铜的最高境界——虽刻犹写。他的作品,得到了全国刻铜业行家们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并给他起了个尊号——刻铜高手“维先生”。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现在,王维民经常带着他的作品去各省市参加展览,并获得多个奖项。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应邀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刻铜海上雅集,现场刻铜展示,专家赞誉有加;

2012年4月,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首届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四件文房刻铜作品参展;

2012年7月,参加了平遥县举办的第三届雕塑作品展,获雕塑艺术人才荣誉;

2013年8月,在山西省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中,他设计的“傅山先生”墨盒、镇尺获得银奖。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文房刻铜作品有实用性,也有艺术欣赏性,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是文人雅士情有独钟的珍藏品。

近年来收藏热兴起,王维民的作品也被众多藏家所收藏,不少收藏家还慕名前来定制作品。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西园雅集图(正)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西园雅集图(背)

喜欢平遥刻铜的人越来越多,那么想学技艺的人多不多呢?说起传承,王维民有些无奈,

因为刻铜技艺比较复杂,费时费力,学习门槛还很高,要求从事者有极高的艺术素养,精通诗、书、画、刻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愿意学的人比较少,“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坐不住,静不下心来”。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平遥古城:有一个刻铜22年的手艺人

目前,王维民只有两个正式的徒弟。他希望能有更多喜欢刻铜艺术的年轻人来学习,

将平遥刻铜技艺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本文转自平遥警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