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那么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动?

池璐

曾读过很多文言文,令人感动的不少。我要说的这篇,分外打动人心。它是《世说新语·伤逝》里的短文《人琴俱亡》,后面的小题目,一般是后人所加上的。

《伤逝》和后来鲁迅先生的小说题目相同,也可以说是鲁迅先生以“伤逝”为题,创作了一篇现代爱情小说。

这篇文言文,可是真的“伤逝”,读来令人悲痛欲绝。原文如下——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文章讲了两位情谊深厚的兄弟,他们姓王,一个是子猷,一个是子敬,两人都得了重病。子敬不幸因病先去世,子猷问手下:“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子猷说话时一点也不悲伤,随后要了轿子,去子敬家奔丧。一路上,子猷也没哭。因为死去的子敬生前爱弹琴,子猷进门后,就径直坐在灵床上,把子敬的琴拿过来弹,可是弦声已经不协调了!

子猷悲愤地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你的琴都死了!”他终于忍不住,恸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一个月后,子猷也随子敬而去,兄弟二人得以九泉下相伴。

古代涉及兄弟情深的文言文或古诗文有不少,像《人琴俱亡》的王家二兄弟这样,琴随人亡,生者睹物思人,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用“掷琴”和“恸绝”的独特方式来悼念手足的,只有这一篇!

手足情深,深可比江海。伤逝之痛,莫过如此!

世界是一本书,人生是一份缘。关注兰阇读书,您会收获知识和魅力。


兰阇读书

印象深刻的当属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祭十二郎文》,因为学生时代学过这篇文章,记得老师还让我们背诵里面的经典句子,尤其是“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这样的句子让人读来都是悲痛,都是苍凉,都是无奈和心酸。

彼时年少,不懂得这世间的生死道理,只知道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这篇文言文很像,又或者是韩愈写给侄子的这篇祭文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因为我在十岁时也接受了父亲的去世。

等到现在长大成人后,看见题主的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便是这篇文言文。这篇祭文情绪悲痛又绵密,字词间全是怀念侄儿的哀痛之情。同时,也看出了作者感慨人生浮沉的心态,他喟叹世事无奈,哀伤家族凋零,更无可奈何于自己终要老去,等到老去时,又有谁还能够陪在自己的身边?或者又有谁能够写文怀缅?

有些文字之所以让我们感动,不仅仅是因为作者铺陈的故事与渲染的情绪,而是因为我在这篇文章里发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这些情绪与我似曾相识,让我感同身受。

毫不夸张的说,这篇《祭十二郎文》既有极高的文学特色,也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和情绪力,这种力量朴实又深情,悲痛又哀怨,反正吸引我的既是字里行间感同身受的情绪,也是因为读这篇文章能够让我想起自己的成长故事。有了这两种因素,便足够打动我,足够称为好文章!

珍惜岁月吧,珍惜那个还能够陪你说说笑笑陪你喜怒哀乐的身边人。不要以为一生很长,在时光面前,你我之间没有来日方长,只有珍惜当下。


沈善书

晚明古文大家归有光的一篇《项脊轩志》,可谓感人至深。文章风格朴实自然,寥寥数笔,对项脊轩有关的旧事娓娓道来,却能引人入胜,于无形之中动人心弦,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平淡简朴的笔墨中饱含着真挚的感情。尤其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尽显物是人非沧桑之感,历来为人称道,真情之至,让人不得不为之感动。


中华上下五千年间,文言文可谓浩如烟海,大师名作辈出不穷,除了这篇《项脊轩志》以外,能够感动人、打动人心的作品还有很多,而《项脊轩志》之所以能够那么突出,却与作者以小处着手,于平凡处见温情,同时又注重写时光变迁的沧桑之叹有很大关系,这也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笔,归有光与唐顺之、汪慎中并称“嘉靖三大家”当之无愧也。

关于那些感动人的文言文,古人也曾有过评价,提出过“读《出师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其人必不友”的说法。但今人多用白话,文言水平下降了很多,对于这些感人肺腑的好文章的接触和理解自然不如古人,能够读到痛哭流涕实在少之又少。但即便如此,我们再读这些伟大的作品时,只要心中正直有爱,依然会充满感动。


除了上述这些作品以外,在我读过的文言文中,曾经打动过我的,还有李陵的《与苏武书》、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归有光的《寒花葬志》、袁枚的《祭妹文》、沈复的《浮生六记》、林觉民的《与妻书》,每一篇,都曾让我为之心折。

这些作品,是不朽的。


敏斋主人

读了那么多年的文言文,却只读得懂《项脊轩志》,不得不说,真是水分太大。估计那么多年,只看过《项脊轩志》这一篇文章吧。或者说,你的审美情趣,也就只着眼在男女感情之中了。

很多人自诩被《项脊轩志》感动,其实他从来没有读完全文,只是走马观花,拿着文章结尾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来充门面,扪心自问,你真的有一字不漏读完《项脊轩志》吗?

或者说,古文那么多,你认真读完的有几篇?不过“庭有枇杷树”火了起来,也随大众口味而已。

就像仓央嘉措的“不负如来不如卿”、纳兰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样,火了之后,许多人常挂嘴边。

不是说这些诗句文章不好,而是能不能在追捧某篇文章句子的时候,务实一点,虚心一点。别盲目吹捧,贬低其他经典。真的博览群书,爱好古文的人,是断不会说出“只觉得《项脊轩志》感人”这样的话。

而文言文,每篇文章的内容、主题不同,触动人的地方也不一样,比如唐宋八大家,有写景,有抒情记事,有明理论政的,每次品读,都是一种享受,让人一生受用不尽。

如果你没有家国情怀、没有亲情友情、没有生活感悟、没有对自然山川的热爱,而只对男女间的情爱悲欢感兴趣,当然就只觉得《项脊轩志》感人。

即便是与《项脊轩志》同类型的文章也是有的,比如《秋灯琐忆》,全文读完,催人泪下,何尝不感人。但我想问,提问者看了吗?

《秋灯琐忆》是清代浙江钱塘人蒋坦回忆与爱妻关瑛(秋芙)生活琐事的散文。其文辞极美,叙事传情栩然哀切,催人泪下。秋芙和沈复之妻芸娘被林语堂形容是中国古代最可爱的两个女性。

《秋灯琐忆》·节选:

“道光癸卯闰秋,吾妻秋芙来归。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强余手谈,或至达旦。余戏举朱彝尊词云:“簸钱斗草已都输,问持底今宵偿我?”秋芙故饰词云:“君以我不能胜耶?请以所佩玉虎为赌。”下数十子,棋局渐输,秋芙纵膝上狗儿搅乱棋势。余笑云: “子以玉奴自况欤?”秋芙嘿然。而银烛荧荧,已照见桃花上颊矣。

去年燕来较迟,帘外桃花已零落殆半。夜深巢泥忽倾,堕雏于地。秋芙惧为狗儿所攫,急收取之,且为钉片于梁,以承其巢。今年燕子复来,故巢犹在,绕屋呢喃,殆犹忆去年护雏人耶?

桃花为风雨所摧,零落池上,秋芙拾花瓣砌字,作词云:“一夜落红吹渐漫,风狂春不管。”“春”字未成,而东风骤来,飘散满地,秋芙怅然。余曰:“此真个‘风狂春不管’矣!”相与一笑而罢。

夏夜苦热,秋芙约游理安。甫出门,雷声殷殷,狂飙疾作。仆夫请回车,余以游兴方炽,强趣之行。未及南屏,而黑云四垂,山川瞑合。俄见白光如练,雨下如注,乃止大松树下,雨霁更行。觉竹风骚骚,万翠浓滴,两山如残妆美人,蹙黛垂眉,秀色可餐。余与秋芙且观且行,不知衣袂之既湿也。

秋月正佳,秋芙命丫环负琴,放舟西湖荷菱之间。时余自西溪归,及门,秋芙先出,因买瓜皮迹之,相遇于苏堤第二桥下。秋芙方鼓琴作《汉宫秋怨》曲,余为披襟而听。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铮铮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琴声未终,船唇已移近漪园南岸矣。因叩白云庵门,庵尼故相识也。坐次,采池中新莲,制羹以进。香色清冽,足沁肠腑,其视世味腥膻,何止薰莸之别。回船至段家桥,登岸,施竹簟于地,坐话良久。闻城中尘嚣声,如蝇营营,殊聒人耳。桥上石柱,为去年题诗处,近为蚌衣剥蚀,无复字迹。欲重书之,苦无中书。其时星斗渐稀,湖气横白,听城头更鼓,已沉沉第四通矣,遂携琴刺船而去。”



除了《秋灯琐忆》,还有沈复的《浮生六记》,同样也感人肺腑。其中的“情之所钟,虽丑不嫌”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芸曰:“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余曰:“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沈复 ·《浮生六记》

古典文学里,感人作品数不胜数,《项脊轩志》虽好,但并非独绝。我个人建议提问者还是多加强学习。



还有,提问者竟然说出“四大名著,是宣扬愚昧和暴力,描素(述)农业野蛮的东东”?我基本可以确信提问者是个文盲,而且读不懂任何小说文章。口出狂言,胡言乱语,实在是不值一驳,愚不可及。


楚云卿

高中时期最受感动的确是《项脊轩志》,但后来变了。

因为人变了。

我发现我的感动点变得有些飘了,这其实挺让人困扰的。

基本论点是这样的:是,无论是情爱的,还是家国的,古往今来名篇很多,也足以打动人心。但如果仔细再去想想,还是会让人不安。情爱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这些毕竟是天数,非人力所能改变,不管是“今亭亭如盖”,还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确实动人,但问题是——然后呢?一个伤心的故事拿出来,文章写出来,词句作出来,人们看了潸然,心中忧伤,那么然后呢?说破大天去你最多也就只好努力去珍惜眼前人,珍惜情缘,且不说你的珍惜对方能否领情,即使对方与你一样恩爱,老天爷是无情的,总有一天会用死亡,先带走你,或者带走ta,然后呢?你继续悲戚戚的抄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词句吗?难道我们活着的动人和感动,只是为了这些【多巴胺】刺激下的哀伤和感怀吗?家国天下事就更不是你我个人能左右的了,所谓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社会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又何苦我们杞人忧天呢?我们能做的最多还是看看那些词句,然后感慨感慨,可感慨又能怎么样呢?

而这种情感,发展到极致,就成了【为赋新词强说愁】了,现在装哀伤的青年一大堆。可我真的不希望这样去哀伤了,因为——我察觉出其中的一种无力感。

屁话说了一堆,现在开始回答问题吧。

大学之后,直到现在吧,打动我的(课本上的)古文,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三篇吧:《逍遥游》、《桃花源记》和《幼时记趣》。

这三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刚才提过的——就是【飘】。

《逍遥游》飘在【生命】。就像我刚才说的,人的生命无非生老病死,聚散合离,国家的命运也无非统一分裂,战争和平,虽说各有各的故事吧,可一旦发现了这些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也就让人提不起什么兴趣了——反正不管怎么着,也就这样了,没什么新鲜的了。而庄子在这篇文章的开篇的一句【北冥】,就非常提神了——哟,那是什么地儿啊?!一下子就蒙上了一层“未知”,这种“未知”给了人【感动的可能】,慢慢读下去,他介绍了几种人,有的像小雀子,有的像鸿雁,甚至有的像神仙,可以“凭虚御风”,到这里已经很牛逼了,可他居然还是否定了他们,说“犹有所待”,而真正的“逍遥”,是没有任何依托的自由!——天!?竟然还有这种生命吗?!刚才说了,这文章一开头就是架空的,未知的,你不知道他说的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但——我也是很多年后才发觉的——真与假,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终于有一种希望了,有一种可以摆脱我们目前这种【无力】的生命存在方式的希望了,我们不必再为了死去的爱人无奈,也不必死了时代的兴衰感慨了,恰恰因为庄子带我们闯进的是一片未知的虚无,呈现了一种谜般的生命形态,这种浪漫和希望,有它独特的【感动点】。

《桃花源记》飘在【生活】。世外桃源当然也是神乎其神的相当有迷幻色彩的处所,但相比庄大牛逼已经朴实太多了,你甚至可以看到“鸡犬相闻”“阡陌交通”这样的句子,村人热情的招待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田园清爽之感,这种感觉,真的很【中国】,已经挺令人动容了。之后的感动点就更迷人了——它的与世隔绝,它的社会和谐,它的怡然自得,它的善良淳朴……当然,还有它的扑朔迷离。如果说《逍遥游》让我摆脱了对生命的既有认知以及由此带来的失望和沮丧,那么《桃花源记》则让我摆脱了对生活变幻、世事变迁的疲劳,因为世外桃源几乎是接近永恒的,外面变了多少朝代了,这里一点没有改变,永远如此,保持着它的和谐、自得、淳朴和神秘。在这种地方生活,不用再去关心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不用操心什么和平与战争,这里没有摩天大楼,没有五光十色,但是吃住管够,闲来就在田间漫步,抬头看云,这种慢生活,简生活,难道不也有它独特的感动吗?

《幼时记趣》飘在【精神】。前面两篇也许具有很大程度的普遍性,而这一篇,则是与我本人有着某种共鸣。这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公平的,如果一个人物质富足,精神生活比较匮乏,也能好好的柴米油盐过日子,如果一个人物质匮乏,但精神力量却非常强大,他也能不屈不挠的在人世间摸爬滚打,怕就怕一个人既没有物质支撑,也没有精神寄托,这种人基本上是徘徊在崩溃的边缘了。我本人的情况,比较接近第二种情况,从小家里条件就一般,然后父母又是普通职工,平时少有社交来往,尤其到了暑假,基本上就是把我一个人锁在了家里。那时家里连电视都没有,我就看看故事书什么的,看累了,就会和自己玩游戏,比如把一个橡皮想象成一个士兵,把尺子想象成桥,把铅笔盒想象成堡垒,然后就在脑中上演一场战争好戏;等下一场,橡皮变成了小鸟,尺子变成了树干,铅笔盒变成了鸟窝,于是,又成了一场童话表演。我基本上是通过想象读过了孤独无趣的童年时代。而《幼时记趣》中,把蚊子的声音想象成雷鸣,把烟雾中的蚊子想象成仙鹤,简直是我的知音啊!这种内心的共鸣,同样给人带来一种心灵的感动。

本来想几句话答了这个问题,没想到写了不少,也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耐心看完。其实我想说的是,人生在世,我们真的大可不必为那些我们无法去改变的事情去苦闷和忧愁,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死亡;从我们相遇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分离。事物本来就是这样,为什么非要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这些【本就如此】的事情去“感动”的死去活来呢?打动人心的——至少打动我心的——是那些未知的一切,可能的一切,浪漫的一切,充满力量和希望的一切。


辽北第一面筋大王

读古文,最让人感动的是哪些至情至性的文字,而在这些至情至性的文字之中,太史公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最让人感动。读了这篇文章,不禁让我们想到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人格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他们把独立的思考和个人的价值,高扬在天际,得意时候不忘形,失志时不失志,没有人能够击碎一颗勇敢的心。

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经受了人间最惨无人道的酷刑之后,在遭受了一个男人最难以承受的耻辱之后,他没有放弃,而是忍辱负重,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父亲未竟的事业,用低到尘埃的姿态,完成了被鲁迅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著作史记,用笔和刀,刺向那些当权者和伪君子,成为中国历史著作中秉笔直书的典范!

司马迁其实和李陵并不是那么熟悉的朋友,他替李陵说话,完全是出自于一种公心,一种政治家和官员的担当——虽然他知道明哲可以保身,直谏可以丧命!

司马迁的这篇文章,是他的血泪之作,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司马迁先是叙述了自己对遭受宫刑的感受,他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可见,他是把遭受宫刑作为奇耻大辱来看的。

但是,司马迁并没有因为遭受奇耻大辱就自暴自弃了,而是在绝境中奋起。他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在用古人绝境中奋起的事迹鼓励自己!

他的理想是: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什么是英雄,这就是英雄!司马迁不朽!


好玩的国学

我读的文言文比较多,《商君书》、《韩非子》、《道德经》我都是直接看文言文版本的,这样看起来有意思得多,可以不受翻译的影响。众中古文中最令我感动的还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大秦求贤令》, 这是春秋已降五百余年的第一卷雄文!

《大秦求贤令》

昔我穆公,起自雍岐,东平晋乱,西霸戎狄,广地千里,诸侯膺服,天子致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躁公厉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惶外事,三晋攻夺我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及献公继位,徙治栎阳,内修德政,外行王道,整军备武,且欲东征。寡人常思先人之功绩,痛感于心!天下奇人异士能有助寡人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我试着解释如下:赢渠梁接手的秦国贫弱不堪,随时都有亡国之危。为了求存图强,嬴渠梁决定向天下列国求贤治秦,于是就颁布了这卷求贤令!

第一句话回顾了秦国的光荣历史:秦穆公嬴任好向东发展时,被当时的北方大国晋国击败,崤之战秦国50万大军全军覆没,孟西白三将仅以身免!之后嬴任好向西边发展,灭国二十三,广地千里,称霸西戎,秦国军力强盛一时,天下诸侯不得不承认嬴任好的霸主地位,而周天子也发来贺词。今天中国的英文发音,有一种说法就是“秦”的英译,西戎被秦国打败后,向西方迁移,向西方传递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秦国!

第二句话则历数几代先祖的无能,秦穆公之后秦国四代乱政,国力日衰。新兴国家魏国变法成功后,吴起训练出的魏武卒以5万之众大败秦国50万军队,占领了秦国河西之地,又把秦国几个东出的关口全霸占了,极大的压缩了秦国的生存空间,可以说魏国的崛起是踩在秦国人的血肉之上的。魏国不仅占领了秦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更是会盟其它五国,要把秦国彻底瓜分了,这时的东方六国把秦国看作西戎,极度看不起秦国。

第三句话则说的是秦孝公的父亲嬴师熹继位后,把秦国都城从西边的雍城迁到了更靠近东边的栎阳,目的就是为了收复河西之地,找魏国报夺土之仇!结果是嬴师熹壮志未酬,与魏国的少梁之战中中箭身死了。

第四句话则是表明了嬴渠梁的心情,常思先人之功绩,对比当前之落魄,感到深深的痛苦和自责。嬴渠梁是一心想让秦国强大,让天下人看得起秦国,其强秦之志,终身不改。

第五句话则表明了嬴渠梁对于强秦之士的待遇!首先嬴渠梁求贤不论出身,不论学派,只论能不能强秦,目的性很强也很明确!天下奇人异士有助寡人强秦者,就包括了所有的人,也表明了求贤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强秦”。强秦的权臣有什么待遇呢——高官厚禄不在话下,甚至可以给你裂土封侯!这个赏格之高,天下仅此一家!

求贤令的结果就是卫鞅来秦,主持了秦国变法,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卫鞅也因此被封为秦国最高实权爵位——大良造。收复河西之后,又实现了分土的承诺,封卫鞅商于十六县,封号商君!


大秦铁鹰剑士



屈原的《国殇》这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是写给英雄的赞歌,慷慨悲壮,极具阳刚之美,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令人热血沸腾!国殇即死国事,指为国捐躯的人。全诗共二十句,分四部分。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一一战场上短兵相接,战事激烈。

凌余阵兮躐(liè)余行(háng),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援玉枹(fú)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一一将士们奋死抗敌,场面惨烈。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一一将士们为国捐躯,志节高尚。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

一一讴歌将士们的英雄气概,生是人杰、死亦鬼雄。


杏坛花开

呜呼,长此以往,国人骨软甚矣!

古人讲君子之志,在修身,在处世,在苍生,在家国,不在儿女情长。

正常读书出来,文言文学了百多篇,独重区区一《项脊轩志》,一个个口若悬河,泪湿衣襟,诚可笑也!

诸位看到这里,先别恼,也不要喷,有话好好说,《项脊轩志》是好文,但远不值你们推崇如斯,你们的感动应该分一点给其他好文。

一本《古文观止》我且不说,许多公认经典我也不说,这里我随便列一篇小文,请你们用心认真感受一下,不是儿女情长才值得你们感动的。

桓公田,至于麦丘,见麦丘邑人,问之:“子何为也?”对曰:“麦丘邑人也。”
公曰:“年几何?”对曰:“八十有三矣。”公曰:“美哉寿乎!子其以子寿祝寡人。”
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万寿,金玉是贱,人为宝。”
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吾子其复之。”
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羞学,无下问,贤者在傍,谏者得人。”
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吾子其复之。”
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得罪群臣百姓。”
桓公拂然作色曰:“吾闻之,子得罪于父,臣得罪于君,未尝闻君得罪于臣者也,此一言者,非夫二言者之匹也,子更之。”
麦丘邑人坐拜而起曰:“此一言者,夫二言之长也,子得罪於父,可以因姑叔父而解之,父能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以因便辟左右而谢之,君能赦之。昔桀得罪于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则君之得罪于其臣者也。莫为谢,至今不赦。”
公曰:“善,赖国家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得吾子于此。”扶而载之,自御以归,礼之于朝,封之以麦丘,而断政焉。

——《麦丘邑人》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文字不难懂,我就不翻译了,这是我当初做文言文阅读理解背下来的一篇小文。文虽短,足以让人感动,这种见识,这种风骨,才是我辈应该继承的民族智慧。区区一名不经传的小文尚且如此有力量,你们认真去读读那些振聋发聩的好文呢。

《项脊轩志》以其细腻的情感,深挚的爱意表达了对自己妻子的怀念,是该感动,但不要被它软化了风骨,以后说话都跟台湾人似的软绵绵:老婆,偶麻麻今天要来,偶们该起床了啦~~(哎哟,我要被鸡皮疙瘩戳死了!)

谁评论里喷我,就让他/她变成一个酱紫的嗲狗狗,哈哈哈哈。


文影图

楼主,同感,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片文言文,很朴实,故事娓娓道来,很是让人感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点淡淡的忧伤,但却透露着一丝丝感动,不禁让人忆起昔日往事,犹如昨日历历在目,作者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藏在了小阁楼里,有儿时母亲的呵护,年少奋斗艰苦的岁月,祖母的期盼,中年时与妻子开心的日子,可是随着阁楼的衰败,也见证了家人所有的变化,儿时母亲早逝,中年丧妻,呜呼哀哉!作者触景生情,曾经的美好却早已一去不复返,无奈独留自己一人,然而,看见旧物的瞬间,恍惚间,如昨日重现,令人不敢相信早已物是人非。感觉明明亲人还在身边,却发现如今是独身一人,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