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氏騙局密集曝光!被騙3億,他們還沒意識到

龐氏騙局密集曝光!被騙3億,他們還沒意識到

今年4月,上海警方查處了一起假冒保險公司名義,通過信函、短信、電話誘騙保險公司客戶退保轉購理財產品,從而實施非法集資犯罪的案件。

專騙老年人

上海的林女士今年66歲,2013年她購買了新華人壽的理財產品,年收益2.5%,定期5年。2016年4月份,一個自稱新華人壽理財業務代表的人打來電話,向其推銷其它理財產品,這個業務代表準確的說出了林女士在新華人壽理財的相關信息,得到了林女士信任。

林女士夫婦決定到該公司去實地諮詢,進入公司立刻發現他們並非是自己聲稱的新華人壽,而是叫做上海捷量投資管理的公司。林女士稱,該公司的業務員聲稱如果讓他們幫助林女士理財,年收益可以保證在8%到10%之間。高額回報確實打動了林女士,不過她的資金在銀行買了5年定期產品,該公司業務員告訴林女士,可以提前退保。

本著試試的想法,林女士用提前退保的2.5萬元購買了上海捷量投資管理公司1年期理財產品,一年後林女士拿到了2.5萬元本金和承諾的8%的利息。這讓林女士徹底相信了該公司,此後她陸陸續續購買了該公司6個理財產品,為了籌集現金,她甚至賣掉了在外地的一套房產,在過去一年內,她共投入了57萬元購買該公司理財產品。林女士稱,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購買的第6個理財產品。

上海林女士說:“叫什麼新華五號?就墓地,說什麼人人都要死的,投資墓地肯定沒錯,我就投了6萬元。”警方介紹稱,該公司非法集資的主要方法中,發佈虛假的投資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據警方透露,2015年2月至今,上海捷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通過不法手段共吸收8000餘名投資群眾共計3億餘元資金,在公司經營後期,由於高管們的肆意揮霍和投資失利,出現了拿新客戶的資金去兌付老客戶到期本息的情況,是一起典型的龐氏騙局。

警方調查發現,2015年2月至今,上海捷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通過不法手段獲得上海多家保險公司的保單信息,公司業務員冒充保險公司客服,隨機撥打電話、發短信聯繫保險公司投保客戶,誘騙客戶提前退保,轉而購買該公司非法理財產品,並承諾年化8%至10%不等、保本保息的固定收益。截至案發,捷量公司共吸收8000餘名投資群眾共計3億餘元資金,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一支隊民警陳增祥:這家公司首先不具備相關的金融資質 然後他針對社會上不特定的公眾 通過手機 短信 電話 就會等方式 承諾8%的回報等方式吸收存款 都是法律不允許的警方調查發現,該公司存在向投資人私下許諾固定保本、高額保息,私設資金池、錯配借貸期限等涉嫌違法行為。私設資金池方面,投資人資金並未用於涉案公司對外宣傳的投資項目上,而是用於資金出借、還本付息、投資其他項目甚至個人揮霍。

“特色小鎮”也能成騙局

最近,浙江證監局對浙江金觀誠基金銷售公司做出了暫停辦理基金銷售認購和申購業務6個月的監督管理措施。這家公司所屬的金誠集團,自稱是一家綜合性現代城市發展集團,在8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座城市設有分支機構,擁有港股上市公司金誠控股等5家公眾公司。公司對外宣稱,政府項目簽約量超過5700億元。證券時報對此提出了強烈質疑。

政企合作的PPP模式,這些年一直是政策鼓勵的方向,自然也得到了很多地方政府青睞,符合地方上想要大力推進工程項目建設的期待。金誠集團作為一個賣理財產品的金融公司,在業界名氣並不大,卻公然宣稱,一年新增3900億元訂單,政府總訂單達5700億元。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是否為了售賣理財產品編造的美麗謊言。浙江證監局之前對其現場檢查時,竟吃了閉門羹,更加重了外界懷疑。

5700億PPP項目訂單,這個數據倘若屬實,僅次於中國建築集團、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國內排行第三。問題是,名不見經傳的金誠集團拿什麼比肩大型央企?A股上市公司單個PPP項目平均金額僅為25.28億元,金誠集團單個項目平均投資額竟高達162.5億元。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這都是一個“水淋淋”的數字。

事實上,金誠集團5700億元訂單根本無據可查,大多數PPP項目均停留在框架協議或口頭約定層面,尚未正式立項,更未進入動工階段。憑藉這些並不具備任何法律約束力的或有項目,金誠集團在各種渠道頻繁渲染拿單能力,並以PPP項目名義發行基金,如此操作手法的安全性,不得不令人生疑。

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最終能夠真正做成PPP項目到底有多少?沒人知道。有些企業,卻抓住地方政府求發展的心理,先把“水淋淋”的空口合同簽了再說,把泡泡吹起來後,直接拿去圈錢,這已經把PPP模式做歪了。金誠集團對外宣稱的5700億元政府訂單,到底有幾分可信度,不能稀裡糊塗,應該詳細調查。

因為這些泡泡,正是其出售理財產品的最大噱頭,這和當年某些企業利用“巴鐵項目”出售理財產品,是完全一樣的套路。只不過,PPP項目因為有地方政府背書,更具迷惑性與誘惑力。投入血汗錢的普通公眾哪裡知道,所謂的PPP大項目,很可能只是一張好看的廢紙。

為了實施和推進項目建設,被廣泛應用的PPP融資模式,是我國公共投資領域投融資體制改革的一個發展方向。但是,地方利用社會資本謀求發展的衝動,要謹防被別有用心的企業利用,尤其是,那些八字沒一撇的PPP項目,還有可能成為龐氏騙局的道具。相關部門急需對PPP項目流程嚴格規範,企業不能拿著毫無約束力的框架協議,就去忽悠圈錢。

政企合作PPP項目,不能成為售賣理財產品的噱頭,更不能成為龐氏騙局的道具。金誠集團謎一般的5700億元政府訂單,是一隻值得解剖的“麻雀”,應該給公眾一個說法。

(綜合央視財經、證券時報、中國江蘇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