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辦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展,80餘件作品你能看懂多少?


5月27日下午,在石家莊食草堂藝術園區NIU藝術空間,新開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展覽。這是繼去年反響強烈的“未知的未來一一河北國際視覺藝術實驗展”後,一次更主動、更大膽的策劃。展覽主題是前所未有的“鄉建”,就連開幕式也與眾不同,請了一位女舞蹈家將現場作品一一詮釋。

展覽名為“曠野——百年中國鄉建藝術展”。走進展廳,就被右手邊佔了整整一片牆的“輪胎蛇”震蒙了;黑邊紅底的四方框裡簡單寫了一個“俄羅斯”的英文單詞,就值至少20萬;待到最後一個現場創作的作品參觀完,整個人都感覺不好了。

因為全場都是觀念性、思想性很強的當代藝術作品,架上藝術,觀念藝術,行為藝術,還有裝置,攝影,影像……52位藝術家的80餘件作品,大多看不懂倒也罷了,有些作品還會讓人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比如這一件,看著好像沒什麼問題,如果我要告訴你,白糖底下蓋著一坨屎呢?這算是一個小的行為藝術吧,目睹了整個創作過程的我,覺得至少三個月不能正視白糖。還有《生命》系列作品,衝擊力很強的畫面也讓人產生不適感。

這是因為我們欣賞當代藝術的經驗太稀缺了。資深藝術顧問約翰·艾迪瑪告訴我們,應該學會欣賞令人震驚的藝術,很多時候藝術家用如此激烈的方式,是為了提出一些重大問題,啟發大家思考。

當你開動腦筋,那些看著莫名其妙的東西就有了答案。比如這幅碩大的“輪胎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現代文明對農耕文化的破壞。再看看名字——為虺弗摧,是不是在提醒世人,趁著問題還沒有那麼不可挽回,儘快解決它。

黃君輝老師的織布梭已經是第三次見了,但每次都是不同的形態,帶給人新的震撼。這次上萬個織布梭散落在展廳中央的一個房間裡,四壁包著錫紙,讓場景變得光怪陸離。還有不知道藏在哪裡的音響,循環播放著水浪聲和隆隆的雷聲。

織布梭似乎和鄉建沒關係,但策展人帥好說,當年的紡織女工大部分都是農村婦女,她們曾經用過的織布梭,就和鄉村產生了某種隱秘的聯繫。而作為作品一部分的聲音,幾乎覆蓋了整個展廳,這就把所有作品都串聯起來了。

帥好表示,從孫中山為源頭鄉建運動,到熱情投身其中的知識分子,到當下一些鄉村建設的成功案例,展覽從藝術的角度構建百年中國鄉村建設與藝術的圖譜,這在中國藝術史、藝術社會學上應該是第一次。

展覽自今年初籌備以來,得到眾多一線藝術家的普遍認同和積極參與,也引起眾多鄉村建設一線實踐者的廣泛關注。不僅有武漢、陝西當地的社會實踐項目,以影像、圖片、文獻的形式展出,還有些作品是為了本次展覽特別創作的。

皮子的邊角料堆滿了辦個展廳,中間兩架機器不知疲倦地重複著單調的動作,發出哐哐哐的噪音;春運大潮中,回鄉的人們演繹著新“八仙過海”;記錄歲月和親情的老照片,散落在一張畫著傳統怪物形象的水墨畫中……

展廳裡,每件作品都不可或缺,它們代表著百年鄉建走過的每一個歷史時期。

這些作品試圖從思想史、藝術史和歷史人類學、藝術社會學層面,幫助觀眾對中國百年鄉建立起一個簡單清晰的歷史追尋和藝術體悟。展覽的學術主持郝青松表示,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鄉村歷史考察,如同一部鄉村建設的詩史和社會檔案。

展覽出品人,食草堂品牌創始人、藝術家牛合印則認為,無論走多遠,我們永遠都是鄉村的遊子。在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鄉村,在號稱“國際莊”的石家莊,在位於城鄉結合部的食草堂,舉辦這樣一個有關鄉建話題的藝術展覽,其意義可能更加意味深長。


“石家莊的土地上,我們竟然做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展覽。”帥好說,這場由京津冀三地藝術前沿人士聯手策劃、苦心經營的藝術展覽,必將對石家莊當代藝術生態的形成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也必將為藝術參與鄉建注入一股清泉,吹來一陣勁風。

如果有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這個展應該能看懂,看不懂也沒關係,看你自己能看懂的就夠了。展覽將持續到9月26日,你有足夠的時間來細細琢磨。

市內乘318路、328路大宋樓站下車即可到達食草堂藝術園區NIU藝術空間,這裡週一閉館,週二至週五每天9:30~17:30可參觀,週末和節假日則延長為9:00~18:00。免費參觀。

■文並攝/河北青年報記者張翠平 ■編輯/張翠平 版權歸河北河青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