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僵治困”带来三大利好

作者: 刘兴国
《中国黄金报》 2018年03月06日 第6版

2016年开始,国资委与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各类企业的“处僵治困”工作,央企与地方国企更是将“处僵治困”作为推进改革的重要抓手。两年多来,各领域不同所有制企业“处僵治困”的持续推进,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显著改善企业财务绩效三方面带来了积极变化。

首先,“处僵治困”有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大量“僵尸企业”“特困企业”的存在,增加了市场的低效甚至无效供应,恶化了市场供求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导致不正当竞争的关键诱因,进而扰乱了行业市场秩序,阻碍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借助“处僵治困”,随着大量“僵尸企业”、“特困企业”被清理退出,市场供应必然形成数量下降、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市场供求关系将得到显著改善,竞争激烈程度将明显降低,恶性降价竞争等手段的利用将会减少,良性竞争、竞争合作关系将逐渐形成,从而推动市场本身的规范发展,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市场环境基础。

而且,通过优质企业对“僵尸企业”与“特困企业”的市场化整合,将有助于产业集中度的提升,进而助推产业组织结构的良性演进,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

其次,“处僵治困”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僵尸企业”与“特困企业”虽然缺乏效率,但却在事实上占有大量稀缺的生产要素;如果这些企业不能正常退出,其长期以来所占有的生产要素也无法释放出来进行优化再配置。

通过适时清理退出“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一方面这些企业所聘用的劳动力将重新进入就业市场,通过再就业继续为社会创造新价值。

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所占用的大量闲置土地、厂房与设备可以重新被盘活,原材料也可以被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从而完成价值的再转换。同时,为维持“僵尸企业”、“特困企业”存续而不得不继续向其输血的财政、信贷资金,也可以得到释放,用来支持优质企业的发展。

最后,“处僵治困”助推了企业财务绩效的显著改善。“僵尸企业”与“特困企业”不仅是大量吞噬生产要素的黑洞,也是严重拖累集团企业财务绩效的绊脚石。“僵尸企业”与“特困企业”的产品不仅质量水平差,而且成本高,缺乏竞争力,企业严重收不抵支,长期陷入亏损困境,给集团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重大不利影响。通过清理退出集团下属的“僵尸企业”与“特困企业”,可以显著减轻集团企业的财务负担,提升集团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处僵治困”与其他深化改革举措的共同作用下,央企集团公司的财务绩效在2017年得以明显好转,经济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创下5年来最好水平;例如,连续亏损的中铝集团通过对旗下30户企业的“处僵治困”,全年同比减亏13.7亿元,为集团公司扭亏为盈作出了重要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