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一二三四五”

语文清话

把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一二三四五”

语文的边界

就是世界的边界

把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一二三四五”

把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一二三四五”

文 | 吴欣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规定了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位列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总结现有的思考认识与实践经验,要深入领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理念,做好教学实施,大致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笔者将其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具体呈现如下。

一个基本方向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1)整体把握这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基本方向在于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两个目标维度

《课标》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具体如下。

(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等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同上)

上述五个方面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维度:读什么和怎么读。阅读对象包括文学名著和学术著作,阅读方法涉及信息收集整理和联系个人生活经验两个大的方面,具体的方法包括精读、略读、浏览,互文解读、拓展阅读、梳理纲要等。具体的阅读内容“在指定范围内选择”,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要求师生能够明确“这一位”“现阶段”“最需要”“哪一些”(引自王栋生老师2017年12月15日在上海整本书阅读论坛上的发言。)即用合宜的阅读内容引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和精神思想的发育,帮助学生建构适合自己的阅读路径与策略。在这两个主要的目标维度之中,还隐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指向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处阅读空间

《课标》规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学段,但只在必修学段规定了课时和学分——18课时,1学分。用18课时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完全依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的课时安排意味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需要打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即学生的阅读行为发生在课堂之外,可能是家庭或社区(图书馆),但教师的指导、师生的互动交流要发生在课堂内。换言之,整本书阅读需要三处阅读空间的协调互动,学校提供阅读指导,家庭提供阅读陪伴,社区提供阅读资源。三处空间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形成持续的阅读行为、稳定的阅读状态,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理性地选择阅读内容,在此过程中体味到阅读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四对主要关系

推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需要处理好四对主要的关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关系,自主阅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整体梳理和局部精读的关系,共同知识和个人体验的关系。

首先,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关系。很多老师关注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探索出各种培养策略,但忽视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课标》突出强调了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养成了阅读习惯,阅读就成为心理程序,成为固有的动作记忆,像呼吸、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当学生养成了阅读习惯,在固定的时间自然进入阅读状态,自然和阅读同一本书的伙伴讨论交流。在阅读收获的鼓励下,兴趣会更加稳定、长久。

其次,自主阅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理想的阅读状态是不被打扰的自主阅读,在学生没有到达理想状态之前,教师指导的作用包括:帮助学生读完整本书,引导学生发现独立阅读时没有发现的问题或者帮助学生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完整本书不能只靠监督和测评,而是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学生必须通读全书才能完成活动,不同的活动引领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书。活动中隐含着策略,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应用阅读策略,在活动的引领下在书中走上几个来回,每次都像走进新鲜的文本,有新的阅读发现,产生新的阅读体验。

再次,整体梳理和局部精读的关系。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要选在那些能够用局部带动整的“点”,整理梳理是阅读的主体内容,局部精读的目的在于增加整体梳理的深度。因此,选择的局部应该具有代表性,或能够揭示人物的典型特点,或能够表现情节的重要节点,或体现环境的突出特点,以这个局部贯串起全书内容的梳理,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

最后,共同知识和个人体验的关系。严格来说,整本书的主要教学价值并不是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它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在改变学生的观点态度,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即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促进学生的思想发育和精神成长,引领学生走向更好的自己。因此,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共同知识的教学必要但不唯一,阅读一本小说,除了印证小说这种文体的相关常识,除了分析鉴赏艺术手法,更重要的是:走进小说呈现的“他人的世界”,在他人的世界中思考自己的问题,在阅读中融入情感,生成个性化的体验,完成自身的成长;走进小说营造的文化场域,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渐染,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高文化理解和传承的能力。

五种阅读策略

在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梳理出五种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其一,内容重构。“内容重构”策略,指阅读主体基于进一步的研究目的,通读全书后,提取相关信息,按照新的形式重新组合并呈现。要完整分析一本书中的人物,需要梳理书中与人物相关的事件,重新组织这些内容,建构客观完整的认识。

其二,捕捉闪回。“闪回”是整本书创作的常用手法,一个画面、场景、人物在整部作品中重复出现,利用重复形成勾连,强化印象。捕捉闪回就成为整本书阅读的独特策略,借助这一策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实现与作者的深度对话。

其三,对照阅读。对照阅读,即在阅读中自觉地将具有一定关联的人物、事件或场景对比参照,区分细微差别,探究差别产生的本质原因。

其四,跨界阅读。经典名著常常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跨界阅读指阅读本书过程中,学生突破学科边界、突破纸质媒介进行的综合阅读。有些书的阅读需要打开学科的界限,综合利用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知识获得更深刻地理解;有些书需要打开不同艺术形式的边界,借助戏剧、电影、评书、连环画等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对比细节,发现差异。学生在跨界阅读过程中,体会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现人物、设置情节方面的特点,立体化地品评人物,加深对原著的理解,有助于客观地、多角度地评价分析原著。

其五,经典重读。意大利学者卡尔维诺将经典定义为“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中学生阅读的整本书大多是经典著作,语文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读完整本书,还要引导他们养成重读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能够陪伴自己终生的书,常读常新,在不同年龄获得不同的滋养。

目前,为了推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实施,很多老师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下探索着可操作、有实效的阅读指导方案,其中云舒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整本书阅读混合式学习平台”受到普遍关注。在线上课程的引领下,学生完成阅读的基本要求,上传作业,教师根据学生的阶段成果制定指导方案,选择教学内容,有力推进了校内外学习过程的衔接,增加了阅读指导的科学性和延续性。线上课程为学生提供合理的阅读规划和优质的学习资源,线下课程重点解决学生阅读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和共同问题,混合式学习平台的使用,便于学生在合适的时间、空间完成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有助于解决学生自主阅读和教师指导的矛盾,可视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在学习形态上的未来选择。(本部分内容摘录自笔者的《整本书阅读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原载《中学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7年第10期。)

把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一二三四五”把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一二三四五”

ljyuwenqinghua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策划:李节

/美编:哈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