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常談》75年閱讀史

《经典常谈》75年阅读史

語文的邊界

《经典常谈》75年阅读史

莫高窟出土“論語”

《經典常談》75年閱讀史

文 | 陳文忠

作者是作品的第一讀者,也是其作品最權威的闡釋者。1942年初,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聯大完成了《經典常談》並寫了“序”,這部著作迄今已有75年的生命史,同時也已有75年的閱讀史。《經典常談》75年的閱讀史,折射出的是一百多年來,在整體性反傳統主義背景下,在持續不斷的“廢經”聲中,有眼光的新文學家和現代學者,為經典辯護,為“經典訓練”辯護,為傳統文化辯護的曲折歷程。不過,這是一個欲說還休、進一步退兩步的艱難歷程。

朱自清的自序,是為《經典常談》辯護。他的辯護,可概括為三點。一是寫作此書的目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裡,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二是寫作此書的理由:“讀經的廢止並不是經典訓練的廢止,經典訓練不但沒有廢止,而且擴大了範圍,不以經為限”;三是此書的自身特點:經典訓練需要理想的經典讀本,“每種讀本還得有一篇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 (《朱自清全集》(第6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頁)這三點辯護,前後兩點明確地道出了本書的意圖和用途,對我們今天閱讀此書,依然是切要的指導原則。不過,把“讀經的廢止並不是經典訓練的廢止”,作為寫作此書的理由,雖然說得辯證而機智,但無論如何,總讓人有一種底氣不足,強為之辯的感覺。“讀經的廢止”,就是“不讀經典”;“不讀經典”,又怎樣進行“經典訓練”呢?進而,既然“廢止”了讀經,再去“訓練”讀經的能力,還有什麼用呢?

然而,只要我們瞭解了民初以來一撥又一撥的“廢經”運動,瞭解了“五四”以後新文學家們批判“四書五經”,批判傳統文化的激烈態度,就能理解同樣是新文學家的朱自清,為什麼要用“讀經的廢止並不是經典訓練的廢止”這句機智的矛盾語來為《經典常談》辯護了。朱自清當然比我們更清楚這一背景,《序》中的下面一段話,正概括了此前三十年“廢經”與“讀經”的交鋒史:

我國舊日的教育,可以說整個兒是讀經的教育。經典訓練成為教育的唯一的項目,自然偏枯失調;況且從幼童時代就開始,學生食古不化,也徒然摧殘了他們的精力和興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後,讀經漸漸廢止,民國以來雖然還有一兩回中小學讀經運動,可是都失敗了,大家認為是開倒車。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國文課程標準裡有“使學生從本國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話,高中的標準裡更有“培養學生讀解古書,欣賞中國文學名著之能力”的話。初、高中的國文教材,從經典選錄的也不少。可見讀經的廢止並不是經典訓練的廢止。(《朱自清全集》(第6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頁。)

這段話一波三折,意涵豐富。首先,朱自清站在新文學家的立場,批判了舊日“讀經教育”的偏枯失調;這實質也是民初蔡元培任教育總長後“廢止讀經”的基本理由。接著,回顧了民國以來“一兩回”讀經運動“失敗”的歷史。仔細說來,不是“一兩回”,而是“三回”:一是民初(1912年前後)康有為與“孔教會”的“尊孔讀經”;二是民國十四年(1925年)章士釗主政教育部時決議中小學的讀經;三是193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教育雜誌》闢“讀經專號”討論學校的讀經問題。三十年“三回”的讀經運動,都“失敗”了。其中,“十四年的讀經”為時最短,影響卻最大。因為,魯迅寫了《十四年的“讀經”》,對讀經和讀經派作了最徹底的批判。魯迅的判詞,影響了此後近百年的“廢經”史,也影響到《經典常談》75年的閱讀史。不過,首先影響到的應是《經典常談》的寫作,這時朱自清只能搬出“教育部制定的課程標準”來為自己辯護,並最後說出了“讀經的廢止並不是經典訓練的廢止”這句機智的矛盾語。一個學者搬出教育部門的“紅頭文件”來為自己的學術行為辯護,這無論如何讓人有一種學理不足、底氣不足之感。不過,瞭解了歷史背景和時代氛圍,我們就知道,這是深知傳統不能割裂,薪火必須相傳的朱自清,所能說出的最圓融、最智慧的話了。在稍後發表的《古文學的欣賞》開頭,朱自清幾乎用同樣的理由來為自己提倡“古文學的欣賞”作辯護。

葉聖陶是除作者之外,《經典常談》閱讀史上,最重要的“第一讀者”。1945年,他寫了《讀〈經典常談〉》,1980年,他又寫了《重印〈經典常談〉序》。在我看來,這兩篇文章顯示出葉聖陶對經典和讀經的態度,在朱自清“進一步”的基礎上,似乎“退了兩步”。1945年的文章中,葉聖陶認同朱自清“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裡,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這句開宗明義的話。然後,筆鋒一轉,又對直接的“經典訓練”作了堅決的否定:“可以乾脆說一句,現代學生不必讀從前的書。只要歷史教本跟其他學生用書編撰得好,教師和幫助學生的人們又指導得法,學生就可以一輩子不讀《論語》《莊子》,卻能知道孔子、莊子的學說;一輩子不讀《史記》《漢書》,卻能明曉古代的史蹟。”(《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5頁)這顯然是有違朱自清通過《經典常談》“引他們到經典的大路上去”的“本心”的。1980年的“重印序”,葉聖陶似乎又後退一步,他說:“在三十多年之後的今天,我對朱先生和我自己的這樣考慮——就是,經典訓練是中等教育裡的必要項目之一——想有所修正了。”“修正”後的結論是:“我想中學階段只能間接接觸,就是說閱讀《經典常談》這樣的書就可以了。”(《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20頁)

20世紀的中國語文教育,是以反傳統為背景的。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讀經”到“廢經”;二是從“文言文”到“白話文”;三是受西方文學觀念的影響,強調文學的獨立地位,把“文”從“經、史、子”中獨立出來。深入瞭解這一教育文化背景,瞭解1945年和1980年的社會思想背景,葉聖陶的“退兩步”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一讀者”的意義,在於奠定閱讀史的基調。葉聖陶的看法,以其在語文教育界的崇高地位,極大地影響了後人對經典、對“經典訓練”、對《經典常談》的看法和評價。二十年後的201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把《經典常談》收入“蓬萊閣叢書”出版,錢伯城先生撰寫了長篇“導讀”。“導讀”開篇,錢先生細心地指出,《經典常談》“可以同時適應三個層次讀者的需要”;繼而談到“經典訓練”問題,錢先生馬上亮出“廢經”的堅定立場:“我們知道,經典訓練並不就是恢復讀經教育。恢復讀經教育是開倒車,這是‘五四’運動早已解決了的問題。”(錢伯城:《〈經典常談〉導讀》,朱自清撰《經典常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轉而,錢伯城先生以大量篇幅指導我們欣賞《經典常談》的“散文特色”“通俗化手段”,以及“採擇近人新說”和朱自清“平和寬容”的學術氣度等等。錢先生的這些論述精闢而精彩,有助於我們深入認識作者,認識作者的學問,認識作者用散文手法介紹古代經典的本領。然而,我總感到有一點缺憾,那就是沒有像朱自清所期望教育者的那樣,最終目的是“引他們到經典的大路上去”。

回顧《經典常談》75年閱讀史,可以發現,從朱自清、到葉聖陶、再到錢伯城,有一個共同立場,那就是首先堅定撇清與“讀經”的關係,然後再來談經典,談“經典訓練”,談《經典常談》。那麼,“讀經”真的那麼可怕嗎?不“讀經”怎麼進行經典訓練?“四書五經”究竟是洪水猛獸還是民族瑰寶?

20世紀的中國思想史和語文教育史,是“廢經”與“讀經”的交鋒史。自民國初年廢止讀經後,幾乎每十年就有人發起一場讀經運動。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國學熱”,讀經活動在民間興起,在社會推廣,並逐漸深入校園課堂。

從晚清民國到改革開放後的共和國,為什麼不斷出現國學熱,為什麼不斷有人發出讀經呼聲?對這種不斷出現、不斷重複的文化現象,是不能簡單斥之為“復古”“保守”“開倒車”的,其深層的文化根源和精神實質,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一種思想觀念或學術思潮的興起和衰亡,無不具有社會文化的必然性,其背後無不體現了特定時代人們的心靈訴求。

美國學者哈羅德·布魯姆,是當今西方世界呼籲“讀經”的著名學者。他在研究西方文學史上“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的《西方正典》中,有一句結論性的名言:“沒有經典,我們會停止思考。”(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寧康譯,譯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頁)為什麼“沒有經典,我們會停止思考”?實質上,歌德老人早已給出了回答: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沒有不是被前人思考過的;我們必須做的只是試圖重新加以再思考而已。(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程代熙、張惠民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第3頁)

歌德所說的“前人”,指的是哪些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處於籠統理解的狀態。當我讀了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瞭解了他關於“軸心時代”的深刻論述,恍然大悟:歌德所說的“前人”,就是雅斯貝斯所說的“軸心時代”的偉大思想家和哲學家。

人類歷史的“軸心時代”出現在什麼時期?雅斯貝斯認為,可以“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時期內和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精神過程中,找到這個歷史軸心。正是在那裡,我們同最深刻的歷史分界線相遇,我們今天所瞭解的人開始出現。”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時代,人類最不平常的事件都集中在這一時期。例如,“在中國,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躍,中國所有的哲學流派,包括墨子、莊子、列子和諸子百家,都出現了”;總之,“這個時代產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們思考範圍的基本範疇,創立了人類仍賴以存活的世界宗教源端。”(卡爾·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魏楚雄、俞新天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9頁)這也是軸心時代最重要的特徵。

雅斯貝斯進而指出,“軸心時代”的文化,在軸心期以後的世界歷史中,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寫道:

直至今日,人類一直靠軸心期所產生、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後,情況就是這樣。軸心期潛力的甦醒和對軸心期潛力的回憶,或曰復興,總是提供了精神動力。(卡爾·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魏楚雄、俞新天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頁)

雅斯貝斯認為,人類在自身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一種不斷回顧“軸心時代”的文化衝動,從中獲取重新出發的“精神動力”。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就是“六經”的時代,就是“諸子”的時代,就是“孔、孟、老、莊”的時代。在我看來,20世紀中國不斷出現的國學熱和讀經運動,正是這種回顧“軸心時代”的文化衝動的表現,其深層動機就是從中獲取重新出發的“精神動力”,從中獲取歷久彌新的生命智慧。“發思古之幽情,往往是為了現在”,雅斯貝斯的思想,同樣包含在魯迅這句智慧的格言中。

“現代人”是多麼傲慢啊!傲慢的現代人無不抱有一個不證自明的偏見:既比上一個時代的人更聰明,也比下一個時代的人更睿智。真所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自我為老大!在傲慢的現代人看來,歷史從我開始,我在開創未來,幾千年前的古人古書,怎麼可能為現代人指點迷津,怎麼可能給現代人以智慧啟迪?

然而,《聖經》作了肯定回答:“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謝靈運作了肯定回答:“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 錢鍾書作了肯定回答:“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這是古今哲人對文化的古今相通性的肯定。

為什麼文化具有古今相通性?為什麼我們需要到經典中獲取重新出發的“精神動力”?朱自清說得好:“人情或人性不相遠,而歷史是連續的。”(《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頁)我願對這句“常談”更進一解:文化是生命的昇華,生命的一次性決定了文化的重疊性。個體生命的有限一次性,決定了族類生命的無限重複性;而族類生命的無限重複性,決定了人類文化的層累重疊性。擴而言之,人類文明五千年,個體生命一百年;個體生命是重複,文化生命是重疊。因此,五千年的哲學史,是百年人生問題反思史;五千年的文學史,是百年人性情懷詠歎史。從這個意義上說,五千年的人類文化,只有一百年的生命長度。因此,每一個現代人都能夠,以個體百年生活史,理解五千年人類哲學史;以個體百年情感史,體驗五千年人類文學史。

杜牧《阿房宮賦》曰:“嗟呼!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陸象山《雜說》曰:“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其深層根源就在於此:即生命的一次性所決定的文化的重疊性。因此,歷史是教育的核心,經典是智慧的源泉;割斷了歷史,失去了經典,我們將一無所有。“歷史從我開始”的無知之見,是以庸俗進化論為基礎的線性時間觀導致的對人類智慧史的誤會。

美國學者愛德華·希爾斯在《論傳統》中論及“真正的傳統”時指出:“原始經文和對其所做的詮釋都是傳統……這種‘傳統’就是對經文累積起來的理解;沒有詮釋,經文將只是一種物件。經文的神聖性使其與眾不同,但若沒有詮釋,經文便毫無意義。”(愛德華·希爾斯:《論傳統》,傅鏗、呂樂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頁)經典和對經典的詮釋延續著傳統,形成“真正的傳統”的雙重結構。

為什麼“沒有詮釋,經典便毫無意義”?首先,經典是沉默的,詮釋使它開口說話。一種文化的活的生命力,並不無條件地表現在這一文化遺留的典籍文字中,而是表現在由該文化典籍所體現出來的普遍的精神價值中。然而,該文化的典籍文字是不會說話的,只有該文化中的人不斷對典籍文字進行充滿存在感和歷史感的詮釋,典籍文字中的普遍的精神價值才會被激活,這一文化才會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力。其次,經典是過去的,詮釋使它“現時化”。德國曆史學家揚·阿斯曼指出:“一旦文化連續性的重擔完全落在具有奠基意義的文本之上,相關的人群必須想方設法讓這個文本保持鮮活的狀態,盡一切可能克服文本與現實之間不斷加大的距離”;而實現“現時化這一過程,是在對流傳下來的經文加以闡釋的過程中才得以實現的”。(揚·阿斯曼:《文化記憶》,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21、8頁)因此,經典必須“詮釋”,經典必須“常談”——必須經常地談,持續不斷地談,以激活經典活生生的生命力,以實現經典的“現時化”。

在20世紀大量經典“詮釋”,經典“常談”的著作中,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就是這樣一部特色鮮明、引人入勝、充滿學術活力的著作。

首先,在風格上,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談學術的佳作。如果說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以小說的筆法寫散文,那麼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則是用散文手法談學術。朱自清是散文大家,平易親切,委婉盡情的優美風格,在現代散文史上別樹一幟。朱自清又是古典文學專家,在詩歌史、詩學史和批評史領域,見識獨到,成就卓著。對於作家、學者一身二任的朱自清來說,用散文手法談學術,可謂本色當行。《經典常談》的散文手法,除了平易親切的敘述筆調,生動活潑的“兒化詞”的運用等等,特別在意每一篇開頭的經營,讓每一篇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鳳頭”:或從傳說入手,或從風俗入手,或從時代背景說起,或從人物故事說起。全書十三篇,每一篇的開頭各不相同。這種由事入理的寫法,極大地增強了學術文章的文學性和可讀性。

其次,在內容上,本書具有點面結合、點線結合的特色。全書十三篇,從“小學”開篇,然後依次介紹傳統的經、史、子、集。十三篇可分兩大部分:前九篇談“小學”和經史,以經典為主,力求點面結合;後四篇論子部和集部,以文體為中心,又做到點線結合。前九篇的“點面結合”,有多種表現:有的是一部書一門學問,如《說文解字》與文字學,《尚書》與尚書學,《詩經》與詩學,《史記》《漢書》與歷史學;有的是一部書一種生活風俗,如《周易》與上古巫術禮儀,三《禮》與“生活的藝術”;有的是一部書一段歷史,如《春秋》與春秋五霸,《戰國策》與戰國策士等等。後四篇的“點線結合”,基本上是一種文體一部歷史:“諸子”是一部子學史,“辭賦”是一部從《楚辭》到漢賦的辭賦史,“詩”是一部從樂府、古詩到唐宋詩的詩歌史,“文”則幾乎是一部從卦爻辭到白話文的散文通史。因此,《經典常談》雖說不是“國學概論”,但只要細讀全書,在深入經典文本的同時,又可以獲得系統的國學常識。

再次,在表述上,全書導入生動,層次清晰,邏輯嚴密,是一部“一線教師”切實可用的“經典導讀”的參考教案。全書的每一篇,一段一層意思,層層有序推進,首尾呼應,渾然一體。在我看來,有意願開設“經典導讀”課程的語文教師,只要細讀全書,然後按照每一篇的主題,分出邏輯層次,擬出恰當標題,就能適用於課堂講授。例如,“《說文解字》第一”,共十個自然段,按內容可分為四個邏輯層次:第一,“倉頡造字”與文字的起源,一、二自然段;第二,從“字書”到《說文解字》,三、四、五自然段;第三,文字的發展與“六書”,六、七、八、九自然段,這是全篇的重心所在,講授時還可以分出若干層次;第四,書體的演變,最後一個自然段。以《說文解字》為中心,文字學的常識已囊括其中。再如“《詩經》第四”,共十個自然段,按內容也可分為四個邏輯層次:第一,《詩經》的成書或從歌謠到唱詞,一、二、三自然段;第二,“詩言志”與用詩,四、五自然段;第三,《毛詩傳》與解詩,六、七、八、九自然段;第四,“六義”說,最後一個自然段。以《詩經》為中心,對先秦詩學作了扼要介紹。其實,《經典常談》全書,都應作這樣的閱讀。只有剖析了著作的思維結構,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精髓。

本文為“語文教師小叢書”(第一輯)《經典常談》導讀的一部分,原題為“沒有經典,我們會停止思考” 。

《经典常谈》75年阅读史

《經典常談》目錄

序........................................................................ 1

《說文解字》第一...............................................1

《周易》第二...................................................... 1

《尚書》第三.................................................... 21

《詩經》第四.................................................... 32

三《禮》第五.................................................... 41

《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48

四書第七...........................................................55

《戰國策》第八................................................ 63

《史記》《漢書》第九.................................... 69

諸子第十...........................................................87

辭賦第十一..................................................... 102

詩第十二.......................................................... 112

文第十三......................................................... 128

《经典常谈》75年阅读史

書名:《經典常談》

叢書名:語文教師小叢書(第一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2994-7

頁數:185

定價:26.00

裝幀設計:護封精裝

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經典常談》

阿福工作室

發哥哥

請以上兩位讀者給清話後臺發消息,告知真實姓名、通信地址、手機號,以便寄樣書。

《经典常谈》75年阅读史

ljyuwenqinghua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策劃:李節

/排版:崔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