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皇室为什么能够在辛亥革命中全身而退,没有被灭族还被优待?

自由不自在250

革命不是过家家,一言不合就灭族?灭族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历代王朝更迭,把前朝皇室灭族,无非是基于以下理由。

一是王朝恶贯满盈,杀了很多很多人,新朝建立后要报仇。这种事农民起义军干的比较多,像唐末黄巢进长安,把没逃走的李唐宗室全杀了。明末李自成,打下一个地方首先找姓朱的王爷,全家诛杀。

二是王朝还有很高的威信,不杀的话说不定他逃到外地一声号召,带着人杀回来继续做皇帝。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孤儿复仇的事之前有过教训的,《赵氏孤儿》的故事,眉间尺的故事,戏曲班里都演了几十年啦。

如果前朝皇室已经名誉扫地,没有威胁,也就没必要灭族,不杀的话正好显得自己宽大为怀岂不是更好?

周朝牧野一战灭了商朝,但商朝王室后裔被封到了东边,活的很好,其中的宋国在春秋时期也算是一个大国了。曹魏灭汉,晋朝灭魏蜀吴,汉献帝,蜀后主刘禅,魏主曹奂,吴主孙皓,都没杀没关,得到了妥善安置,三国的末代君主甚至死在了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后面。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辛亥革命一声炮响,虽然推翻清朝统治已是大势所趋,但革命军的力量并不强,他们倒是想报仇想杀满清皇室,但得先打得过袁世凯的新军才行啊!而袁世凯所有的地位都是清朝赐予,在革命后的位置争夺中,他当然要竭力维持清王朝的法统。因为维持清朝的法统,就等于抬高了他自己的地位,在后来的民国总统争夺战中,也就站到了有利地位。孙中山想打打不过,就只有同意在优待清朝皇室。不过其他城市的满人聚居区——满城可就遭殃了,西安、新疆为代表得很多满人旗人都被屠杀殆尽。

清皇室还有个特殊之处在于他是满族,对广大汉族没有号召力,也不用担心他死灰复燃。

另外不清算清朝皇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朝皇室当时是统一象征,多年的满蒙联姻,让蒙古认清朝皇室。保留清王室,有利于维护统一。孙中山对此有一个认识过程,从他最初革命口号是“驱除DA奴,回复中华”,后来讲“五族共和”就能看得出来。

【荆人夜雨,80后,《体坛电竞》主编。我的电竞类账号:夜雨忧笛。】


荆人夜雨

史载,清室之所以宣布退位,实乃外受袁世凯之威胁,内受“某亲贵”之劝逼。这里说的“某亲贵”,指的就是庆亲王亦劻。

庆亲王奕劻,昏庸无能,却异常贪财好货,袁世凯投其所好,在他执掌军机处时,就奉送大量银两,供其开销、挥霍。之后,袁世凯等北洋集团高层还集资为亦劻兴建府邸、花园,还大量采买奇珍异宝、新鲜洋货取悦、趋附他。袁世凯曾迭遭摄政王载沣打压,待他东山再起时,亦劻见袁已尾大不掉,势不可挡,琢磨着实权已不可得,不如多捞点实惠,于是使人暗示袁世凯。

亦劻以权换钱的伎俩,正中袁世凯下怀,他慷慨地送上50万两银子,于是亦劻保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等于将清廷朝政大权全部握于手中。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唆使北洋将领段祺瑞等47人联名通电,呼吁清帝即日退位,成立共和政体,目的是安皇室而定大局。极富戏剧性与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不到一个月前, 也是这些北洋悍将们,集体通电反对共和,要誓死捍卫清室行君主立宪之制,袁世凯将翻云覆雨之权术玩的至臻化境,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袁世凯数次逼宫,正用得着亦劻。他请亦劻到府里,对其表示,如果能劝说隆裕太后自动退位,便立下了不朽之功业,至于钱嘛,要多少随便你提。他还承诺事成后一定会优待庆亲王,可立字据,一切自不必多言。

庆亲王本为重利之人,哪里会将清室的未来放在心上,但此事攸关满洲皇亲贵戚近300年的基业,非同儿戏,他不得不假装思索一番,在财富和效忠面前,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本就是为了一大堆白花花的银子,但也得装出一副忠君爱民的家国情怀,袁世凯很是高兴,不免颂扬、恭维一番。

次日,庆亲王奕劻入宫对隆裕太后陈述清室退位主张,他跪地磕头,哽咽地说道:“民情风靡,士不用命,大势去矣······”!隆裕性格软弱,远无慈禧之能,她也泣曰:“事竟至此乎”?亦劻忙呈上北洋将领们的通电和各省响应消息,并将袁世凯对国事的分析陈述一遍,谓朝廷已无兵可调。到此绝境,隆裕太后方知大清已经油尽灯枯,无力回天,只得命亦劻召集御前会议,并拟就退位诏书,宣统小皇帝退位告成。

清帝宣布退位的翌日,袁世凯果不食言,派人送去一张50万两的银票给亦劻,随后还任命他为永久管理清皇室事务长官,以酬其大德。

据说,袁世凯接到清帝退位诏书,当天夜里就迫不及待地剪掉了辫子,显得兴奋异常。袁世凯大约在想,大清的锦绣江山,这么轻易地就转到自己手上,代价不过50万两而已,太便宜了,怎么不开心呢?由于南方革命党人的软弱、退让,袁世凯提出的满清皇帝以及宗室退位后依旧享有当初的各项权利,他拟定了一份“优待清室条例”,革命党人全盘接受。按袁世凯的意思,清帝主动退位后,他和其宗室亲贵们仍能享受国民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渥待遇。

《清室优待条例》主要内容包括:清帝退位后仍保持皇帝的尊称,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皇帝仍暂居紫禁城,一段时间后搬至颐和园;民国政府每年拨付清帝岁费400万元;原禁卫军人数以及军饷不变;王公勋戚们的世袭爵禄依旧;皇族享有国民公权;皇家的私产一律受到严格保护,

《优待清室条例》等于承认了共和制度的建立是出自清帝的“恩赐”,故皇帝要受到充分的崇敬。从另一方面看,该条例的制定与颁行,最大限度的保护了退位后的满清皇室免遭屠戮,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他们的利益,也算优待之举。而且,一个有名无实的“小朝廷”的存在与保留, 也为日后野心家们留下一个制造变乱的傀儡工具。

【答题码字不易 剽窃必究】【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凭什么灭人族呀?

革命不是天然有理,杀人更不是你杀你就有理。

人类社会,改变规则的道路无非两条,一条是改革,一条是革命。

革命应尽量避免,渐进、稳妥、理性的改革,才是成本最低的选择。如果革命实属必要,否则自由、人身、财产都面临着最严峻的威胁,那么英国那种不流血的光荣革命——既不伏尸遍野,更不剥夺个人财产,既不触及人的灵魂,更不消灭人的肉体——才符合人道。人道即是正道!总之,革命是“有思想的和善良的人们的最后不得已的办法”。

别说国内革命了,就是国外战争,目的也不能是杀头,而是通过战争,迫使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而已。

灭族,杀头,是中国历史周期率里的二杆子行为,它不是文明,不是进步。而辛亥革命告诉我们,中国的改朝换代,还有另一种可能,不流血,不杀人。

1911年,武昌起义意外成功,革命党于1911年12月2日占领了南京,有了与清廷南北对峙的可能。面对14个省的独立和南京的失守,战还是和呢?战,朝廷也还有一定的本钱,毕竟政府军的主力还在,断不至一战即溃,甚至还有赢的可能,但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则需要拿出脱胎换骨的勇气,做出最大限度的让步,重新赢得民心。清廷最后选择了和,希望通过与南方和谈来解决纷争。

和谈的难度在于,南方革命党人要民主共和,北方的总基调则是君主立宪。尽管北方代表严复强调,现在民主共和的条件还不具备,中国之所以贫弱腐败,也不全是满洲人的问题,与汉族人自身也有很大关系,可南方革命党人根本听不进去,坚称必须民主共和,满洲人可以优待,皇室可享尊荣,但君主必须逊位。北方首席谈判代表唐绍仪早年留学美国,本就向往美式民主,在南方谈判代表伍廷芳的忽悠逼迫之下,竟然违背了袁世凯定下的谈判红线,稀里糊涂地同意了南方的民主共和要求,将议和变成了善后。

12月25日,在南北和谈的关键时期,长期滞留国外的孙中山抵达上海。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其后数日,滦州新军、伊犁新军、山东同盟会会员相继起义,成立军政府。16日,袁世凯被炸,好在有惊无险。袁世凯独木难支,向隆裕太后分析了当前的困境,请隆裕太后早做决断。他建议隆裕太后接受南方的优待皇室条件,尊严体面地退位。

1912年2月12日,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讨论考量之后,隆裕太后发布了退位诏书,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终结。

满清皇室之所以能全身而退,是当时各方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政府没有疯狂地反扑革命,你革命更没理由残无人道地灭族。它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做出的一个正确选择,没有象百年前的法国大革命一样,造成血流成河的人间惨剧,是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最后说一下优待。人家好说好商量地退位了。不优待一下你好意思呀。别的不说,你就是把大清比喻成一家上市公司,人家土地一千多万平方公里,打工仔四个亿,端的是江山如此多娇,资产如此丰饶,公司现在也谈不上倒闭破产,只不过老董事会集体退位,由你们革命派组成新的董事会接盘重组而已,你说你们好意思不给老董事长发放退休金与养老金呀。还说呢,国家契约签得好好的,最后被一个名叫冯玉祥的二半吊给单方面撕毁了,直接影响了民国政府的政治信誉,甚至,一个更二半吊的孙殿英,干脆去盗人家东陵了,别说政治信誉了,起码的底线都没了,流氓强盗不过如此。至于接盘以后的经营能力,啧啧,新董事会很多方面不如老董事会呢,战争不断,纷争不断,新旧员工连个正常打工的环境都没有。看看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27年在北京郊区搞的社会调查,多少百姓,还在想念老董事呢,在皇帝好还是民国好的选项上,多少人选的皇上好!

只不过,这些底层民众的声音,被我们喧嚣的革命话语系统完全遮蔽了而已。

总之,灭人族没理由,优待人家则是理由很充分,只不过接盘的董事会,没搞好公司,也不讲信誉,既导致了溥仪个人的悲剧,也导致了国家政府的悲剧。试想,溥仪不被赶出宫,清东陵不被你们挖,他能被日本人诱拐走么?


端木赐香

辛亥革命得成功与否一直争论不休。

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在思想上是一场思想启蒙,让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然而最后胜利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盗取。


袁世凯虽然最后盗取了胜利果实,其后还妄自称帝,留下千古骂名!

在当时清王朝八旗兵,根本没有战斗能力。清政府在辛亥革命中要镇压南方的革命力量必须依靠北洋新军。说到北洋新军就不得不说袁世凯了,因为他才是北洋新军的实际控制人,北洋新军在当时堪称中国最先进的军队,在配备上武器是最先进的西方装备,在编制和作战演练上都是效仿德国等大国。

袁世凯就拿手里的北洋新军为资本,一边答应清王朝镇压革命军,但是再镇压革命军时候,袁世凯一边镇压一边和革命军议和,这种议和实际上在当时的形式并不是袁世凯惧怕革命军,相反的是革命军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一口吃了袁,革命军首先提出了“招安”但是袁呢,不接招,我要的官不是你招安我能给我的,我不满足,随即革命军提出“议和”。

袁就是依靠在镇压革命军上,你清政府必须依靠我,那么袁本人就有和清政府谈条件的资本。对于革命军来说,当时的革命力量并不是很大,没有十足的把握面对新北洋军。没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革命军在议和时候也没有过多的话语权。

袁在这场革命中,左右逢源,两边捞好。我们来看看最后议和内容和最后的结果是清帝退位,结果呢,袁世凯当了总统,

实际上在当时的情况清帝已经退位了,满清皇室没有被清算还得到了优待其实是一种政治交换。

这种交换是清王朝和革命军对袁世凯的妥协。清帝退位是清王朝的妥协,不清算清帝还给于优待是革命军的妥协,这两种妥协其实都是对袁世凯的妥协。

对于清王朝来说迫在眉睫的是镇压革命军,在无人可用,无利军可用情况下只有依靠袁世凯。但是袁世凯他不真心打呀,我让你满清看到害怕,如若我袁世凯退军不打,待革命军攻入紫禁城,可能满清就会有灭族之灾祸。那么作为袁世凯就作为一个和事佬只要你退位,优待你,革命军退。

对于革命军来说,革命军深知想要让清帝退位就必须过袁世凯这一关,假如袁世凯死保清帝,革命军也确实没折,这时候袁世凯的和事佬面孔又出来了,清帝退位可以,你必须选我当大总统,还要善待优待满清皇室。

在当时的情况不管是满清还是革命军都必须妥协的接受他的威胁,不接受,革命军就达不到推到封建统治的目的。不接受,满清害怕有被革命军灭族之祸。如果两边都不妥协袁,可能就是袁世凯对于反革命不闻不问,任由其进军紫禁城,最后他袁世凯进京镇压革命军自己来一场自导自演的清帝禅让,自己当皇帝。这种结果不管对于清帝还是革命军都是灭顶之灾。

最6的就是袁世凯


随口華历史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然而作为清王朝的最高权力代表——皇室爱新觉罗氏在这场革命中却保全了自己,生命与财产没有被革掉,反而通过南北议和获得了所谓的“优待”,这可谓是古今中外几乎从没有发生过的奇葩现象。



政治的妥协:民国给予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

辛亥革命,我们应该很熟悉了,终结了将近三百年国祚的清王朝,导致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当时,革命党人因为实在时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仓促地发动了武昌起义,虽然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可是却不表示革命党人已经拥有推翻清政府的实力。清政府委派袁世凯负责镇压起义事宜以后,革命党几乎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不是袁世凯在借机“教育”清政府的话,武昌起义只会是武昌起义,而不会是辛亥革命的开端了。只是让袁世凯没想到的是,革命党人竟然会用革命果实“总统之席”来引诱他加入革命队伍去推翻清朝。

此时,袁世凯所掌控的北洋新军成为了清王朝统治的最后支撑,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势力却没有足够推翻清朝的力量,袁世凯处于中间位置,他想谁倾斜,那么胜利的便是谁。袁世凯选择逼迫清帝退位,而不是直接打过去,既是为了得个好名声,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存自己的实力,可是想让清帝和平退位,总要许些好处,于是便产生了所谓的优待条件。试想,如果清帝不同意退位的话,那只能打了,必将造成无数的流血牺牲,又怎么可能有这么和平的政权过渡?




清朝皇室的退场:识时务者既保住了命又保住了钱

优待条件规定,保留清帝的尊号,民国每年还要支付清帝400万的“工资”,民国也要保全清朝皇室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实实在在的特权阶级。在清末的时候,局势已经是很明朗了的,虽然像摄政王载沣这种竭力维护清朝统治的仍然大有人在,可是已经是在垂死挣扎了。如果清政府非要在袁世凯投向革命阵营以后继续顽强抗争的话,也还能支撑几年,但结果是不会改变的,清政府也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最终才同意退位,然后以“退位”为条件争取更多的利益。

载沣很清楚清朝的结局,时代的潮流更是不可逆的,因此他选择退出舞台。在张勋搞复辟的时候,载沣都没有参与。溥仪跟着日本人跑到东北以后,溥仪和日方都希望载沣一起去东北,载沣倒是去了一趟,可是也很快回北京了,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清朝已经亡了,已经没戏了,更重要的是,日本并不是真的要帮爱新觉罗氏复国,这点是人尽皆知的,溥仪也知道,只是心存侥幸。载沣的政治视野很好,看的很透彻,反观他的儿子溥仪就显得像是个政治白痴。载沣这样的人能得善终,活到1951年不是个奇迹吗?

在清朝皇室中,不是不想学蒙元跑回老家继续当老板,可是时代已经不同了,他们没有实力啊。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清朝的军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流向了汉人将领,没办法,满族里优秀的将领实在太少了。载沣当摄政王以后后背都是冷汗,因为兵权在袁世凯手里,于是赶紧让袁世凯回老家钓鱼去,谁知道袁世凯“钓鱼”的本事很好,鱼线很长,操纵鱼竿的手法更是让人惊叹,稳稳地在老家“钓着”军权。

在大势面前,过惯了养花斗鸟的日子的清朝皇室,选择当个“识时务者”,老老实实拿着好处,然后让出权力。


吾与吾国

满清为啥没被灭族?

从历史经验看,似乎不合理。自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开始,末代皇帝子婴被杀,到了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也自杀了——与其被反贼虐杀不如自尽。总之,末代皇帝们几乎没有好下场,其家人和亲戚往往也跟着倒霉,最屈辱的大概要数北宋钦微二宗。

清皇室为什么免遭此类大祸?

两个原因。

第一,清王朝的“死亡方式”很特别。历代统一封建王朝步入没落时,一般都要武力挣扎一下,清王朝则是“和平死亡”。取而代之的袁世凯过去是清王朝的大臣,这有点类似取代北周的赵匡胤,赵和袁都没理由对过去的“老板”下毒手。隆裕太后答应退位的条件之一,是保证她和小皇帝的人身安全以及必要的生活保障。赵和袁为什么没有把事情做绝?最重要的并非他们不够狠,而是“前老板”已经毫无反抗能力,且完全在“新老板”手心里控制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不赶尽杀绝,而是宽待和优待,反倒显得“新老板”宅心仁厚,可以为自己攒名声。

第二,清王室赶上了好时候。即使不是袁世凯取代清王室,而是革命党直接推翻清王室,很可能也不会对清王室怎么样。当时,西方文明已经开始引领和主导世界,革命党受西方文化影响,思想比较现代化,尽管提倡和践行革命政治,却无意对失败的清王室斩草除根。革命党认为,现代国家的标准特点是“选举”,既然清王朝不肯做或者做得差劲,那就用暴力的方式将其“选举”下去再说。对这样的失败者,不必赶尽杀绝,革命党才能证明自己和过去的“造反派”不一样。


脑洞大开的历史

1911年10月10号,武昌革命军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之后革命狂潮席卷大半个中国,10多个省先后宣布独立,大清帝国早已经是风雨飘摇。北洋军在袁世凯的带领下给存在了268年的清朝画上了句号,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皇帝也正式退位。至此,清朝覆灭。但是清朝皇室却得到了革命军和北洋军的优待,实数异数。我们可以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对此探讨。

一,清朝地域的复杂性决定的。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所用的是18星旗帜。当时18个省已经独立,时人以为革命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满洲,蒙古,西藏等地域历史上任然属于清朝,很多阶层都只是承认清朝皇室,不承认革命党和北洋军的作法。优待清朝皇室可以拉拢人心,为日后收复这些地区打下基础。

二,袁世凯把握机会,扩大了中国版图。

在清朝的退位诏书里面曾经提到过:"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这也就代表着五族共和,后来的五色国旗也是因此而来,五色旗志一直到1928年袁世凯称帝后才改变。虽然袁世凯身上有着很多的问题但是袁世凯毕竟保住了疆域。 幸亥革命成功后,因为革命党势力不如北洋军,中山先生辞去大总统职位,由袁世凯出任。优待皇室, 袁世凯原因每天给皇室提供四百万的白银等相关条件交换清朝剩下的所有的势力。这也是袁世凯的聪明之处。

若有不同观点,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湮灭的辉煌

其实已经回答过了,但没有引起注意。



满清皇室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不外乎两个原因。

第一、清皇室接受了退位的要求。这样就造成了优待作为实现和平和共和的条件。这种情形,就算不优待,你也不好采取别的行动。

第二、其实是袁世凯救了满清贵族。因为清帝退位后矛盾迅速转移为南北矛盾,转移为帝制派与共和派的矛盾。后来则演变成割据军阀之间的矛盾。长期军阀混战,谁还能想得起满清对于汉人的那些压迫。矛盾全变成了地方派系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



如果袁世凯不干那事,继续与南方革命军作战,没准中国会有一个好结果。因为帝制倒塌是大势所趋,人心向背,今天打不过你,明天就不好说了。如果以暴力夺取革命胜利,那迅速走向共和和稳定发展可能性是很大。这样虽然会流很多血,但是比起后来袁世凯没有完成历史使命,造成中国陷入更大的混乱要好太多。袁世凯成功地将矛盾转移,他作为唯一一个有能力守护这个国家走向正常的人,亲手把中国带入混乱局面。也就是说让清帝退位换取和平的功劳不仅没有保住,而且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中国错过了二战前最后的稳定发展机会,所以也就导致日本有机会展开侵华战争。

以马后炮的角度看待那段历史,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最大的罪人。如果没有他,不过是辛亥革命多打两年,不过是驱除鞑虏口号喊得再响亮一些,普及民主共和的宣传再加大一些。这样其实还会让民主共和有了民众基础,并不见得是坏事。通过凝聚,通过无数人站出来,那样暴力夺取的胜利,至少可以尽快进入国家稳定发展期。如果是通过这种模式走向共和,那满清贵族一定会得到清算。因为矛盾一直都在。

当然并不是要为了清算,而是这样的结果对中国更好。按后来历史的发展看,会少死上亿人的。

而且孔子有句最科学的名言叫以直抱怨。不能罪得其所,你就会永远都耿耿于怀。如果当年中国人报复了日本人。今天两国关系会好很多。以德报怨非常不健康、不卫生,因为作恶就该受到惩罚。被原谅的如果没得到教训,他也不会反省,原谅他人的也并没有放下,会永远耿耿于怀。别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该是选择个适当方式做个了结,从此心态拉平。


國病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每一次改朝换代。无不血流成河,堆尸成山,一帝功成万骨枯。后来者对前朝子嗣无不赶尽杀绝。愿生生世世不生于帝王家!政治的血腥残忍可见一斑,千古一帝,爱新觉罗玄烨对年逾古稀,苦守清灯古佛的朱三太子痛下杀手。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我们生活的地球村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致使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形态寿终正寝。中华民国优待满清皇室,这看似不合理的现象,有着诸多原因。(1)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和世界殖民体系正式确立。西学东渐,西方民主共和的观念己深入人心,国人自一八四零年以来一次次思想洗礼。甲午之战,庚子国变。己显示清的日薄西山,驱除达虏,恢复中华是人心所向。世界局势浩浩荡荡!大厦将倾,回天乏术。辛亥革命,这个中国近代饱受争议的政治运动就在这时发生。(2)当时中国南方革命党人,不具备独立推翻清王朝的能力。同盟会人竟策反湖北清朝新军发动了武昌起义。此时革命党人的领袖孙中山身居海外。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是中国最强大的军事集团。枪杆子出政权。袁世凯粉墨登上了历史的舞台。(3)武昌起义后,袁成了清的内阁首辅。成为满清的救命稻草,北洋军出兵武汉。初战告捷,似乎袁会成为第二个曾国潘。但恰恰相反,袁打起了太极拳。想学北府名将宋武帝刘寄奴。一面消极进攻南方革命党人,一面逼迫清帝退位,并许诺优待皇室。由于南方革命党无力对抗北洋军阀,只能妥协退让。南北议和,清帝退位,暂居故宫。袁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为日后称帝铺开了道路!(4)当时世界上己有了很多君主立宪制国家,保留君主以及皇室并不突兀。况切宣统己退位并废除年号,日本当时还是明治四十四年。(5)日俄战争后日本染指东北,一旦张作霖控制了皇室,满清的龙兴之地。日本介入,中国的政局便更多混乱。北京政变后,皇室迁出故宫。在日本的扶植下建立了伪满州国。老谋深算的老袁下会让这种事发生,反而游说张作霖服从中央,加入北京政府。至此北洋政府形式上控制了大部分中国。三方形成了某种平衡,中国这个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还有人高呼吾皇万岁。这是中国当时复杂的形式造就的怪胎!这就是辛亥革命不彻底,沒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现状。造成的异象!以上是本人对这段历史的认知理解,以供大家批评参考。


亚里士多德147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轰动整个大清帝国。当历史的车轮展开喧嚣滚滚向前,屠杀前朝统治者、皇族,历代的胜利者没少干。起码清朝入关屠杀老朱家后裔,是毫不手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那么,作为失败者,满清皇族为什么反而受到了民国政府的优待?

这个问题还得从多方面来分析。

第一,袁世凯一直都很惧怕李鸿章,无论是远赴朝鲜,还是小站练军,袁世凯的仕途和人生一直都活在李中堂的阴影之中。袁世凯对待清室的态度虽然并没有李鸿章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关于“逼迫清帝退位”这个问题,即便民国成立后,袁世凯也不敢正面回答。毕竟这个问题政治性太强,对于袁世凯本人也不利。袁世凯虽然骨子里想“一手遮天”,可袁世凯并不想杀掉溥仪去背负一个薄情寡义、背叛清廷的罪名。不过袁世凯劝说隆裕太后退位这一件事来说,可挺积极。


第二,作为革命党,对于是否处死溥仪和皇族这个问题上,都没有兴趣。他们关心的只有推翻帝制,人人平等,创建共和时代。

第三,袁世凯这个人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手段一直都留有余地。立宪派势力也很强,呼声也很高,对待立宪派的主张,袁世凯权衡利弊,也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感受。

第四,辛亥革命是一次非常不彻底的革命,是否处决、优待清室也一直是辛亥革命后期主要的谈判内容之一。

所以说,关于清室是否处决这个问题上,到了这个地步,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南方革命党,都已经做不了主了。袁世凯借着谈判,一方面胁迫清帝退位,推翻了帝制。另一方面也达成了南方革命党推翻帝制的要求。袁世凯这样做,不仅保全了皇室,满足了保皇派、立宪派的要求,还让清室保留了最后的一点尊严。

不流血的革命,也算很伟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