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不買房,專家的話真的可信嗎?


買房的時候樓市專家常常扮演著救命稻草的角色。樓市一有政策推出或者風吹草動,所謂的房產專家就會對當前樓市進行唇槍舌劍,說出一番又一番的道理,那麼這些專家的話到底可不可信?該不該聽?

近期,據經濟日報報道,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發表一篇文章稱: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邏輯變了。未來,中國一定會進入房屋租賃市場很發達的階段。隨著更多人進入大城市,一些人會發現靠普通工資收入確實買不起大城市裡的房子,只能轉向租房。

儘管聽起來很殘酷,但這是世界上大城市的發展規律,不是人們主觀意志所選擇的,是發展規律下的被動選擇。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甚至包括杭州、南京等城市,在未來10年到20年裡,很可能就會進入紐約、倫敦租購併舉的居住階段。

買不買房,專家的話真的可信嗎?

那麼我就想問了,中國進入租賃市場的話,年輕人還應該積極買房嗎啊?到底是應該選擇租房,還是借錢買房呢?既然未來城市將進入租購併舉的階段,那麼我們還有必要借錢買房嗎?

買不買房,專家的話真的可信嗎?

有時候,專家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提出問題但並沒有解決問題,或者告訴你要這麼做卻並不告訴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事實上專家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只能代表一時的分析,並不能代表長遠趨勢。

甚至有時候,他們的觀點還會前後不一。

舉個例子

著名的經濟學家樊綱老師2015年12月參加了央視節目《開講啦》,在節目中明確表示:“年輕人不該拿父母的積蓄買房。”並指出“現在先不要買房,要更加努力奮鬥,才能夠回報父母。”

買不買房,專家的話真的可信嗎?

在房價漲了兩年多之後,不建議年輕人拿父母積蓄買房的樊老師,在今年的央視的節目《中國經濟大講堂》中,又提出“六個錢包”理論,支持大家把父母的錢、爺爺奶奶的錢、姥姥姥爺的錢、愛人的錢都湊在一起去買房,之前的觀點被完全推翻。

買不買房,專家的話真的可信嗎?

還有一類專家,他們可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但他們卻不是房地產所有領域的專家。比如某些房地產開發商的老總、副總,比如某些金融研究所的研究員、證券公司的研究員、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等等,其實這些人說的話你不能覺得不對也不是說他們不能說幾句,但是就是要向大眾說明清楚,

他們的論斷可能錯誤,大家聽聽可以,施行則需要要自我綜合謹慎判斷。

房產市場有其運行規律,有時候出臺一個政策就會引發一次熱點,等熱度過了又會涼一涼,現在的房產市場就是在總體偏冷的情況下,在某些區域上呈現出冷熱不均的特點,許多專家的購房分析也只是講講大的趨勢,對具體到某個城市某個區域某個樓盤還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對於專家的觀點,購房人不妨抱著“但可信三分的”心態。(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