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买房,专家的话真的可信吗?


买房的时候楼市专家常常扮演着救命稻草的角色。楼市一有政策推出或者风吹草动,所谓的房产专家就会对当前楼市进行唇枪舌剑,说出一番又一番的道理,那么这些专家的话到底可不可信?该不该听?

近期,据经济日报报道,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发表一篇文章称: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逻辑变了。未来,中国一定会进入房屋租赁市场很发达的阶段。随着更多人进入大城市,一些人会发现靠普通工资收入确实买不起大城市里的房子,只能转向租房。

尽管听起来很残酷,但这是世界上大城市的发展规律,不是人们主观意志所选择的,是发展规律下的被动选择。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甚至包括杭州、南京等城市,在未来10年到20年里,很可能就会进入纽约、伦敦租购并举的居住阶段。

买不买房,专家的话真的可信吗?

那么我就想问了,中国进入租赁市场的话,年轻人还应该积极买房吗啊?到底是应该选择租房,还是借钱买房呢?既然未来城市将进入租购并举的阶段,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借钱买房吗?

买不买房,专家的话真的可信吗?

有时候,专家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提出问题但并没有解决问题,或者告诉你要这么做却并不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事实上专家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只能代表一时的分析,并不能代表长远趋势。

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观点还会前后不一。

举个例子

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老师2015年12月参加了央视节目《开讲啦》,在节目中明确表示:“年轻人不该拿父母的积蓄买房。”并指出“现在先不要买房,要更加努力奋斗,才能够回报父母。”

买不买房,专家的话真的可信吗?

在房价涨了两年多之后,不建议年轻人拿父母积蓄买房的樊老师,在今年的央视的节目《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又提出“六个钱包”理论,支持大家把父母的钱、爷爷奶奶的钱、姥姥姥爷的钱、爱人的钱都凑在一起去买房,之前的观点被完全推翻。

买不买房,专家的话真的可信吗?

还有一类专家,他们可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但他们却不是房地产所有领域的专家。比如某些房地产开发商的老总、副总,比如某些金融研究所的研究员、证券公司的研究员、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等等,其实这些人说的话你不能觉得不对也不是说他们不能说几句,但是就是要向大众说明清楚,

他们的论断可能错误,大家听听可以,施行则需要要自我综合谨慎判断。

房产市场有其运行规律,有时候出台一个政策就会引发一次热点,等热度过了又会凉一凉,现在的房产市场就是在总体偏冷的情况下,在某些区域上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特点,许多专家的购房分析也只是讲讲大的趋势,对具体到某个城市某个区域某个楼盘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专家的观点,购房人不妨抱着“但可信三分的”心态。(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