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割不斷的記憶!陸良馬街

品名篇佳作,觀世間百態,享人文情懷

文/潘硯文

我出生在爨鄉陸良一個叫馬街子的小村莊,村中生活是三個姓氏的數百人。按輩份來算,中年的我,在村中既有一些爺爺,也做了一些人的爺爺,每次回老家去,碰到幾個人,有的我要叫爺爺,有的要叫我爺爺,倒也很是有趣。只是這些隔著幾代的人,有的年紀相仿,叫是叫了,但一旦坐上飯桌,幾圈酒轉暈了以後,就開始有人亂麻麻地叫著弟兄好呀什麼的了,此時,總有幾個威嚴的長者威長嘆一聲,哎,亂了亂了,全都亂了!於是幾個小輩,酒意被生生地驚醒大半,跑去向長著敬酒敬菸賠不是。

鄉愁,割不斷的記憶!陸良馬街

在我的記憶裡,我最喜歡的是流過村中的一流小溪,溪的源頭是另一個村的一個龍潭,細水像一縷輕煙了無聲息,沿村而下,連通著村與村之間的情感,張、嚴、楊、高、潘等姓氏的人,共同享受著溪水的清洌與滋潤。溪水流過我們村後,又順著溝渠流到一大片的稻田中,族人就在那片稻田中耕作,年復一年。

鄉愁,割不斷的記憶!陸良馬街

只是,這一切,都成了記憶,如今,那條小溪流過的溝渠已被水泥路面蓋了起來,再無人看得到溝中的水流的顏色,幾年前的一次修路,施工隊把水泥路面敲開,撲面而來的竟然滿是惡臭,從上游漂下來的垃圾在封閉的溝渠裡發酵、變質,一想到那些骯髒的垃圾被光滑的水泥路面遮擋起來,變得光面堂皇,就非常的反感。

鄉愁,割不斷的記憶!陸良馬街

順著那條小溪,村中有一條路,直筆而修長,在我的記憶裡,這條路大概有六米左右寬,起初只是一條土路,小溪流到哪裡,路也就沿著到了哪裡,這讓我分不清是溪靠著路,還是路依著溪,當然,這種頭大的問題,倒像是和哲學有關,能夠提出或回答這個答案的,一定是充滿著智慧。自然,村中的房子就被這條路一分為二,一側住著我們潘家,另一側住著潘、楊、魏三家,三個姓基本於“唱”字形的格局建房而居,潘姓處在“昌”的位置,正印了村名“潘家底下”,但潘姓從未以大姓自居,倒是三姓互相通婚結親,其樂融融。

鄉愁,割不斷的記憶!陸良馬街

村中的老人,常在路邊吹牛曬太陽打發時光,似乎他們有用不完的時間,有的在說老馬幫的故事、有的在說某商行的軼事,反正怎麼也說不完,這個時候,如果有在外工作的年輕人回來,見了他們,自然是要順著發一圈紙菸並逐個點上火,這個時候,老人們都會客氣地承接下來,親切地說:“回來了,你家裡好著呢!”待發煙的人走了,還有盯著背影感嘆村裡又有一個“成器”的人了,完了,就享受地吸上一口煙,把話題轉到這個“成器”的人的小時候。

鄉愁,割不斷的記憶!陸良馬街

村裡也有幾家書香人弟,在我的印象裡,書最多的就是幾個老師和一個在退休回鄉養老的幹部,特別是那個老幹部,只要天氣好,都整把椅子靠在牆邊上看,我約約地記得有《七俠五義》、《三國志》、《紅巖》等等等等,他不管別人怎麼聊什麼都不插嘴,只是間或把抬起眼睛來看看說話的人,表示認可或否定。那幾位老師則躲在家裡看書,他們的子女,自然看書也很多。我小的時候,家裡並不寬裕,對書的渴望又非常強烈,幸好家住不遠的外婆家,小舅買了一些書,我一想看書了,就跑去找外婆家找小舅。

鄉愁,割不斷的記憶!陸良馬街

小村是我的樂園,我在其中,也有很多的失落與悲傷。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母親一個人帶著我們姐弟三人,不知道什麼原因,常年的被人看不起,而好強的母親,卻總為那些高人一等的眼光或是一些難聽的話語和別人吵了起來,農村人吵架的方式無非就是那些汙穢不堪的俚語粗話,有時候吵的激烈了,就會發生肢體上的碰撞,而缺少男勞動力的幫助,往往是以母親的失敗而告終,這一情況,一直到我和弟弟的慢慢長大,才逐漸得以改變。為此,我常常躲在學校裡,這也是我現在不願意常回老家去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因為這個原因,在更多的時候,我寧願不去想我的家鄉。

鄉愁,割不斷的記憶!陸良馬街

而幾日來,我看了洪廣老弟的《陸良賦》,看了身在異鄉的汪衝的《誰人故鄉不淪陷》,心中頗不是滋味,故鄉,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鄉愁,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我的鄉人,為什麼會讓我同時思念與怨恨?

鄉愁,割不斷的記憶!陸良馬街

大約十年前,有個退休老師從省城回來,住持著寫一本家譜,把家族中他認為能寫的都找了去,收集了很多資料,費了很多心血才終於完成,但由於家族中實在沒有什麼響噹噹的大人物,而那些記載又十分乾巴,讓我感覺有些失落。後來在工作中,我發現其實我們家族或是村中還是出了很多人才,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奮鬥著、奉獻著。我不知道他們對於村中的印象,卻希望他們少些如我那樣的怨恨,我始終在想,他們會不會像我一樣,把鄉愁遺棄在某個地方;我始終希望,他們或是我,多點時間,回到村中去呼吸、去感懷,去撿起那些似乎失去的鄉愁。

鄉愁,割不斷的記憶!陸良馬街

閉起眼睛來,小村原來那麼清晰,那麼實在。我好像明白了,這些年來,由於我的怨恨,我選擇了去遺棄鄉愁;而我也似乎感受到,故鄉,在等待著一個個遊子的救贖。

鄉愁,割不斷的記憶!陸良馬街

潘硯文,男,1978年4月出生,現供職於陸良縣移民開發局,愛好寫作、善於思考,近年來,在《雲南日報》《曲靖日報》《雲嶺先鋒》等報刊和部分主流網站上發表新聞、評論稿百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