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刺客列傳-頤和園宮牆為何加高三尺?防刺客!

北方暗殺會在清廷中有一個臥底,叫做楊毓麟(即楊篤生)。公開的身份是譯學館的教員,秘密的身份則是北方暗殺團的領導,正是他一手製造了刺殺用的炸彈。出國旅遊團缺一個翻譯,好死不死的就選中了他。所以,出國考察的消息,第一時間被北方暗殺團掌握,後續的情報,時間,地點,前往的官員名單,甚至官員們出行的安排,誰在哪個車廂,革命黨人瞭如指掌。

刺殺當日,負責望風的張榕,楊毓麟兩人從容逃走。

徹查桐城會館牽出了張榕,他被捕後本來自忖必死,家裡人四處找關係,最後不惜重金,託到了大太監李蓮英身上,李蓮英在慈禧面前說情,才把殺頭改成終生監禁。

張榕家裡本是漢旗,他本人卻恥於這個幫滿人欺壓漢人的身份,投身革命,成為家中的叛逆。後來他終於越獄投奔同盟會,武昌起義之後,他在東北組織起義以為響應,被推舉為奉天省都督兼總司令,他的堂兄張煥相(後來的偽滿洲國司法部大臣)正在張作霖手底下做事。幻想著張作霖能支持革命,張榕應邀前往德義樓夜宴,卻不想被誘入殺局,宴會結束後被人暗殺。

東亞刺客列傳-頤和園宮牆為何加高三尺?防刺客!

張榕

神奇的是,由於北方暗殺團的保密工作實在是做的不錯,清廷始終沒有懷疑到楊毓麟身上,他就這樣堂而皇之的隨團西去,直到1906年抵達東京,辭去翻譯隨員的職務,加入同盟會,從此以後逃離樊籠,公開在國外進行革命活動。萍瀏醴起義,暗殺攝政王載灃,都有他的一份功勞。

1911年,黃花崗起義失敗的噩耗連同他本人的身體狀況,讓他選擇了蹈海自殺。

不知道這幾位大員後來想起身邊一直就藏著這麼個倒鉤,有沒有後怕到半夜驚醒呢?

東亞刺客列傳-頤和園宮牆為何加高三尺?防刺客!

楊毓麟

最後的決議,就是派人混入五大臣的專列,以炸彈襲擊的方式終止這次公費旅遊。簡單,粗暴,卻正是革命者的作風。

萬事俱備,唯一的問題,是在實施的人選,誰來做這個荊軻?據說,北方暗殺團的成員,陳獨秀(沒錯哦,就是那個陳獨秀)和吳樾兩人為此爭執不已,甚至大打出手,雙雙變成國寶大熊貓。精疲力盡之後,吳樾說:“舍一生拼死與艱難締造,孰為易?”陳獨秀答:“自然是前者易後者難。”吳對曰:“然則,我為易,留其難以待君。”

事情就這樣定下了。

9月24,正陽門下,炸彈一響,天下皆驚!

這一聲響,可把西宮那位老太太嚇了個不輕。從來聽說南方革命黨鬧得兇,沒想到炸彈炸到了家門口,天子腳下也不太平。慈禧慌忙下令全城戒嚴,為了防革命黨刺客,更把頤和園的牆加高三尺,園內設電話,增加守備巡邏。直到今天,您去逛園子,也能看見那一道後來加上去的痕跡。

東亞刺客列傳-頤和園宮牆為何加高三尺?防刺客!

給個侮辱智商的黃圈

此時的革命黨還屬於大眾心中的亂臣賊子,在立憲派看來,預備立憲這樣大有益於國家的事,革命黨居然出手阻撓,而且是刺殺這種暴力卑鄙的手段,著實令人不齒。立憲派與革命黨此時正是水火不相容的敵對狀態,萬萬沒想到僅僅幾年之後,他們會和這些亂臣賊子把手言歡,一同把大清埋葬。

南方立憲派領袖張謇這樣記述這次刺殺:“政府遣五大臣考察歐洲各國憲法,臨行炸彈發於車站……是時革命之說盛矣,事變亦屢見。餘以為革命有聖賢、權奸、盜賊之異。聖賢曠世不可得,權奸今亦無其人,盜賊為之,則六朝五代可鑑。而今世尤有外交之關係,與昔不同,不若立憲,可以安上全下,國猶可國。然革命者仇視立憲甚,此殆種族之說為之也。”

無疑,張謇把革命黨歸入了盜賊之屬。

立憲派反對革命黨是理所當然,而當時的主流輿論,如大公報和申報,這些與兩黨無涉的報紙,也站在立憲派這一邊。其原因在於,他們對於當時清朝提出的預備立憲有著很大的希冀“日俄之勝負分,而立憲專制之勝負亦自此定。二千餘年專制中國乃亦如長夢之忽醒,而朝廷外始有立憲之議,於是有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國政治之舉。斯固我國民所禱祀以求、馨香以祝,冀我中國之前途大有所發展者也。”

有見及此,當年創刊的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對各個學堂報紙慰問五大臣一事驚詫莫名:“學堂者漢族之學堂也,報館者漢族之報館也。其於滿奴之受驚,宜拍案大叫曰:惜乎其不死也;其於烈士以身者,宜大表哀敬之辭,率全國之學堂報館而開一大追悼會。”然而,實際的情況是怎麼樣呢?“今於烈士之死,則目為病狂喪心;於滿奴之悻免,則慰之幸之,何其顛倒如是其甚也。”該文把滿清喻為魔鬼,稱“蓋鬼可畏者也,鬼而變易面目使人不知其為鬼而親近之,則可畏愈甚”。五大臣出洋就是換了一張面具掩蓋那張鬼臉,可惜國人不察,“於烈士而痛惡之,於滿奴而慰問之”。

這是革命者的孤獨和悲哀:“以文明之代表如學堂報館者而猶若此,中國其無望矣乎,吾漢人其永為魔鬼所食乎。”

不過,有一點,申報沒有說錯, “是舉之不足為新政之阻力,而反足鞏固立憲之基礎” ,這次刺殺,反而成為倒逼改革的反動力,出洋考察團帶著倒鉤出發了,清朝的預備立憲終究是不可阻擋。只是在預備預備再預備的過程中,終究不肯妥協手中權力的清朝皇族,耗盡了所有人的耐心,最終等來了武昌革命的一聲槍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