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國內電影業最賺錢的生意,居然是這個

世道變了!投機慣了的國內電影人現在有點不習慣。

因為觀眾的錢似乎越來越不好賺了,以往整幾個流量明星,或者弄個“大製作”,宣傳上弄出點陣勢,哪怕是個爛片,也能越罵越賺。

現在呢,聽說要看口碑。

於是意外誕生了個更賺錢的生意,那就是直接去國外買個片子,放到中國來賣,畢竟要製作一部口碑好的國產片,幾率實在太小了。

阿米爾·汗的《摔跤吧!爸爸》大家都很熟悉,票房13億,就是作為批片引進過來的。

去年國內電影業最賺錢的生意,居然是這個

同樣是引進片,批片比起我們熟知的分賬片來,就像是個庶生子

分賬片每年34個名額,都緊著好萊塢那些看起來賣相很好的大片,人家掐了尖之後,剩下的,你挑來做批片

很多時候,一部片子的成本只要幾十萬美元,換來的卻是上億甚至上十億的票房。其中的暴利可想而知

但國外的片方也不是傻子,都知道你中國市場火,要價也自然水漲船高,你買了回來。審批、定檔都不歸你說了算,哪時候市面上片子少、或檔期冷,上頭就把批片往哪時候放

定檔消息下來了,離上映也不遠了,留給你的宣傳時間也不多了,網上盜版也已經滿天飛了

有風險歸有風險,但賺錢的還不少。

上映後票房2.16億,刨除成本和分賬後,引進方淨賺6000多萬元,喜大普奔!

去年國內電影業最賺錢的生意,居然是這個

從此“批片”成為香餑餑,內地片商們周遊世界,採購影片。

2017年算是“批片”的二次爆發98部進口片中有64部是批片,並貢獻了26%的票房,不論數量還是票房都創歷史新高

而且,口碑之作接踵而來,《摔跤吧!爸爸》、《天才槍手》、《看不見的客人》、《愛樂之城》、《至愛梵高》。

它們看上去是那麼“小而美”,正是我們內地引進商們創收的大功臣。

1 《摔跤吧!爸爸》

引進成本:50-60萬美金+分紅;票房:12.99億元

去年國內電影業最賺錢的生意,居然是這個

去年票房破億的批片達11部,票房榜第一名的《摔跤吧!爸爸》拿下12.99億,創下批片的歷史最高紀錄。

按照目前國內的票房分成比例,包括華夏、創世星在內的幾家引進商會獲得票房約40%的分成,也就是5.19億元。

而這部在中國掀起觀影熱潮的印度影片,其引進成本最初不過50-60萬美金,有媒體報道稱中印雙方還商議了票房分賬,但這個說法被引進方之一的創世星否認。

“我們的確有約定,票房的階梯式增長,會給片方相應獎勵,但是這不是通常意義的保底的操作方法。”

此外,這部影片的宣發成本據說也達到了1000-1200萬左右,與以往許多批片幾乎零宣發形成鮮明對比。

2《生化危機:終章》

引進成本:2000萬元;票房:11.11億元

去年國內電影業最賺錢的生意,居然是這個

《生化危機6:終章》是首部票房過10億的批片,這個紀錄後來才被《摔跤吧!爸爸》打破。

在扣除稅費後(一般為8.3%),獅鼠影業從剩下的票房收益中分得約2億左右的分成,再扣除墊付的宣發費,然後與德國片方進行分賬。

獅鼠影業CEO邱傑稱,“德國的公司會拿大頭,我們分小頭”,相當於只拿了“幾百萬的發行代理費”。

3 《天才槍手》

引進成本:50萬美金;票房:2.7億元

去年國內電影業最賺錢的生意,居然是這個

批片的一個宿命,就是檔期由主管部門決定,被視作對市場的一種補充與調劑。

《天才槍手》從接到定檔通知到上映,不足半月時間,宣傳週期極短。

但電影無國界,跟《摔跤吧》一樣,《天才槍手》的好口碑早在它海外放映的時候,就已經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傳開了,網友期待值爆表。

恆業CEO陳輝在引進時判斷其為“一個很高級的小語種的電影”,並預估票房能衝擊3億,而影片的引進成本只需要 50 萬美元。

4 《愛樂之城》

引進成本估測:100-300萬美金;票房:2.47億元

去年國內電影業最賺錢的生意,居然是這個

此後,影片橫掃各大獎項,尤其是在奧斯卡上大放異彩,國內觀眾對其也是翹首企盼。

這類偏文藝的奧斯卡影片,票房風險其實較大,但《愛樂之城》趁熱打鐵趕在奧斯卡後的情人節上映,且拿出了千萬級別的宣發費:“如果我們採用以往批片的宣發力度,什麼都不做,最後票房很可能只有6000萬甚至更低。”

5 《看不見的客人》

引進成本:100萬美金;票房:1.72億元

去年國內電影業最賺錢的生意,居然是這個

從印度、泰國到西班牙,從體育、青春、歌舞到懸疑,這是又一部拓寬批片國別和類型種類的優質影片。

此前,它只在影迷中小範圍流傳,最後,卻被帶到了中國院線的大銀幕上。

沒有中國觀眾熟知的明星,它所擁有的一切就是口碑

儘管1.72億元的票房不能算高,但刨除掉成本和分成後,引進方也能賺到3000多萬,收益同樣是槓槓滴。

2017年的批片,數量、票房、口碑、國別、類型、宣發……各個方面都更上了一層。

賺不到錢的是大多數,賺到錢的,也不一定能持久。

那些從一開始就賣相不錯的,要麼從一開始就擺脫掉批片的身份爭當“嫡子”——分賬片,譬如今年阿米爾汗的新片《神秘巨星》。

在《摔跤吧!爸爸》裡嚐到了甜頭之後,新片《神秘巨星》已經走的是分賬模式。想一直嘗這麼好的甜頭,沒有的事。

去年國內電影業最賺錢的生意,居然是這個

要麼就還是得在私底下與國外片商達成分成協議,讓對方拿走大頭。

“批片”這個中國特色產物,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成為歷史名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