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馬雲對薪酬績效方案的設計也是這樣想的,看後才知套路深!

導讀:

一老闆與主管商量:你現在每月5000元,加雙薪65000元,現在我想每個月發你4000元,年底按標準25000元(須達到95分)發,總數是73000元,幹不幹?這是一家企業老闆親口告訴我的“年薪”制。

以年度為單位評價員工表現與激勵看似很合理,可這都是事後諸葛,員工每天、每月的工作成果與及時激勵遠比年終評價更有意義。年目標是天、周、月目標成果合計,目標週期越短,成果肯定越多。企業一方面要將激勵長效化,一方面還要關注激勵的短期化,這才能相輔相成、長短兼顧。

原來馬雲對薪酬績效方案的設計也是這樣想的,看後才知套路深!

馬雲說過,員工離你而去只有兩個原因:

1、錢發少了;

2、心委屈了。 為什麼優秀人才最容易流失?

一談到格局,很多老闆都說:我很有格局,企業做得好,自然願意和員工分錢分享,每半年加一次固定工資,各種補貼、福利待遇全都有。

結果,一年兩年過去了,企業員工的工資不斷的增加,而員工的工作狀態、價值卻沒有相對應的表現出來,導致老闆對員工的看法逐漸產生了不好的看待,最後沒做出企業想要的結果,反而公司利潤越發減少,人也走了。 傳統薪酬模式到底存在哪些問題?

1、員工收入增長幅度太慢,對有目標有追求的優秀員工來說,跳槽加薪更快;

2、對平庸的員工來說,工資卻提高了,價值沒提升,只會增加企業成本,由資本變為成本。

這也是為什麼,老闆明明加了工資,該走的還是會走,留下的還是沒狀態,沒做出企業想要的結果。

原來馬雲對薪酬績效方案的設計也是這樣想的,看後才知套路深!

常見的薪酬設計錯誤做法

1、業績分階梯進行提成

很多老闆為了提高員工的積極性都會用這種方法:月營業額做到100萬,提成為3%;做到150萬,提成為4%,做到200萬,提成為5%。

這種方式會讓員工之間形成小群體,私底下進行暗箱操作。所以請慎用!

2、同級同薪酬

比如同樣是經理級的職位:人事行政經理,財務經理,銷售經理,採購經理,同樣級別的都是一樣薪酬。這樣的方式只會讓有能力優秀的人才離你而去,留下的只是那些平庸無作為的員工。

解決方式:增強工資的幅度,讓有能力的人賺的更多,從而形成良性的學習進步氛圍。

原來馬雲對薪酬績效方案的設計也是這樣想的,看後才知套路深!

3、只給管理者發團隊獎

例如:業務員的提成是15%,管理者只負責帶團隊,然後下屬的業績中提取5%作為自己的提成。這樣算起來,很多管理者都不會願意擔任這樣的崗位職務。

4、固定直接轉績效制

從整體工資中拿出10%-30%作為績效工資,很多員工都認為是老闆變相剋扣工資,降工資的方法。這無疑會讓績效走進死衚衕裡。

5、完全固定薪酬制

即是沒有提成,激發不了員工的積極性,是大鍋飯的形式只會把員工培養成懶人,最後成為企業的負擔。

6、工齡工資制

每年固定的給員工100元作為工齡工資,假如工作到50歲了,這時候,無論從生產力、創造力都不及年輕的新員工,但工資反而比他們高,很明顯是不合理的。

原來馬雲對薪酬績效方案的設計也是這樣想的,看後才知套路深!

企業要如何做好利益分配?

首先,要釐清企業應該分錢給誰,分錢的依據、標準是什麼。

  • 直接創造產值、利潤的人;
  • 直接創造價值的人;
  • 間接創造產值、價值的人;
  • 當下創造產值、價值的人;
  • 未來創造產值、價值的人;
  • 獨立創造產值、價值的人;
  • 共同創造產值、價值的人。

其次,對不同崗位、層次、需求的員工要採取對應的薪酬方案,不能搞一刀切,更要避免固定薪酬模式。

然後,要想辦法規劃分配次序。分配越直接就越有效,分配次數越多,關注的點與面就越豐富。

最後,做好分配預算,分割好各自的利益蛋糕。

原來馬雲對薪酬績效方案的設計也是這樣想的,看後才知套路深!

績效激勵做到位,員工動力自然足

不以正激勵、獎勵為導向的績效模式,最終必定會走向失敗的結局。很多老闆做績效,往往都是想著如何去考核員工、壓制員工,每年都會訂很高的目標讓員工去做,一旦完成不了的話,工資就會減少。導致員工一年比一年累,但工資卻不見增長了多少。

學習績效管理,盡在《績效核能》這本書,書中具體的涵蓋了激勵性的KSF薪酬模式,PPV模式、積分式等實操內容和案例,想要深入學習的建議點擊鏈接購買本書!內附十個行業案例,並且送內部企業內訓學習視頻!

購買此書,您可以獲得特別的饋贈:

1、朋友圈每天的幹活知識分享;

2、KSF薪酬全績效和OP合夥人學習視頻;

3、免費解答薪酬績效考核的困惑。

原來馬雲對薪酬績效方案的設計也是這樣想的,看後才知套路深!

KSF薪酬績效案例分享:某生產管理KSF薪酬設計—經理崗位

原來馬雲對薪酬績效方案的設計也是這樣想的,看後才知套路深!

歡迎評論交流,私信諮詢更多薪酬績效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