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槓上董大姐,十億賭約是不是該還一還了

“我身上揹著重重的殼努力往上爬,卻永永遠遠跟不上,飛漲的房價。給我一個小小的家,蝸牛的家,能擋風遮雨的地方,不必太大。”


北上廣深的奮鬥者們,儘管薪資有價,但求得蝸居背後承載的安全感卻難以估價。

小米上市,千人財務自由;在格力幹到退休,房子到手。對於技術出身的雷軍和銷售出身的董明珠來說,立一個十億賭約,順便給員工一點安全感,這並非難事。

但面對新經濟企業和傳統制造巨頭這兩種老闆,你會選擇如何拿青春換明天?

雷軍吃肉,多少人能跟著喝湯?

5月3日,小米集團在港交所披露IPO文件,市場預估指出,小米將於6月底或7月初正式掛牌。此前曾有多家券商預估小米估值高達1000億美元,德意志銀行甚至給出最高1629億美元的估值。目前,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持股31.41%,那麼一旦小米上市行情看好,僅僅以1000億美元市值來假設的話,雷軍的身價至少達到314億美元。

雷軍槓上董大姐,十億賭約是不是該還一還了

此前,福布斯官方曾2018年全球億萬富豪榜,馬雲、馬化騰和許家印各以453億美元、390億美元、303億美元的身價,位列中國三甲。有聲音評論稱,在小米上市後,中國互聯網的BAT格局或將變為“ATM”。雷軍也因此一躍成為新鉅富。

對於雷軍而言,2018年無疑是非同尋常的年份。上市之後,千億級的小米在此後能否繼續快速成長、如何成長成為擺在他面前的最大課題。

就以小米上市來說,創始人雷軍身價暴漲同時,無疑也會有一波小米員工實現“財務自由”。有聲音調侃稱,“小米5500員工分得500億股權,人均近1000萬,上市半年後解禁。海淀區各樓盤喜迎接盤千人團。”

雷軍槓上董大姐,十億賭約是不是該還一還了

其實,互聯網企業上市造富員工早已不是傳說。以阿里為例,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正式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交易,成為美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IPO。有聲音直指,阿里上市,讓上萬名員工一躍成為千萬富翁。

高薪資以及隨之而來的買房“優勢”已經成為互聯網企業吸引新鮮血液的重要福利。而作為傳統制造業的典型代表企業,格力也正試圖給員工帶來更多安全感。

董明珠曾感慨稱“我不明白員工為什麼一定要自己買房?我要給他們安全感,解決他們的疑慮。”所以,除了時不時高調加薪外,還附帶分房。董明珠甚至提出,要讓八萬員工每人有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如果在格力做到退休,就能拿到房子。

董明珠所說的分房並非空談,珠海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發佈的《格力電器人才公寓項目批前公示》顯示,格力人才公寓總規模約28萬平方米。其實,早在2005年,格力電器就已出資2億元,建立員工生活區格力康樂園,後來,又斥資4億打造康樂園二期。

“十億賭約”能帶來多少安全感?

五年前,雷軍與董明珠立下“十億賭約”。按照約定,5年內,如果小米的營業額無法超過格力,雷軍就要輸給董明珠10個億,反之亦然。

雷軍槓上董大姐,十億賭約是不是該還一還了

2018年年底,就到了雙方賭約到期之時。回看立下賭約的2013年,小米憑藉互聯網手機在手機圈風生水起,其營業額才僅僅為316億元,而當時格力的營收規模與當下的小米相差不多,營業額已高達1200億元。

不過,到了2017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收1482.86億元,同比增長約37%。小米則實現營收1146億元,增幅更是高達67%。儘管單從去年營收數據來看,小米距離格力還有差距,但如果兩者繼續保持當下營收增速,到了2018年年底,雙方賭約誰勝誰負還很難說。

在今年4月初,董明珠還公開回應與雷軍的十億賭約,她表示會請審計署對兩個企業進行審計和評估,之前打的賭還是要繼續履行,認真對待。而雷軍也曾經公開說過,如果打賭贏了但是董大姐賴賬,他就自己掏腰包1億元分給公司員工。

“十億賭約”並不僅僅是一個笑談。小米與格力,作為互聯網企業與傳統制造業的典型代表,也成為研究中國經濟引擎迭代、紅利重新劃分的研究樣本。而這兩類企業,對於一波波職場人來說,如何取捨也是重大選擇。

如果回到小米成立時的2010年,很少有人會想到小米在這個夏天能夠創下新的IPO記錄。但在8年前,中國傳統的製造業正如日中天。在2010年,中國一舉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製造業大國,後者已經在這一位置上整整待了114年之久。僅以格力為例,其在2010年全年營業總收入就超過608億。

不過,僅僅在8年之間,傳統制造企業對於職場人的誘惑似乎已經被互聯網企業奪走大半。除了薪資的競爭力外,對於在互聯網公司奮鬥的職場人來說,公司能否上市已經成為一張關於未來的美好大餅。

輕與重,如何拿青春換明天

當然,關於房子的安全感,互聯網公司也有相關福利。除了騰訊、京東、阿里等為員工買房提供大額無息借款外,小米也曾經在去年年初推出只能內部流轉、購房者無法取得產權和房本的“內部房”。

雷軍槓上董大姐,十億賭約是不是該還一還了

一邊是互聯網企業的高薪資與變幻莫測的未來,一邊是傳統企業做到退休看似一成不變的明天,職場人的選擇究竟會是什麼?其實,選擇不同類型的公司,要考慮的除了收入增長性外,職業生涯的可成長空間也是重要指標。而這些都與平臺的可持續增長能力息息相關。

在企業轉型上,作為職業經理人,董明珠在重要決策上多有掣肘。2016 年董明珠提出斥資130 億收購珠海銀隆進軍新能源汽車,不料卻在股東大會上遇挫,這也就有了那一段在網上流傳的狠話:“格力沒有虧待你們!我講這個話一點都不過分。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幾個這樣給你們分紅的?我5年不給你們分紅,你們又能把我怎麼樣?”

相比而言,小米似乎已在快速撕掉手機廠商的標籤。目前,小米7成收入來自於智能手機等硬件收入,儘管“新零售”和“互聯網服務”這兩大板塊只佔了三成營收,但在小米的盈利上被給予厚望。雷軍在最近的一封公開信中更是強調稱,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

作為企業創始人,雷軍通過雙重股權架構在小米的表決權比例超過50%,為小米集團的控股股東,可以說,對於小米的未來發展有絕對的話語權。這也就意味著,不管小米將來選擇什麼樣的發展規劃與擴張方式,只要雷軍拍板,遇到的阻力會很小。

重資產與輕模式的不同,衝向新領域轉型速度的快慢之分——傳統巨頭和新型互聯網企業之間的差異或許可以從這兩個企業的對比中凸顯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