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謀——美蘇文化冷戰,蘇聯何以落敗?

【紅德智庫評論】陽謀——美蘇文化冷戰,蘇聯何以落敗?

美蘇爭霸是近代世界甚至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競爭,兩個體量巨大的國家在各領域展開一系列較量,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等無不涉及,其範圍之廣泛、程度之激烈、影響之深遠,都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次雙邊或多邊對抗。即使這場爭霸戰已經落下帷幕,以蘇聯解體、美國獲勝而告終,但這段歷史所展現或隱藏的人類社會本質與發展規律,卻仍然能夠引發各領域專家學者持續不衰的興趣。

相對於軍事、政治、經濟領域的炮火連天、劍拔弩張、諜影重重,文化戰不見硝煙,卻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美蘇兩國均對此極為重視,雙方都以志在必得的信心,投入了大量資源,在文化產業鏈的各個領域展開寸步不讓的博弈與競爭。而二戰之後大眾文藝的興起,又使得文化產品遍佈整個社會,廣為人知。須知作品從不撒謊,在文藝形式之下,思想內涵、動機背景盡在其中,只需透過現象看本質,各國的文化戰略便是昭然若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文化冷戰並無陰謀,所有的都是“陽謀”。

鑑古知今。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程度不斷拓展與加深,文化較量也已經擺在我們中國面前,身處新時代,面對新機遇、新挑戰,直面應對是唯一選擇,躲避是不可能的。分析美蘇文化冷戰,反思各自文化政策的成敗得失,也可以成為有助於我們看清當前局勢,找準發展路徑的有效手段之一。

管控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管控

普京曾說:“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嚴重的地緣政治災難”,此言或不為虛,然而,當好萊塢大片、歐美流行音樂、牛仔褲、可口可樂在蘇聯大行其道,無孔不入,而蘇聯的畫報雜誌在美國冷冷清清、乏人問津,美蘇爭霸就是大局已定,勝負已分。

之所以會有這種結果,一個常見解釋是蘇聯有嚴厲的文化管控制度,但結果卻是民意可疏不可堵,當局越是壓制民眾接觸西方文化,越是導致民意激烈反彈,反倒促使西方的一切都在蘇聯快速蔓延,一個眾所周知的例證是“短波收音機”——

二戰之後,短波收音機的普及,使得蘇聯民眾越來越方便地收聽外國的廣播,這也成了西方勢力滲透蘇聯的絕佳工具:最多的時候,有60多家外國電臺同時向蘇聯投放廣播節目。面對這種形勢,蘇聯採取了干擾政策,並且不斷改進干擾技術,以至於蘇聯自己的廣播節目收聽效果也受到一定影響。在一些邊遠地區,往往是外國電臺的收聽效果好於蘇聯電臺,加之蘇聯嚴格的信息等級制度,在突發新聞的實時播報方面往往落後於外國電臺。凡此種種原因,都導致外國廣播節目在蘇聯屢禁不絕,甚至成為許多蘇聯聽眾的主要信息來源,日積月累,以至於蘇聯的宣傳機制徹底失靈,在爭霸戰中敗下陣來。

以上說法不無道理,但必須指出的是,蘇聯固然管控嚴厲,但美國在文化領域也有管控制度,甚至管控的嚴格程度比蘇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最後的結果卻大相徑庭。可見,問題的關鍵不是管控有無,而是具體的管控模式與方法。

蘇聯的管理體系,是設立一個總管機構文化部,下設不同的分部,分管各種文化事務的不同方向——這種制度設計看似有條理,但文藝作品往往具備高度綜合性,例如電影,兼具思想性、政治性、文學性、視覺性、時間性、環境性等等各方面要素,因此,作品必然要送到若干部門候審,而在不同的分部之間,關係錯綜複雜又等級森嚴,形成極其混亂的官僚體系,結果往往是一部影片送審之後,收到的反饋意見不但多如牛毛,而且相互矛盾,充滿悖論,根本無法執行,最終結果自然是毀滅性的:影片被毀、製作人被毀、創作氛圍被毀,死氣沉沉、萬馬齊喑的局面,最終導致整個蘇聯都被毀,全盤皆輸。

美國的管理體系是典型的寡頭制。還以電影為例,好萊塢的資源,都掌握在如環球、時代華納、派拉蒙、迪斯尼等幾大巨頭手中。而巨頭們的管控方法,是嚴密控制電影製作的幾個關鍵節點,亦即:劇本、導演、製作、發行,這些務必由巨頭公司親自把關,而與主題沒有緊密關聯的輔助工作,如畫面技術處理等等,則可外包給大大小小的製作公司,以降低成本。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既維持了影片根本原則的統一,又存在有限競爭,彼此之間的一致訴求,使得寡頭之間必須保持互動,而有限的競爭也敦促幾個巨頭公司必須不斷更新業務與管理水平,推出更有競爭力的影片。

兩種管理體系PK,最後的結果說明了一切。

“寓教於樂”者生,“好為人師”者死

在“二戰”之後的冷戰和後冷戰時期,世界各地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西方列強的殖民模式已不可持續,於是列強對第三世界的策略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從直接的經濟政治控制,轉為以文化滲透和文化圍剿的方式,達到思想控制的效果,

使被滲透國家心甘情願淪為西方跟隨者,這種控制方式被稱作文化殖民主義、文化霸權主義或文化帝國主義。

文化殖民主義的本質是話語權爭奪,第三世界的小國弱國自然是落盡下風,而蘇聯自稱文化大國,固然沒有落到文化殖民地的慘景,卻也不能贏得文化戰。

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是:1956年,美蘇兩國在出版物方面達成一致,分別出版發行了雜誌《美國畫報》(American Illustrated)(面向蘇聯)和《蘇聯》(USSR)(面向美國,後改稱《蘇維埃生活》(Soviet Life)),這一博弈的結果,是《蘇聯》銷量慘淡,而《美國畫報》卻大受歡迎,甚至在黑市上賣出高價。

正如前文所言,決定文化戰勝敗的,不是陰謀,而是陽謀,美蘇在文化領域正面交鋒的表現,直接決定了最終的結局。

印刷製作精美的畫報,蘇聯不在話下,但是在文化領域的話語權爭奪不力,技術再高,也無用武之地。甚至更有過之,技術基礎成了美國文化的助推器。

蘇聯的技術基礎足以令世人驚歎,不但高精尖技術世界一流,而且擁有全世界最高的科技普及程度,蘇聯民眾可以自己搭建演播室,利用閒置的戰時使用過的發射塔,進行電視節目播放——然而正如蘇聯一貫的套路:當各地方演播室已成燎原之勢,蘇聯最高層才意識到必須進行集中化的建設和管理,而刻板僵硬的審查與控制,不但沒能起到統一思想的作用,反倒更激發了民眾對“自由”的嚮往之心,並不得不落得最終崩盤的結局。

正如印加帝國的道路,鋪路技術很高,卻沒有馬匹,也沒有輪子,沒有輪子自然也沒有車,最終只為馬背上的西班牙殖民者長驅直入提供了方便——基礎設施出眾而文化話語權不足,最後只能落得“路也是給別人鋪的,橋也是為別人修的”。

比較美蘇雙方的文化產品,能得到更多啟示。

在“帶節奏”方面,雙方的表現是一致的,也就是都在利用文藝作品的形式,滲透意識形態的內容。但具體表現和最後結果,卻是大相徑庭。比較起來,以下幾點特別值得關注:

1.牛角尖中的意識形態。

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之爭,是美蘇爭霸的關鍵焦點,但美蘇兩國的策略卻相當不同。

蘇聯將自己定義為“世界上第一個非資本主義模式文化生產和消費的國家”,而他們所定義的“社會主義文化”或“蘇聯文化”充滿教育性、動員性、鼓舞性,如同一種需要灌輸給所有受眾的標準答案,並且萬變不離其宗,幾乎每件作品的主題都是歌頌社會主義以及批判資本主義,這樣做的結果很糟糕:不但作品內容高度同質化,令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而且等於是將除了“資”、“社”之爭以外的其它所有文藝創作領域拱手讓出。

與之相對,西方國家文化產品的題材要豐富得多,不拘泥於社會制度優劣之爭。例如發行於1939年的好萊塢大片《亂世佳人》,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人物角色個性鮮明,優點缺點都十分突出,女主角斯嘉麗“美麗”、“狡黠”、“任性”、“敢愛敢恨”、“永不屈服”等特質,乍一看與意識形態無關,但是魅力十足的人物與故事情節,使得影片廣受歡迎,迅速風靡世界,當仁不讓地將同時代充滿煽動性的納粹影片擠出了電影院,也牢固地樹立起了“美國文化”的形象。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如強調“自由”“即興”的爵士音樂、“愛與和平”的嬉皮士文化,等等,綜合這些文化產品的特徵,可以表述為:一定不能歌頌或肯定蘇聯體制,但對美國體制也不一定是歌頌態度,甚至可以批判——毫無疑問,與蘇聯模式的文化產品對照,美國文化更加開放、包容、接地氣,更加有吸引力,“帶節奏”的效果也更好。

2.反大眾文化與偽大眾文化。

蘇聯的文化制度帶有“反大眾文化”特質:將文化產品定義為教育性的,動員性的,鼓舞性的,也就是將文化產品的受眾定義為需要教育、動員、鼓舞的人群。

儘管蘇聯為這一目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在蘇聯政治體制遭遇危機的時候,全國上下卻都無動於衷,極少有人站出來維護蘇聯體制。由此可見蘇聯文化政策之失敗:沒有起到任何教育、動員、守衛的作用。

反思失敗原因,恐怕蘇聯審查制度的責任無法推脫,在層層審查之下,文藝作品必須打造成符合各種管理委員會要求的標準答案,藝術價值與愉悅大眾的功能都已蕩然無存。

然而,打造文化產品“標準樣板”的設計,與文藝本質是完全相悖的。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俄國形式主義學派創始人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藝術的本質在於“陌生化”,亦即作品的內容與形式上違反人們習見的常情、常理、常事,由此造成理解與感受上的陌生感,從而變習見為新異,化腐朽為神奇,傳遞鮮活的感受,製造令人震驚的效果,也就是俗語說的“距離產生美”:只有夠“傳奇”、不合常理,甚至對尋常倫理、道德觀念、法律法規構成挑戰的題材,才有“講故事”的價值,而最大公約數的衣食住行流水賬,“完全正常/正確的生活”,其藝術價值或美學價值也就幾乎為零。

蘇聯並不缺真知灼見的美學理論,卻在實踐中背道而馳,造出了許多既“反大眾”又“非精英”的文化產品,難怪落得宣傳與市場的雙輸局面。

與蘇聯不同,美國一直聲稱美國文化是“大眾文化”,而實際上,美國文化產品對受眾群體的態度是既“迎合”又“帶節奏”,力求產生最大化的市場效應,同時又能達到文化滲透的效果。如已成美國文化符號之一的爵士樂,起源於黑人族群,又融合不同的音樂和文化,演化出了各種不同的分類,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也廣受市場歡迎。在爵士樂的宣傳推廣方面,對其的描述刻意強調即興、自由、創意、個性等特徵,又強調“這些也是美國精神特徵”,由此,爵士樂順理成章地成了美國軟實力的元素之一。

美蘇綜合對照,美國文化產品頗有幾分“寓教於樂”的意思,最終效果也明顯強於生硬灌輸、“好為人師”的蘇式產品,但必須要注意的是,美國力推的產品,其實也不是真的大眾文化,而是“偽大眾文化”。因為整個文化產業鏈的操盤手,仍是產業寡頭,本質上仍然是帝國主義與霸權主義:為了迎合市場,形式上可以採取一些弱勢群體如黑人族裔的藝術要素,但骨子裡依然是充滿種族歧視。例如,黑人演唱的爵士樂流行多年,唱片封面上甚至不能印有黑人歌唱家的肖像,甚至直到今天,現代音樂史教材中仍然難覓黑人藝術家蹤影。成功的黑人藝術家,甚至會遭受常人難以想象的攻擊,甚至莫須有的誣陷。正如邁克爾·傑克遜憤怒的指控:“他們是撒謊者,歷史書也是謊言滿布。你必須知道,所有的流行音樂,從爵士到搖滾到hip-hop,然後是舞曲,這些都是黑人創造的,但這被擠到了史書的角落裡去,你從來沒見過一個黑人出現在它的封面上,你只會看到貓王,看到滾石樂隊,可誰才是真正的先驅?”

未完成的命題:何為紅色文化?

蘇聯已經倒下,然而直到末了,也未能回答一個問題:什麼是蘇聯文化?是在蘇聯存在期間所展示的,還是另有內涵,只是蘇聯體制未能很好地發展?

綜合對比美蘇雙方的文化戰略,蘇聯的一大特質是賦予文化產品極強的“教育”功能,而美國模式首先強調的目標則是“娛樂”。

歷史已經證明,是美國模式擊敗了蘇聯模式,然而,這是否能夠證明美國模式的無懈可擊?再,蘇聯模式之敗,是敗於文化體制的根本定位偏誤,還是管理體系混亂、執行力不足等技術性問題導致的後果?

以上問題,必有答案,答案也許並不唯一,但卻一定是清晰、通透、有解釋力的。

追尋答案的過程,也必定不會簡單。

殷鑑不遠。

在我們的話語體系裡,也有一個術語:紅色文化。

藝術作品的形式背後,總是有鮮明的目的指向性。紅色文化,就是無產階級的文化,自從有了無產階級,就有了無產階級的表達,也就有了紅色文化。紅色文化帶有鮮明的政治理念,是政黨建設與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成立以來的一個世紀,從中國到世界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可謂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一百年風雲激盪,一百年滄海桑田,紅色文化始終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有起、有落,有百家爭鳴,也有傲視天下,有貼身博弈,也有韜光養晦……文化戰,不見硝煙,卻絕不是一團漿糊,如若貼近、細察,就會發現——時代脈搏、世情百態、天下大勢,盡在其中。

紅色文化是政治的,也是學術的,更是民族的、歷史的、世界的。

紅色文化發展過程的跌宕起伏,就是中國發展之路峰迴路轉的真實反映。

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新時代,作為見證者與傳承者,就在此時此刻,打開塵封、記錄歷史、總結理論、釐清來路、探索前程,都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當前,從輿論環境到學術領域,紅色文化都遭到了不應有的冷遇,這是很遺憾的。

那麼,這個空白,就由我們來填補吧。

你知道嗎,我們在等你——

首先,謝謝你已經讀到這裡。

在這個處處標滿“浮躁”、“快節奏”、“碎片化”的社會,能讀完長長一篇文章看到這裡,相信你一定是個有足夠閱讀力與理解力,同時又心繫家國情懷,關心天下大事,對思想文化有興趣的人。

否則,早就單擊右上角,早早退出了是不是。

那麼我們一定有的談,不妨就約在此時此刻,多談幾句。

不要小看閒談,回溯以往,多少歷史風雲變遷,就發生在貌似閒談的笑語晏晏之間……

譬如渭水釣魚的姜太公;

譬如鴻門智斗的張子房;

譬如茅廬劃策的隆中對;

譬如延安油燈下的《論持久戰》;

……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

英雄不問出處,識時務者為俊傑。

什麼是時務?

譬如現在,就是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

新的文化使命擺在眼前——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文化戰略的目標也擺在眼前——對內樹立文化自信,對外構建民心相通、文化融合,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理想高遠,如何落地?

時代把目標拋給了每一個人,但是卻沒給地圖。

於是,我們來了——

家國情懷,赤子之心,是為紅;

集智成庫,兼善天下,是為德。

砥礪前行,不負韶華;

腳踏實地,心向天空。

傾力打造媒體型民間智庫,中國夢的助推者,新時代的弄潮兒。

這份工作的意義,顯而易見。

這份工作的辛苦,希望你瞭解。

這份工作需要的敬業與才華,更希望你懂得~

那麼,這份工作能給你帶來什麼呢~

施展才華的空間;

建設工作的成就感與獲得感;

“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感與超越感;

也有商業模式的開創;

也有盈利分紅的“錢途”;

以及,親密無間的團隊——容納得每個人的喜怒哀樂,也容納得每顆心的甜蜜與憂傷。

我們關心人類,我們更關心你。

來吧,加入我們的團隊,不限專業、不限年齡、不限性別,只要你是——

同樣的情懷;

同樣的思考;

同樣的熱血;

同樣的願景!

請將個人簡歷、特長介紹及代表作品(如有)投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以上啟事長期有效,歡迎應聘,歡迎諮詢,歡迎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