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謀”與“陰謀”

與朋友閒談歷史謀臣,我說分為“陽謀”與“陰謀”兩種,前者是“政治智慧”,後者是“政治詭計”。朋友說,前者是“大智慧”,後者是“小聰明”。

“陽謀”與“陰謀”

我們所說的“陽謀”是指張良諸人,“陰謀”則是陳平之輩。“陽謀”是“攻其虛弱”即直奔對方的薄弱環節,對方無可防範,這就是張良建議劉邦授予韓信、彭越、英布軍事全權,建議劉邦不封六國後代而是封賞有功將士,建議劉邦不可放虎歸山而是“宜將剩勇追窮寇”最終擊敗楚霸王項羽。對於“陽謀”,項羽即使知曉也無能為力,這就是“堂堂正正”的王道。陳平建議不惜重金收買分化項羽部下,建議反間計逼走項羽首席謀士范增,建議詐遊雲夢車前抓捕韓信。對於“陰謀”,只要項羽、韓信知曉則很容易“反制”甚至“將計就計”。

三國時期曹操的謀臣中,荀彧是另一位張良,郭嘉則是另一位陳平。荀彧建議曹操堅守兗州作為高祖關中、光武河內那樣的後方根據地,建議曹操奉迎天子提高政治地位,建議曹操擊敗袁紹後乘勝奪取河北,這都是對手無可“反制”的“陽謀”。而郭嘉建議曹操避開強敵袁紹先行消滅呂布,建議曹操水淹下邳,建議曹操隔岸觀火除掉袁譚袁熙,這些都需要利用對方疏忽甚至誤解才能實現目的,這就是“陰謀”。

“陽謀”與“陰謀”

歷史上的建功立業,無不是“陽謀”與“陰謀”並舉,“大智慧”輔以“小聰明”,從而成就大業。“陽謀”本屬於“君子之風”,“陰謀”則是“市井詭計”,“陰謀”可以用但不可以常用,更不能取代“陽謀”變成主業,否則當權者就從“政治家”淪為“陰謀家”。對於一個單位而言也是如此,“大智慧”應當受到重視,“小聰明”有效但是存在後患。

正如魯迅所言,“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今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