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高僧,自唐宋以來為閩粵兩省知名度很高的客家先哲!

慚愧祖師(817— 866),俗姓潘,名了拳,唐元和十二年(817年)生於汀州上杭場山羊窠(現永定縣下洋鎮東洋村),從小就是一個富有宗教色彩的方外奇人。據《福建通志》記載,他初生時,“左手拳曲,有僧撫之,書‘了’字於掌中,指遂伸,因名了拳。八歲牧牛,枯坐石上如老僧。

以杖畫地,牛不逸去”。

他是著名高僧,自唐宋以來為閩粵兩省知名度很高的客家先哲!

又據民國《永定縣誌·名勝志》說:“在東洋山羊窠田壠,一石廣丈餘,高亦相等。頂略平,無罅隙,惟中心兩孔如鼻孔,各大六寸,泉水汨汨,其來源不可知,不溢不竭,色鮮味甘。俗傳唐時僧了拳牧於此,渴不得飲,以腰刀刺成兩孔,掬泉飲之”。

他是著名高僧,自唐宋以來為閩粵兩省知名度很高的客家先哲!

  唐大(太)和二年(828年),因天災,12歲的潘了拳隨母經沿田崆棋盤石移居福建道潮州海陽縣車上(現廣東省大埔縣西河鎮黃砂村),以耕牧為生,其母病逝後,結蘆於該村的赤蕨嶺,皈依三寶,守持五戒,奉行十善,在此期間,他嘗坐禪於青溪高。

他是著名高僧,自唐宋以來為閩粵兩省知名度很高的客家先哲!

  大(太)和八年,潘了拳外出雲遊。他離開赤蕨嶺經茶陽南下三河,由三河沿梅江溯流而上至芒洲崗,再由芒洲崗到滸梓,然後取道滸梓村口渡河西去,寄旅陰那坑尾。次年,相繼遊覽了韓江上游與現在梅縣雁洋、三鄉毗連的銅鑼湖山、陰那山和大埔第一高峰——明山嶂銀窿頂。在漫遊中,他發現陰那山宛延20餘里的山濤嶺浪,層巒疊翠,霞蔚雲蒸,其中五峰連峙,形如仙掌,儼然佛門勝地,悟為是照應幼時聖僧啟迪“了拳”之兆,遂擇址山西構木為庵,收徒學佛。

他是著名高僧,自唐宋以來為閩粵兩省知名度很高的客家先哲!

  潘了拳在陰那山修持30餘年:一方面潛心精研佛家教理和人天行果、聲聞行果,嚴格遵循佛教制度、履行佛教儀式,博得四眾弟子的崇敬;一方面積累天文知識、修習醫藥常識,禳災求福,護念眾生,深受畲漢兩族黎民百姓的愛戴。他虔誠奉勸門徒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並以實現人間淨土為己任。他常以“慚”、“愧”二心所法薰陶自己、勉勵他人。他說:“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性,對治無慚而止息惡行;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對治無愧而止息惡行”。他的“慚”、“愧”之說俱遍善心,符合人間佛教思想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不但給佛門弟子和社會信徒以深刻的教育,而且對當時帶有抵抗性的民族同化起著疏導順其自然的特殊作用,為社會安寧和時代進步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是著名高僧,自唐宋以來為閩粵兩省知名度很高的客家先哲!

  唐鹹通七年(866年)九月二十五日,潘了拳在陰那山圓寂,終年四十九歲。為緬懷他的德澤,其徒眾和鄉間人士在他生前於陰那山西(現屬梅縣地境營造的庵堂舊址建築靈光寺、寺中祀奉他的塑像,同時尊稱他為慚愧祖師。此外,還在他曾經住過、經過歇足和坐禪的地方,分別興建了赤蕨寺(現為大埔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寺、清泉寺、龍泉寺、寶月寺、寶元寺和萬福寺等7座寺宇。是自唐宋以來為閩粵兩省知名度很高的客家先哲——為人崇拜的著名高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