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預見未來的能力,你需要學會一個方法

掌握預見未來的能力,你需要學會一個方法

每個人都希望有預測未來的能力,只是你還未找到方法。

一、學習知識的終極目:預見未來

學習知識的目的無非三個:解釋問題、解決問題和預測問題。

第一,就解釋問題而言,人們對問題的解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現象解釋、技術規律解釋和通用規律解釋。

現象解釋主要是直接對錶面的形象做解釋;技術規律則要更深刻,能夠找到這個專業領域的重要規律;而底層規律則跨越了專業限制,用更加基本的知識解釋現象。

第二,關於解決問題,學會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處理,正如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認為:面對複雜的問題,要從簡單的、基本的原則入手。

對於複雜的問題,最常見的方法是將其分解成簡單的小問題,運用此法最好的就是麥肯錫。

麥肯錫的工作方法,基本都是運用這樣的思考方式:一個複雜的問題就像一個大餅,你可以把它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各個擊破。麥肯錫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時候,又會按照MEC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的原則,遵循金字塔原理,把複雜問題A層層拆解成子問題,通過解決這些小問題,最終解決複雜的問題A。

第三,預測問題是終極目的也是最難的,因為有兩個認知習慣阻礙著我們獲得預見性認知,那就是:應激性反應和單因果思考方式。

所謂應激性反應,就是指我們需要抉擇時,思考與決策受情緒和感受簡單左右的過程。這種應激性反應也直接導致了我們單因果思考方式。比如“窮人思維”:窮人的思維帶寬被眼前的危機佔滿了,他們沒有多餘的空間來考慮長遠。

與這個兩個認知習慣相對應的是,結構性反應與系統化思考方式。

結構性反應,是指我們在做選擇時,不僅要根據接觸到的現象做出反應,還要思考導致這個現象的系統結構是什麼。這其實就是一種系統化思考方式。

運用結構性反應與系統化思考方式,可以逐步培養“預見性認知”的能力。如果用一個等式來表示:

對問題的預見性認知=影響問題發展的結構(基礎規律)+獲得具體信息的數量與質量

從這個公式看,提高預見未來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基礎規律,也就學習底層知識。

掌握預見未來的能力,你需要學會一個方法

二、預見未來,必先尋找底層知識

如何找到底層知識呢?具體尋找的過程如下:

1、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

閱讀你感興趣的領域內的經典書籍,從中尋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識。

具體做的時候,要多留心,看似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是否應用了我們已有的規律。

2、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弄清楚這個結論的原始出處,它是怎麼一步步推導出來的,你對這個結論的可能適用範圍和可能的侷限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這一步驟就是尋找問題的第一性原理:能夠用更加底層、通用的規律解釋,就不用新的解釋。

4、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設,並驗證。

有時候我們對一個領域的解釋並沒有相關的儲備知識,找不到更底層的解釋。那麼解決方案就兩個:要麼我們想辦法查詢相關領域的書籍,看看有沒有別人的研究結論可供參考;要麼自己給出一個可能的合理化假設,然後想辦法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合理。

掌握預見未來的能力,你需要學會一個方法

三、刻意練習,在能力圈範圍內預見未來

找到或總結出規律只是第一個階段,而把這些規律應用起來才是核心,那麼怎麼解決知行合一的問題呢?

答案是:刻意練習,訓練自己學會結構性反應與系統化思考方式。

刻意練習必須關注兩點:1、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訓練;2、大量地持續練習。

那麼通過刻意練習是不是說每個領域我們都要掌握預見性認知能力?

當然不是,因為我們的實戰級預見認知,必須處於我們的能力圈範圍之中。

所謂能力圈,就是由你真正擅長並懂得的知識組成的,而且在這些領域裡,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查理·芒格說:“不能界定邊界的能力,稱不上真正的能力。”

你必須讓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慾望。

那麼怎麼找到自己的能力圈呢?要經常思考:我在什麼領域比身邊90%的同齡人要強。

這裡有一個小技巧:你的本事是不是真的好,一個重要的標準是有沒有人願意為此埋單。

總結一下:學習知識的終極目的是在自己的能力圈中擁有一種預見未來的能力,而掌握預見性認知的根源則是通過學習底層規律實現的。


我是責善,2018年4月30日,讀《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成甲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