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個世界對胖子充滿惡意

為什麼這個世界對胖子充滿惡意

作者 | 安佑優

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

“一白遮百醜,一胖毀所有”,這句話在所有女生的心目中有如聖經般的存在。黑可以怪爸媽,但你還胖,就是你自己的不對了。精緻的“豬豬女孩”們是不允許“胖”這種字眼出現在自己身上的。

只要是心智正常的女孩心裡都明白,微胖、圓潤這些安慰人的詞語,都是男朋友強烈求生欲下的產物。想又胖又美?不存在的,至少在腦子裡只有“漫畫腿”的廣大直男眼裡,是絕無可能的。

可是,我們眼中根深蒂固的“以瘦為美”,在全世界成為潮流的時間不到百年。也就是說,因為胖而努力減肥的你回到一百年前,你身邊的人一定會驚異的看著你:“他怕不是一個傻子吧”。

胖,曾經是一件好事

與今天人們的認識相反,人類存在了多少年,肥胖就被崇尚了多少年。

狩獵採集時代,人們能不能獲取食物,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預測的。對他們來說,飢一頓飽一頓是常態。即使是進入農業時代後很長一段時間,人類食物供給也是非常不穩定的,你不知道農作物會在什麼時候枯萎,你也不知道新出生的家畜會不會過早死亡,你更不知道自然災害會在什麼時候降臨到自己頭上。食物短缺和饑荒都很常見。

我們知道,將能量以脂肪(fat)的形式儲存在人體脂肪組織(adipose tissue)中,可以幫助人們度過各種各樣的難關。人類是儲存脂肪的高手,人類嬰兒是所有哺乳動物嬰兒中最肥的。

為什麼這個世界對胖子充滿惡意

2017年11月8日,墨西哥一名10個月大嬰兒重達56斤 / 視覺中國

而肥胖,是一種節儉。那些吃了相同份量食物、卻能儲存更多脂肪的人,是很“節儉”的。別小看這樣的能力,它們意味著生與死的區別。太瘦,就增加了發病率和死亡率。自然選擇更親睞“節儉基因”,儲存脂肪能力越強的人,存活率越高。肥胖實際上是人類一項了不起的“進化創新”。

今天肥胖之所以成為全球範圍的流行病,其實大部分是因為,我們的生物學特徵與現代環境互不相符。我們“拖著”人類祖先們的生物學特徵,卻進入了一個經歷了戲劇變化的時代。在大多數國家的現代生活中,食物是充裕的,你往往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吃到想吃的東西。因此在過去,脂肪儲存是一種優勢;但在今天,脂肪儲存變成了壞處。

請注意,這場肥胖流行不止是指超重的人類,它還包含了我們飼養的各類寵物。全世界的寵物都比過去更胖了。在1948年到2006年間,就連走街串巷的老鼠,體重每十年都會增加6%。

為什麼這個世界對胖子充滿惡意

2006年2月28日,南京一家寵物服務中心的跑步機上,一條鬆獅犬在跑步,鍛鍊減肥 / 視覺中國

無論怎樣,人類對飢餓的長期恐懼也影響著審美。牛津大學兩位人類學家援引的跨文化研究發現,在許多傳統社會中,富態(plumpness)意味著有吸引力,意味著你這個人擁有健康、美貌、富有和權力。這些傳統社會存在於瑙魯、薩摩亞和馬來西亞等之中。

長期被饑荒困擾的古代中國也是如此。除了有閒有錢的統治階級、文人墨客追求“以瘦為美”(諸如《洛神賦》中的洛神和漢代掌上起舞的趙飛燕),經常吃不起飯的普通民眾其實更喜愛富態。在《紅樓夢》中,瘦弱的林黛玉只被少數人憐惜,她的受歡迎程度不如富態端莊的薛寶釵。

肥胖的文化意義也反映在雕塑、壁畫上。從古至今,被世界各地人們推崇為母神(或者是女神)的,大多是大胖子。

為什麼這個世界對胖子充滿惡意

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 / 自然史博物館,奧地利維也納

1908年,考古學家在奧地利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一尊女性小雕塑,這尊雕塑如今被稱為“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距今大約有2萬年。它有著蹲著的身體、球狀的輪廓、下垂的乳房和突出的腹部,這些可能都是當時人們的肥胖美學。

文藝復興時期掀起的審美浪潮,把以肥碩為美推向了高潮。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所作的壁畫形象大多是豐滿的,比如西斯廷禮拜堂裡的瑪麗與梵蒂岡的耶穌像。

大量的文學作品,還把胖和瘦的區別變成了善惡對比。兩個生動而鮮明的例子是《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胖子是歡樂、可愛和善良的,比如塞萬提斯筆下的桑喬潘扎和莎士比亞的福斯塔夫;而瘦子是矮小、吝嗇和狡猾的,就像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樣。

為什麼這個世界對胖子充滿惡意

《堂吉訶德》插畫。圖左為桑喬,圖右為堂吉訶德 / WIKIMEDIA COMMONS

丹尼爾·蘭伯特(Daniel Lambert)可能是18世紀末英國最著名的大胖子。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他只活了39歲),丹尼爾·蘭伯特見過英國國王,人們甚至願意花錢與他會面。丹尼爾·蘭伯特這麼有名,純粹是因為胖——他去世時體重達到了700磅,約為317.5千克。

有意思的是,就是這樣一個超級大胖子,並不被人所鄙夷,人們對他的印象相當正面。人們拿他的名字命名酒吧和旅館,因為碩大的體型能讓人聯想到吃的好、喝的也好;人們拿他的肖像做政治宣傳,也是在宣傳英格蘭的英明神武。

為什麼這個世界對胖子充滿惡意

圖左就是是丹尼爾這個胖子本胖了 / WIKIMEDIA COMMONS

那個年代,是當今無數痛苦的胖子夢寐以求的春天。

胖變壞之前,先變醜了

前面已經提到,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人類都在和食物短缺、疾病還有惡劣的環境做鬥爭。但從18世紀開始,農業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食品供應逐漸增加。

當然,即使到了19世紀最後幾十年,發達國家們還被貧窮、營養不良和傳染病所困擾。但20世紀頭幾十年,這些問題在越來越多國家,已經不成問題。

人們對胖子致以的崇高敬意逐漸消退,文學作品也開始“叛變”。上過中學的人即使沒有看過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年)的《匹克威克外傳》,也至少聽說過。在這本書裡,所有人都是胖子。不過與文藝復興時期不同,《匹克威克外傳》把胖子劃分為了富態的(plump)受人喜愛的胖子,和過度肥胖的(obese)令人厭惡的胖子。

為什麼這個世界對胖子充滿惡意

漫畫家詹姆斯的政治諷刺畫,諷刺威爾士王子是一個受食慾支配的死胖子 /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儘管此時人們並不知道肥胖與疾病存在何種聯繫,但人們終於還是關注起了自己的體重問題。1760年,公眾體重設備(steelyards)在法國問世。而在這之前,人們對體重少有量化概念。

因此,肥胖在變壞之前,先變得醜陋了。

對胖子的改觀同樣發生在中國。清末民初,“改革”隨處可見。而肥胖被視為退化身體的標誌之一,顯然是一個需要改革的東西。中國開始出現學習西方身體認知的風潮——結構化身體鍛鍊,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陳獨秀就倡導鍛鍊身體,認為這能使中國人身體健康。到了1913年,中國傳統醫學裡一些涉及肥胖的文獻重新被人拾起。

人們對胖子的厭惡、對瘦子的熱愛不斷積攢,到20世紀60年代引來了一次爆發,那就是美國超模徐姿(Twiggy)。她的名字如果用英文直譯過來,就是“纖細”的意思。也就是從她開始,模特兒被認為身材要纖瘦,她也因此被譽為“世界上第一位超級名模”。

徐姿不僅帶動時尚圈的審美觀點改變,她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審美。人們對市面上徐姿鋼筆、徐姿午餐盒趨之若鶩,只是因為它們和徐姿一樣,都纖細玲瓏。當時的《紐約客》甚至用“現象級”這個詞來形容她。

為什麼這個世界對胖子充滿惡意

徐姿大概是那個年代所有男生的夢中女神 / BAZZR

沒有人能夠阻擋,以瘦為美的大潮。西方世界的“瘦子旋風”,也刮到了其他欠發達地區。參與全球經濟,或者接觸到西方媒體/觀點,都會影響人們對肥胖的看法。即使是先前那些坦然接受肥碩體型與肥胖的社會,也更喜歡瘦子了。

達勒姆大學的琳達·布思羅伊德(Lynda Boothroyd)和她的同事們,分別在尼加拉瓜的幾個村莊以及尼加拉瓜的首都馬那瓜,調查了當地人最喜歡什麼樣體型的女人。

為什麼這個世界對胖子充滿惡意

明星每天的日常是面對媒體的長槍短炮,但我們普通人何嘗不也是受到了媒體的諸多影響?/ 視覺中國

在基本沒有接觸西方媒體的村莊,人們更青睞身材肥胖的女性,而對於瘦子好感最低;而在經濟水平稍高的卡拉比拉村,人們可以接觸到肥皂劇、美國電影和音樂錄影帶,他們對身材纖弱的女性的接受程度更高,對肥胖女性沒有那麼鍾愛;而首都馬那瓜市居民不受限制地接觸西方媒體和文化,他們的普遍審美是:以瘦為美。

壓垮肥胖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麼,已經變醜的肥胖,究竟是怎麼變壞的呢?

在20世紀初,即便醫學知識日新月異(例如1900年發現血型),醫學界仍然認為攜帶額外的20到50磅多餘的肉是健康的。多攜帶一定的“血肉”(flesh)被認為是一件令人安心的事情。它提供了一種“活力”的儲備,可以防止一個人由於體力不支染上疾病。而瘦被認為是不健康的,是神經衰弱等疾病的源頭。

當然,如果“病人”有減重想法的話,醫生也願意開“減肥藥”。20世紀20年代,風靡北美的減肥藥是甲狀腺藥物;到了20世紀30年代,每個人似乎都是小白鼠,嚐遍了DNP、苯甲胺、瀉藥等減肥藥。這些藥物後來被證明有副作用,甚至能致人死亡。

為什麼這個世界對胖子充滿惡意

2017年7月17日消息,江蘇蘇州。減肥假藥被查獲,其利潤比販毒還高。/ 視覺中國

真正率先對肥胖拉響警報的,不是醫學界,而是保險業。20世紀初,有保險公司意外發現,那些體重在平均值以上的人,更容易死得早。20世紀30年代,有研究收集了從1909年到1928年的32家人壽保險公司報告,發現無論哪個年齡段,超重的男性死亡率都比平均值更高;而且體重越重,死亡率也越高。研究者之一就是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的路易斯·都柏林。

1942年,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分析處理了美國和加拿大500萬人的年齡、體重與死亡率,推出了一份“理想的”身高體重表。有史以來頭一遭,人們(以及他們的醫生)可以拿自己的體重與標準表對比,測出他們應該有多重。

為什麼這個世界對胖子充滿惡意

美國德州,Hector Garcia Jr體重最重時達288公斤(636磅),2014年,因為呼吸問題離開了人世。/視覺中國

比起保險業,醫學界真的算是“失職”了。儘管之前醫學界對肥胖的健康風險有一些模糊的認識,總體上來說還是小打小鬧。

20世紀50年代之前,心血管和腎臟疾病以及糖尿病經常被認為是“退行性疾病”,而與肥胖無關。醫生萊斯特·佈雷斯洛(Lester Breslow)可能是醫學界第一個“向保險公司低頭”的人。他援引了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的數據,指出肥胖程度越重,由心臟病、腎病等疾病導致的死亡率就越高。

這是醫學上第一次提出,肥胖患病率的增加與美國人血管疾病發病率的增加之間存在直接聯繫。萊斯特苦口婆心地勸那些仍舊不肯認錯的專家們:“與其接受這樣的失敗主義哲學,不如去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這些疾病的病因因素和建立機制。”

為什麼這個世界對胖子充滿惡意

劉國華(化名)被確診糖尿病兩個月,出生十個月,他的母親正在給他注射胰島素,這種胰島素要陪伴他終生 / 視覺中國

二戰中歐洲的部分地區出現饑荒現象,這本是一件壞事。但飢餓帶來的卡路里稀缺卻帶來了健康益處:英國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亡人數急劇下降。二戰結束後,科學家阿羅德·希姆斯沃思(Harold Himsworth)研究證明了這確實與當時人類攝入脂肪減少相關。

最終在1960年,醫學界才提出了糖尿病分型理論,闡述了其中與肥胖有關的2型比由遺傳導致的1型更常見。而在之前,肥胖對糖尿病的影響鮮有被提及。

縱觀人類歷史,肥胖被真正釘在恥辱柱上的時間其實短得超出所有人想象。無論是以胖為美還是以瘦為美,其實都是生物與文化交織在一起的產物。按照今天全世界人們胖起來的趨勢,胖子的春天恐怕很難再來了。

2006年世衛組織第一次面向全世界建議徵收“肥胖稅”;歐洲最大的廉價航空愛爾蘭瑞安航空已經通過了向超重乘客多收取高達三分之一費用的“肥胖稅”規定。那麼,在這個世界大浪潮下,已經成為世界上胖子最多的國家的中國,下一步的舉措會是什麼呢?請中國的胖子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