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尋找楊朔和他的《海市》

這些年來,我寫了很多關於楊朔的文章,記敘了鄉賢楊朔先生在文學領域的高度和他與蓬萊的淵源。今天,我寫到了楊朔的另一種文字,因為這些文字不是閉門造車,望風捕影,而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是寫在蓬萊的,寫在蓬萊小泰山上的,寫在楊朔先生墓上的。這些文字是在春寒料峭時楊朔墓邊上的真情流露,

以緬懷敬仰我心靈深處的文學殉道者鄉賢楊朔先生。

4月4日,清明節,天空陰沉沉的,霧濛濛的,我順著上小泰山的羊腸小路逶迤西行,漸漸泛綠的山的東半坡便是石島村的墳塋,楊朔的墓也在那裡。

蓬萊,尋找楊朔和他的《海市》

山上的荊棘縱橫交錯,每走一步,腳上的鞋和褲腳都被荊棘颳著,走路比較艱難,累得氣喘吁吁,可快走到山頂也沒有找到,我只好折回來往北走,遠望這才看見一個個墳墓雜亂無章的安臥在那裡, 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盤上的棋子那樣羅列分佈著,偶爾飛過的鳥留下幾聲鳥鳴,映襯著墓園的寂靜。

我顧不上腳底下的石頭和荊棘,眼睛直盯著一個個墳塋,一排排看著墓碑上陌生的名字,巡視著,尋找著,生怕從眼皮底下漏掉楊朔之墓。我從山上坡找到山下面,又從左邊找到右邊,楊朔之墓仍然沒有進入我的視線。

這時從山的西面走過來護山人員,欲知山中事,須問砍柴人。他告訴我楊朔的墓在西北角。此時我的眼睛瞪大了,身體潛在的精氣神爆發似的調動出來,我幾乎是一溜小跑過去的。

啊,看到了,看到了!零距離的看見了楊朔溫和親切的眼神,我欣喜若狂,疾馳而去。

蓬萊,尋找楊朔和他的《海市》

那份激動的情緒緩緩平靜下來,終於,我神情專注的從墓碑上已經褪了色的照片上,依稀看見了楊朔那久違的親切的目光,他那微微向左上角抬望的眼神,還在深情地看著他生於斯的蓬萊城這片仙境的熱土,還在品味他一步步走來的養育他的仙文化之地的神韻;那微微掛在嘴角的微笑,彷彿還在沉思著他情感豐沛,語言真摯的散文《蓬萊仙境》、《海市》。

楊朔墓塋東南向,前望蓬萊,後倚西山;蒼松侍於左,崎嶇通於右。墓碑青灰色,設計簡潔大方,墓碑正面鑲嵌楊朔的照片,刻著他的名字和生卒年:“楊朔1910-1968”碑的正文寫道:“願家鄉的熱土溫暖著赤子之心,願兒子的溫暖陪伴著母親;碑的背面刻著朱德總司令贈給楊朔的一首詩:“北華恢復賴群雄,猛士如雲唱大風;自信搏戈能退月,河山換舊血流紅。”

楊朔與母親合葬在一起,母子陰陽相隔幾十年後,葉落歸根。走出家鄉幾十年的楊朔,走上京城掌管中國作協對外聯絡工作的楊朔,再也不離開母親的懷抱,母子倆終於在蓬萊團圓了,好好陪伴母親安息了。

楊朔的心臟在1968年8月3日停止了跳動,但是,楊朔卻以另外一種方式依然活著,以另外一種身影穿行在蓬萊閣、八仙渡的海濱的千層浪湧上。每次我領外地朋友登蓬萊閣,客人總想目睹心儀已久的海市蜃樓,遺憾之餘,總是情不自禁詠誦他的《海市》名篇。

蓬萊,尋找楊朔和他的《海市》

楊朔的墓極其簡陋,很不顯眼,與周圍的相比甚至有點寒酸,墳塋地很擁擠,連祭拜的空地都沒有。本來在我的想象中,像楊朔這樣的名人,楊朔的墓寢,一定是一座大理石建造的宏偉壯麗雕飾精美的陵園。至少也像我在其他公墓中所看到的那些有著各種造型的大理石頭像寬敞的墳墓。

走近一看,它簡直不像是一座墳墓,而只是一個不會引起注意的長方形的小土堆,微微隆起於樹木下面的青草叢中。這土堆很矮,離地面不過兩尺,墳上長滿了荒草,如果不仔細辨認,誰竟相信這就是我們心中仰慕楊朔的墳墓。根本看不出是一個有影響作家的墓,他的墓卻是這樣的如此的簡陋矮小,這是我絕對沒有想到的。

我甚至想不通緣何有關部門這樣漠視一個知名作家的墳墓。但轉而又想我被這種偉大的樸素簡陋震撼得幾乎落了淚。如同作家本人一樣,他生前植根於百姓之間,與民同甘共苦,無論生與死都是與人民唇齒相依,心心相印,心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看來,膠東的父老鄉親是最理解他們的兒子的,最終讓生於斯的作家楊朔魂歸家鄉黃土地,並用這種樸素的方式作為作家永遠的安息之地。

我對著這片仰視的黃土一鞠躬,對著一個名字一鞠躬,對著一種精神一鞠躬,對著一種文學追求一鞠躬。還彷彿意猶未盡,我的探尋的目光落到周邊茂綠的松樹,此刻,我從周邊長勢茂盛的松樹折斷一鬆枝,恭敬地放在他的墓前,把我對他永久的緬懷和深深地敬仰凝聚在手中的松枝上。

這一束無名的松枝來自大眾民間,來自家鄉的泥土,來自楊朔最深愛的土地,來自一名後生的仰望者,獻給終生謳歌祖國山川、抒發時代之美,最熱愛家鄉、最對蓬萊懷念,不忘熱情回報的楊朔先生。

蓬萊,尋找楊朔和他的《海市》

現在,我終於站在這位精神教父、文學導師的墓前,似乎想了許多,又似乎什麼也沒想,大腦一片空白,純潔得如同一張白紙,不敢存有一點私心雜念,整個身心都被一種攝人魂魄的力量裹扶著。我直直地久久地站在碑前,腦子裡浮現的全是他這一生的作品。然後,我邁著沉重的步伐繞墳三圈,又對著墓碑恭恭敬敬地鞠了三個躬。墓碑的頂端靜臥著幾片金黃,已有些漸綠的樹葉,微風掠過,葉片在“刷刷”旋轉,似乎將歷史與現實銜接,似乎在告誡前來瞻仰的人們

“朝聞道,夕死可矣”;告訴人們文學的力量,作品的思想,作品的溫度,作品的筋骨,對提升一個民族素質的重要意義,對一個國家騰飛的重要意義,對成就一個事業的重要意義,對一個人文學修養的重要意義。

著名作家楊朔1968年8月含恨自殺,到現在去世已經50年了。他生前死後,有過許多輝煌,也有不少非議。如今,他的輝煌隨著那個時代的遠去漸漸淡化,但楊朔二字永久刻在青灰色的大理石上,如同在仙境大地上日月奔騰不息的大海傳頌著他的名字,此刻,亦在前來拜謁他的每一個人心中火熱燃燒,不留灰燼的徹底地燃燒,持久而壯烈的燃燒。這是山東漢子的血液和汗水點燃的熊熊大火,沖天的文學大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熙熙攮攮,絡繹不絕蓬萊觀光的遊客大潮,源於歷久彌香《海市》的文韻,這也許就是楊朔的《海市》點燃的燎原大火,一篇飄逸空靈的散文佳作迸發的力量無以估計,這就是文學的魅力,文學的力量。他的《海市》至今魅力不減,長久不衰,一代代傳頌著。如今他的《海市》散文節選,家鄉人用顯眼的宏大的綠色啟功字體,銘刻矗立在家鄉新落成的海市公園的巨大石碑上,成為海市公園最出彩的亮點,最有海市文化的基因,成為海市公園的魂魄,讓一代代蓬萊人記住你,讓遠道而來的各地遊客吟誦你給家鄉蓬萊留下的空前絕後的優美散文。

我已看到,不管是蓬萊人還是遊客,不論是老年人還是小學生,只要走進海市公園,只要走到石碑眼前,都是神情專注,瞪大眼睛,以仰視敬畏的目光,瀏覽著那方有楊朔體溫的黃褐色巨型刻石上的文字。此時我彷彿已經聽到他們興奮地朗誦楊朔《海市》那飽含激情,洋洋盈耳,餘音饒梁的聲音,迴盪在天海之間。

蓬萊,尋找楊朔和他的《海市》

我想,楊朔創作的一生不也是奉獻燃燒的一生嗎?

一篇篇唯美詩意化的散文,一部部擁有恆久魅力的作品,載著他創作的思想情感永久流傳,從而超越了他個體生命的長度,令楊朔的容貌、聲音、情緒與思想永垂不朽!

再看一眼楊朔,再看一眼句號一樣圓潤的墳塋,想到楊朔“像蜜蜂一樣勞動,像蜜蜂一樣奉獻”。因為你和你的作品永遠走不出我們這些後人的心中,你的不朽作品像種子一樣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我想在以後的歲月中每天依舊會有很多人來認識你,來拜謁你,來聽你講海市的故事,來感受你的家國情懷,來了解你的思想,來讀你的唯美作品,然後便永久的記住你的名字——楊朔。

  • 陳文念
  • 蓬萊市作協主席
  • 山東作協會員
  • 成人組
蓬萊,尋找楊朔和他的《海市》

主辦:山東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協辦:山東省作協 澳洲山東同鄉總會 澳中文聯

法國山東商會 德國山東同鄉會 加拿大齊魯同鄉會

執行團隊:山東海岱傳統文化研究發展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