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之上的船文化

“臺(兒)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商賈迤邐,入夜,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清光緒版《嶧縣誌》)臺兒莊形成於

秦漢,發展於,繁盛於明清

“臺兒莊”始見於《明史》明代碑文。《明史·河渠志》稱“臺莊”,明正德年間泰山行宮碑文中稱“臺家莊集”,崇禎十二年揚州兵備道在臺兒莊東南黃林莊立運河防務碑,稱“臺兒莊”:“……南自清河縣起,北至臺兒莊止,此三百餘里之內尤為灌藪。”萬曆三十四年(1606),總理河道的工部右侍郎曹時聘,在上奏朝廷的《泇河善後事宜書》裡,有“留城閘官夫移之臺莊”的建議。“臺兒莊”,屬於“臺莊”兒化韻所致。

名稱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一姓名說。因始居者為臺、花兩大家族,故稱“臺花莊”,漸演變為“臺家莊”、“臺莊”。臺姓為明末清初“臺、花、鬱、馬”四大家之首。據調研,臺兒莊有一人姓臺,女性,年近九十,與居住在棗莊的女兒一起生活。目前情況不詳。

二地理說。《明史·河渠志》記載:“臺家莊……諸處皆山崗高阜”

,古代嶧縣舉人寫道“連岡似吳越,層嶺接青齊”。這裡地勢低窪,汪塘遍佈,每逢汛期,洪水肆虐,築高臺居住以避水患。城內至今尚有鳳凰臺、洪臺、金臺、朱臺遺址,城外有雷臺、趙臺、王臺、龍臺、朱臺、丁莊、孫臺等數十處。鳳凰臺位於正昇園南,高臺之上有九十九株梧桐樹,九十九隻鳳凰棲息,有“鳳凰朝(拜)文昌君”之說,文昌閣位於正昇園北蘭陵書院,護佑臺兒莊文運昌盛,關帝廟所在地為鳳凰尾骨,大南門所在地為鳳凰尾稍。

高臺之上的船文化

還有一說,由“探兒莊”轉化為“臺兒莊”,這源於民間傳說:臺兒莊東南有一座山,山上住著一位白衣女人,未婚而孕,生下一條小白蛇,長有四爪。白衣女認為是個怪物,拿刀砍去一爪。小白蛇化作一道白光不見了。這條小白蛇到了深山老林,化作人形,拜師學藝。二十年後回來探母。白衣女認為兒子是來報仇的,於是躲在山上避而不見。小白蛇一連找了七七四十九天天,仍不見母親,便咬破中指,在母親住的洞門上寫下“望母山”三字,在極度失望中死去。白衣女看到門上寫的字,方知誤會了兒子,便下山跑到兒子的住處,咬破中指,在門上寫下“探兒莊”後傷心死去。

高臺見證了臺兒莊漕運繁盛。1604年後,過境漕船曾達七千七百餘艘,發運漕糧近四百萬石。每年三月,江浙、湖廣一帶漕船抵臺兒莊,連檣北上。康熙乾隆南巡數次經過,乾隆在天后宮碼頭登岸,御筆欽賜為“天下第一莊”,成為臺兒莊永恆的名片。康熙第六次南巡在“迎駕石舫”

登岸,盛讚嶧縣臺兒莊“風光與江南水鄉別無二致”,為“江北水鄉”的歷史淵源。“江北水鄉”汪塘遍佈,水網密集,生活、捕魚、經商、遊樂等無不與船息息相關。

漕船。運送漕糧的船隻。明代稱為糧船、運船、軍船,運糧北上的稱為重船,歸返的稱為回空船隻。1604年後,臺兒莊過境漕船曾達七千七百餘艘,發運漕糧近四百萬石。每年三月,江浙、湖廣一帶漕船抵臺兒莊,連檣北上。“臺(兒)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商賈迤邐,入夜,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

高臺之上的船文化

迎駕石舫。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水面上建造的船型建築物,供人們遊玩設宴、觀賞水景。臺兒莊石舫為“迎駕石舫”,清代康熙年間當地富紳為迎接康熙第六次南巡捐資而建。康熙盛讚嶧縣臺兒莊“風光與江南水鄉別無二致”。此為“江北水鄉”的歷史淵源。石船舫用花崗岩雕鑿而成,雕工精細,通體圓潤。

龍船。天子所乘的船。康熙、乾隆皇帝數次乘龍船駐蹕臺兒莊。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第六次南巡,嶧縣李克敬依例恭呈《南巡雅頌》,“欽拔第一”,轟動文壇,傳為佳話。乾隆第四次南巡,四鼻須鯉魚躍上龍船,龍顏大悅,御筆欽賜臺兒莊為“天下第一莊”。

木帆船。明清兩代水運主要工具,“大者能載萬斛,”“中者載千石以上”。棗莊中興煤礦公司運輸煤炭多用載重五十噸以上的木帆船。1938年4月,董事會作出決議:“絕不與日人合作!”並責令連雲港分廠炸燬碼頭、裝煤機等設備,用中興輪船公司“中興號”“大寶號”“蓋蓀號”三艘巨輪沉船封港,以阻止侵華日軍步伐。1950年,開設韓莊至臺兒莊客船,每班木帆船4至5艘。

民船。用於民間運輸、自謀生計的船隻。1892年,張錦湖手提一把鍘刀,從臺兒莊碼頭乘坐民船轉至廣西投軍。後,成為“安清三老”之一、陸軍上將,蔣介石曾是他的青幫門生。1929年,臺兒莊成立船業工會。臺兒莊大戰期間,組織民船25只,在臺兒莊、黃林莊處運河上架設浮橋,便於中國軍隊佈防以及武器等軍用物資輸送。1938年4月4日,蔣介石的侍衛官居亦僑渡過臺兒莊西門外浮橋至池峰城指揮所,傳達蔣介石口諭和守城事宜。

高臺之上的船文化

客船。專門用於運送旅客及其所攜帶的行李和郵件的船隻。1653年8月,清初史學家談遷乘坐客船,“酒後步月,遠山浮黛,蕎麥花如雪”,並寫下了《中秋臺莊對月》:“風帆頃刻入東齊……景切玉壺方待兔。……錦鯉雙雙慰濟西。”1874年,翁同龢“泊臺兒莊,巨鎮。此處魚多如蟻,……一網必得數鱗,每斤才六七文耳”。1899年成立的臺兒莊大清郵局,作為鎮江總局所屬的分局,郵件主要通過客船代運,每天鎮江總局通過輪船,再轉發民船將郵件傳送到臺兒莊。

高臺之上的船文化

水上行鏢船。從事水上行鏢的特殊行業船隻。臺兒莊為漕運重鎮,貫通南北,舟楫如梭。官府漕運、鉅富經商衍生出了水上行鏢業務。清末民初,臺兒莊武術家謝玉田開辦謝家鏢局,主營水路物鏢和陸路銀鏢業務,如今作為運河漕幫鏢局博物館,融運河鏢局、漕幫會社文化於一體。

官船。 官府使用的船隻。1831年—1832年,林則徐受命任濟寧任河道總督期間與就任江蘇巡撫前後,數次乘坐官船通過臺兒莊船閘,面對運河沿岸老百姓貧困處境、清末政府的腐敗無能更加神佑感觸,對於他吟唱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名句產生了積極影響。

高臺之上的船文化

花船。舊指載有歌妓招客的船隻。歷史上的臺兒莊,有數千家商鋪,十數萬流動人口,青樓應運而生的,一度達到 37家。“蘭婷書寓”是臺兒莊青樓文化的代表,書寓裡的高級藝妓經常與文人騷客泛舟古運河,吟詩作賦。在重建臺兒莊古城時,恢復“蘭婷書寓”。

高臺之上的船文化

漁船。漁船是用以捕撈和採收水生動植物的船隻。臺兒莊古城作為中華古水城,古運河游魚眾多,城內汪塘遍佈,當地居民多以捕魚為生。城內有魚市巷,關帝廟南、南清真寺附近亦有魚市。臺兒莊漁民信奉媽祖娘娘,初一、十五虔誠地來到建於清代雍正年間的媽祖廟上香、祈福。

高臺之上的船文化

搖櫓船。以搖櫓的方式來推進船隻行進,多用於江河之中。在臺兒莊又稱搖船。搖船使用方便,是水上載客、銷售蔬菜以及轉運小宗貨物的主要運輸工具。1938年臺兒莊大戰期間,臺兒莊楊家渡口楊氏動員數十隻搖櫓船主動為中國軍隊運輸兵員以及軍用物資。

高臺之上的船文化

  • 時培京
  • 山東省作協會員
  •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 臺兒莊戰役研究會理事
  • 兩岸文學藝術館館長
  • 成人組
高臺之上的船文化

主辦:山東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協辦:山東省作協 澳洲山東同鄉總會 澳中文聯

法國山東商會 德國山東同鄉會 加拿大齊魯同鄉會

執行團隊:山東海岱傳統文化研究發展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