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之上的船文化

“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清光绪版《峄县志》)台儿庄形成于

秦汉,发展于,繁盛于明清

“台儿庄”始见于《明史》明代碑文。《明史·河渠志》称“台庄”,明正德年间泰山行宫碑文中称“台家庄集”,崇祯十二年扬州兵备道在台儿庄东南黄林庄立运河防务碑,称“台儿庄”:“……南自清河县起,北至台儿庄止,此三百余里之内尤为灌薮。”万历三十四年(1606),总理河道的工部右侍郎曹时聘,在上奏朝廷的《泇河善后事宜书》里,有“留城闸官夫移之台庄”的建议。“台儿庄”,属于“台庄”儿化韵所致。

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姓名说。因始居者为台、花两大家族,故称“台花庄”,渐演变为“台家庄”、“台庄”。台姓为明末清初“台、花、郁、马”四大家之首。据调研,台儿庄有一人姓台,女性,年近九十,与居住在枣庄的女儿一起生活。目前情况不详。

二地理说。《明史·河渠志》记载:“台家庄……诸处皆山岗高阜”

,古代峄县举人写道“连冈似吴越,层岭接青齐”。这里地势低洼,汪塘遍布,每逢汛期,洪水肆虐,筑高台居住以避水患。城内至今尚有凤凰台、洪台、金台、朱台遗址,城外有雷台、赵台、王台、龙台、朱台、丁庄、孙台等数十处。凤凰台位于正昇园南,高台之上有九十九株梧桐树,九十九只凤凰栖息,有“凤凰朝(拜)文昌君”之说,文昌阁位于正昇园北兰陵书院,护佑台儿庄文运昌盛,关帝庙所在地为凤凰尾骨,大南门所在地为凤凰尾稍。

高台之上的船文化

还有一说,由“探儿庄”转化为“台儿庄”,这源于民间传说:台儿庄东南有一座山,山上住着一位白衣女人,未婚而孕,生下一条小白蛇,长有四爪。白衣女认为是个怪物,拿刀砍去一爪。小白蛇化作一道白光不见了。这条小白蛇到了深山老林,化作人形,拜师学艺。二十年后回来探母。白衣女认为儿子是来报仇的,于是躲在山上避而不见。小白蛇一连找了七七四十九天天,仍不见母亲,便咬破中指,在母亲住的洞门上写下“望母山”三字,在极度失望中死去。白衣女看到门上写的字,方知误会了儿子,便下山跑到儿子的住处,咬破中指,在门上写下“探儿庄”后伤心死去。

高台见证了台儿庄漕运繁盛。1604年后,过境漕船曾达七千七百余艘,发运漕粮近四百万石。每年三月,江浙、湖广一带漕船抵台儿庄,连樯北上。康熙乾隆南巡数次经过,乾隆在天后宫码头登岸,御笔钦赐为“天下第一庄”,成为台儿庄永恒的名片。康熙第六次南巡在“迎驾石舫”

登岸,盛赞峄县台儿庄“风光与江南水乡别无二致”,为“江北水乡”的历史渊源。“江北水乡”汪塘遍布,水网密集,生活、捕鱼、经商、游乐等无不与船息息相关。

漕船。运送漕粮的船只。明代称为粮船、运船、军船,运粮北上的称为重船,归返的称为回空船只。1604年后,台儿庄过境漕船曾达七千七百余艘,发运漕粮近四百万石。每年三月,江浙、湖广一带漕船抵台儿庄,连樯北上。“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

高台之上的船文化

迎驾石舫。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水面上建造的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台儿庄石舫为“迎驾石舫”,清代康熙年间当地富绅为迎接康熙第六次南巡捐资而建。康熙盛赞峄县台儿庄“风光与江南水乡别无二致”。此为“江北水乡”的历史渊源。石船舫用花岗岩雕凿而成,雕工精细,通体圆润。

龙船。天子所乘的船。康熙、乾隆皇帝数次乘龙船驻跸台儿庄。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第六次南巡,峄县李克敬依例恭呈《南巡雅颂》,“钦拔第一”,轰动文坛,传为佳话。乾隆第四次南巡,四鼻须鲤鱼跃上龙船,龙颜大悦,御笔钦赐台儿庄为“天下第一庄”。

木帆船。明清两代水运主要工具,“大者能载万斛,”“中者载千石以上”。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运输煤炭多用载重五十吨以上的木帆船。1938年4月,董事会作出决议:“绝不与日人合作!”并责令连云港分厂炸毁码头、装煤机等设备,用中兴轮船公司“中兴号”“大宝号”“盖荪号”三艘巨轮沉船封港,以阻止侵华日军步伐。1950年,开设韩庄至台儿庄客船,每班木帆船4至5艘。

民船。用于民间运输、自谋生计的船只。1892年,张锦湖手提一把铡刀,从台儿庄码头乘坐民船转至广西投军。后,成为“安清三老”之一、陆军上将,蒋介石曾是他的青帮门生。1929年,台儿庄成立船业工会。台儿庄大战期间,组织民船25只,在台儿庄、黄林庄处运河上架设浮桥,便于中国军队布防以及武器等军用物资输送。1938年4月4日,蒋介石的侍卫官居亦侨渡过台儿庄西门外浮桥至池峰城指挥所,传达蒋介石口谕和守城事宜。

高台之上的船文化

客船。专门用于运送旅客及其所携带的行李和邮件的船只。1653年8月,清初史学家谈迁乘坐客船,“酒后步月,远山浮黛,荞麦花如雪”,并写下了《中秋台庄对月》:“风帆顷刻入东齐……景切玉壶方待兔。……锦鲤双双慰济西。”1874年,翁同龢“泊台儿庄,巨镇。此处鱼多如蚁,……一网必得数鳞,每斤才六七文耳”。1899年成立的台儿庄大清邮局,作为镇江总局所属的分局,邮件主要通过客船代运,每天镇江总局通过轮船,再转发民船将邮件传送到台儿庄。

高台之上的船文化

水上行镖船。从事水上行镖的特殊行业船只。台儿庄为漕运重镇,贯通南北,舟楫如梭。官府漕运、巨富经商衍生出了水上行镖业务。清末民初,台儿庄武术家谢玉田开办谢家镖局,主营水路物镖和陆路银镖业务,如今作为运河漕帮镖局博物馆,融运河镖局、漕帮会社文化于一体。

官船。 官府使用的船只。1831年—1832年,林则徐受命任济宁任河道总督期间与就任江苏巡抚前后,数次乘坐官船通过台儿庄船闸,面对运河沿岸老百姓贫困处境、清末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加神佑感触,对于他吟唱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产生了积极影响。

高台之上的船文化

花船。旧指载有歌妓招客的船只。历史上的台儿庄,有数千家商铺,十数万流动人口,青楼应运而生的,一度达到 37家。“兰婷书寓”是台儿庄青楼文化的代表,书寓里的高级艺妓经常与文人骚客泛舟古运河,吟诗作赋。在重建台儿庄古城时,恢复“兰婷书寓”。

高台之上的船文化

渔船。渔船是用以捕捞和采收水生动植物的船只。台儿庄古城作为中华古水城,古运河游鱼众多,城内汪塘遍布,当地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城内有鱼市巷,关帝庙南、南清真寺附近亦有鱼市。台儿庄渔民信奉妈祖娘娘,初一、十五虔诚地来到建于清代雍正年间的妈祖庙上香、祈福。

高台之上的船文化

摇橹船。以摇橹的方式来推进船只行进,多用于江河之中。在台儿庄又称摇船。摇船使用方便,是水上载客、销售蔬菜以及转运小宗货物的主要运输工具。1938年台儿庄大战期间,台儿庄杨家渡口杨氏动员数十只摇橹船主动为中国军队运输兵员以及军用物资。

高台之上的船文化

  • 时培京
  • 山东省作协会员
  •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 台儿庄战役研究会理事
  • 两岸文学艺术馆馆长
  • 成人组
高台之上的船文化

主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协办:山东省作协 澳洲山东同乡总会 澳中文联

法国山东商会 德国山东同乡会 加拿大齐鲁同乡会

执行团队: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