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獨立改革開放潮頭的小飯館,憑什麼一開38年?

  • 衚衕裡深處藏美味

中國美術館門前的五四大街車水馬龍。路南有條翠花衚衕,南北向不長,靠南頭,灰牆黑瓦的屋簷下,掛了一排紅燈籠。門上,有塊大木牌子,看了讓人驚訝又好奇:悅賓,中國個體第一家。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一到飯點這裡就熱鬧起來,因為餐位有限,不少人在外等位,總有人不時舉起手機拍照留影。人們慕名而來,除了為一品飄香三十八年的美味,也為感受這間飯館所承載的獨特歷史意義。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剛開業的悅賓餐館顧客盈門,這一火就火了38年。 視覺中國資料圖

“文革的時候,割資本主義尾巴,全中國就沒有私人的買賣了,連修鞋的、理髮的,都成立了合作社。”遠在昌平小湯山附近的一處四合院裡,今年86歲的郭培基老人回憶。悅賓飯館,就是38年前他和老伴劉桂仙一手創辦的。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郭培基(右一)與劉桂仙夫婦1980年創辦悅賓飯館。如今劉桂仙已於三年前去世,郭培基老人已是84歲高齡,常年在昌平小湯山休養;四兒子郭洪利(左一)是悅賓餐廳的法人;孫女郭華(右二)則是餐廳的“外交官”,每日為餐廳發展忙前忙後;重孫子小名“賓賓”,取自“悅賓”的“賓”字。38年間,一家四代的生命軌跡都與這間小小餐館相系。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幾年前,郭培基老人(左)與劉桂仙在家中合影。 受訪者供圖

  • 想法來自一群特殊的“老太太”

當年,他們是怎麼想起開飯館的?

“那時候我在北京飯店工作,是個廚師。休息的時候請同事來家裡吃飯,都是我老伴做,大家都誇她做飯好吃。”郭培基回憶。文革後,葉劍英元帥家想請一位會做飯的保姆,北京飯店的同事就推薦了沒有正式工作的劉桂仙。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有一天,葉帥的夫人曾憲植在家裡請客吃飯,來了一群老太太,有周恩來夫人鄧穎超,朱德夫人康克清,還有李富春的夫人等等。她們聊天,說起最近去英國訪問,英國有很多中餐館,但做的飯都是西餐的味兒,大家沒吃飽,回來要吃個飽飯。劉桂仙讓大家大飽口福。

“小劉,你要是在英國開個飯館,肯定火!”

“還去什麼英國,在北京開也能火!”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悅賓飯館剛開業時,餐廳裡座無虛席。 葉用才攝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如今餐廳空間有所擴大,熱鬧的氛圍依舊。

  • 初嘗開餐廳的滋味

“老太太們”鼓勵小劉開餐館,也並非一時興起。1979年4月,國務院批轉《關於全國工商行政管理局長會議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恢復和發展個體經濟。1980年8月,中共中央在《關於轉發全國勞動就業會議文件的通知》中明確提出 ,“允許個體勞動者從事法律許可範圍內的、不剝削他人的個體勞動”,有關部門對個體經濟發展要予以支持,不得刁難、歧視。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牆面上,1980年開業時就懸掛著的書法作品“嚐嚐看”依然保留著。這幅字只有年月沒有落款,原因是贈字人有顧慮彼時社會對個體戶評價仍有爭議。

那時,劉桂仙40多歲,家裡有五個孩子,生活困難。老四老五還是待業青年。為了吃飽肚子,也為了解決孩子們就業,劉桂仙決定試一試。

克服重重困難,劉桂仙拿到了北京個體餐飲的第一張營業執照。1980年9月30日,悅賓飯館開張了。吃飯的人排隊排到了衚衕口,一頓午飯的收入,就比郭培基一個月的工資還多!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這是保存在王府井工商所的悅賓飯館的第一張營業執照。當時,劉桂仙一家人考慮到要把飯館長時間地辦下去,於是登記了四兒子郭洪利的姓名;執照上的編號寫著362號,說明當時已經有個體工商戶申領了執照,但是做餐飲的個體戶悅賓飯館卻是第一家。

執照上寫著的資金300元錢,劉桂仙和郭培基買了4張舊桌子和15把椅子,改造了房間和廚房,最後剩下的34塊錢,兩口子計劃買4只鴨子,先試營業一天,做出幾道菜,讓街坊鄰居嚐嚐手藝,沒成想,試營業當天,來飯館的人就多得堵塞了衚衕。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請您“嚐嚐看”》,1980年,北京日報在一版報道悅賓餐館開業。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餐廳開業當年,劉桂仙與顧客愉快交談。葉用才攝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四兒媳張學蘭(右一)在向顧客介紹菜品。如今她負責照看著餐廳的日常經營,親切的服務風格一如當年的劉桂仙。

  • 匆匆數年,悅賓未變

走進悅賓飯館,桌子10來張,白色的桌布上鋪著一次性塑料布,前臺醒目的放著老算盤。牆上一幅字,寫著“嚐嚐看”,沒有落款。菜單沒有照片,五絲桶、蒜泥肘子、麵筋塌白菜……還和30多年前一樣。一切都顯得與時代脫節,又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食客使用手機支付。對於四兒媳張學蘭而言,一把舊算盤、一踏複寫紙仍然是悅賓飯館收銀臺上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蒜泥肘子份大量足,一看就是道“橫菜”。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五絲桶”亦是店裡的明星菜式,是劉桂仙所發明。五種食材切絲,再裹著雞蛋,價格不貴口感不錯,店裡的菜品大都走這種樸實風格。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飯館的菜式多年不變,味道親切家常。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常來的老顧客都有自己獨好的一口。

  • 長孫:“老一輩幹不動了,我得回來

郭誠是郭培基的長孫,今年34歲,從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餐飲經營與管理專業畢業後,進了一家快餐企業,任店經理。如果不是因為奶奶去世,他不會回悅賓。

“從小奶奶就讓我學炒菜,我就不學。”從小叛逆的郭誠說,“在我印象裡,除了除夕,一年我就能和我爸一起吃一頓飯,他整天都在店裡,起早貪黑。這活兒忒累了。”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悅賓飯館開業時,劉桂仙在店內掌勺,使用的灶臺是郭培基用一個烤白薯的舊桶改造的。 葉用才攝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如今,孫子郭誠(右)傳承了爺爺奶奶的手藝,在後廚掌勺。

三年前,奶奶去世了,郭誠也學會了炒菜。“奶奶臨走時,誰也不找,就等著要看我。”郭誠說。作為郭家唯一的孫子,自己責無旁貸。“我從小在這長大,這就是我家。因為這個飯館,爺爺奶奶過上了好日子,我爸我姑我叔結婚的時候都買了房,我們這一輩大部分都出國留學了。

現在,老一輩幹不動了,我得回來。”

  • 有時,堅持不變比改變更辛苦

在現代化的餐飲企業工作過,回到悅賓,郭誠一度非常糾結。“我知道悅賓意識落後,管理落後。但有時候,這也是我們的特色。比如大家都做外賣,但我們家的菜,現吃一個味兒,打包回去,味兒就變了,不適合做外賣。”郭誠說。又比如,現代化的餐飲企業對員工管理非常嚴格,悅賓簡直談不上管理,拿員工當家人,所以員工忠誠度很高。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劉桂仙從後廚向外送菜。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郭誠將炒好的菜從窗口傳出。

慢慢地,郭誠找到了說服自己的理由:我們家就不是生意人,是手藝人,只要把菜抓住了、做好了,悅賓就能一直做下去。“悅賓回頭客特別多,有的人七八年才來一次,但他會說,‘味道沒變,還能找到當初的感覺’,我覺得這是對我們最高的讚美。”

有時,堅持不變比改變更加辛苦。但這就是歷史賦予悅賓的責任。“

這是一份關於改革開放的記憶,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我們的堅持,把它呵護好。”郭誠說。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這菜炒的有過去的滋味”,一名老顧客特意帶著一家三代人來店品嚐,席間與郭培基老人的長孫郭誠(左一)閒聊,不住誇獎。如今,悅賓餐館不僅是郭培基一家人的記憶,也是一個時代的共同回憶。

- The End -

文:於麗爽

攝、編:武亦彬

这家独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小饭馆,凭什么一开3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