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在家,怎麼區別?

本期導讀:心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活著,我們的價值在哪裡?本期推出“活動開示”系列之二《大乘發心 心有所住》,告訴我們,只要知道自己活在世上的一個理由,活在世上的價值,活在世上的所作所為。然後有信心,一步一個腳印去努力,一天會比一天更好,所有的佛菩薩祖師大德們都會加持我們,幫助我們。


出家、在家,怎麼區別?

佛言祖語:大智最上人,其數有八萬。隨順毘婆屍,出家修梵行。——《毘婆屍佛經》捲上

學誠法師法語:你不能依照世間法的標準來評判佛法,我們也不能以佛法的標準來評判世間法,這是兩個不同的評判標準。世間法有世間法的標準,佛法有佛法的標準,佛門有佛門的標準。我們學佛法就是要逐步逐步來建立這樣的一套思維的模式、思維的體系,這是很不簡單的事情。


文章:出家、在家,怎麼區別?

學佛法,有功德。但是我們不是說,要去貪圖功德,要去追逐功德。只是說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內心確實積聚這樣一種力量,這種善法的力量。我們有了這種力量之後,要去幹嘛?要怎麼去發揮?要怎麼去使用呢?

菩薩要成佛,靠四攝法門。攝,什麼意思?攝受眾生,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佈施——把我們的時間,把我們的生命,把我們所有的一切,依報、正報佈施。


出家、在家怎麼區別?看承擔。在家,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對不對?出家,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家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大家的,都是為大家,這是佛門跟社會的不一樣。社會上每個人勞動所得歸自己。

佛門裡勞動所得歸佛土,歸大家,大家共有,是不?不是說你能幹不能幹,能幹也是歸大家,不能幹也歸大家。社會上面能幹你就多得,少幹就少得,不幹就沒有。在佛門裡面不幹,這人弱勢,我們還要照顧,這不一樣,剛好相反,是吧?這個是佛法。佛法跟世間法的區別就在這裡,這是很簡單的。

出家、在家,怎麼區別?

反過來,你不能依照世間法的標準來評判佛法。(依照世間法的標準來評判佛法,)這也會出問題。我們不能以佛法的標準來評判世間法。(以佛法的標準來評判世間法,)也一樣的,會出問題。這是兩個不同的評判標準,世間法有世間法的標準,佛法有佛法的標準,佛門有佛門的標準。

我們學佛法就是要逐步逐步來建立這樣的一套思維的模式、思維的體系,這是很不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看到東西:看到一張桌子,我們只是看到桌子;看到一張佛像,我們看到佛像;我們看到鮮花......就是我們看到所有的東西,也就是看到物質。我們說話聽話、聽到聲音,跟沒有學佛的人毫無兩樣,都是在這些世間的名言概念當中打轉。

我們很難用佛法的知見來指導。這個花好看不好看?這個桌子美不美?是什麼材料的?有沒有價值,能夠值多少錢?我們一樣,大部分的時間,觀念在這裡。你很難說,這個桌子買來,擺在這裡了,對看經來講,我們看經本的時候,是不是高度恰當,寬度恰當?能夠擺幾本經本啊,等等。也就是說,我們所做的一切,每一件事情能不能真正跟佛法相聯繫,這個是很不簡單的事情,很不容易的事情。(9)(未完待續)

——摘自學誠法師2007年9月北京龍泉寺中秋晚會開示《大乘發心 心有所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