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決戰2淮海戰役》中的杜聿明,也曾經想運用我軍的慣用戰術?

在上世紀90年代,空前絕後的戰爭大片《大決戰2淮海戰役》中,杜聿明曾經想運用我軍戰術推進戰役進展。在影片開始的時候,遼瀋戰役已經結束,至此我軍已經解放東北全境。此時,杜聿明從東北抽身,回到徐州指揮戰役。這場戰役,我方稱之為“淮海戰役”,國民黨方面稱之為“徐蚌會戰”。

《大決戰2淮海戰役》中的杜聿明,也曾經想運用我軍的慣用戰術?

毛澤東

杜聿明剛一下飛機,不顧旅途勞頓,就立即會見了徐蚌戰場上的高級將領,而這些將領大都是杜聿明在黃埔軍校時候的同學。杜聿明分析說:在徐蚌地區,集中瞭解放軍兩個野戰軍,陳毅和粟裕的華東野戰軍以及劉伯承還有鄧小平的中原野戰軍。兩支野戰軍就像一把鐵鉗的兩個鉗頭,開合自如、相得益彰。

《大決戰2淮海戰役》中的杜聿明,也曾經想運用我軍的慣用戰術?

邱清泉

而此時黃伯韜兵團已經在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被包圍,一天幾個求救電報。對此,杜聿明提出的解決方案是:讓黃伯韜堅持7到10天的時間,然後集中手裡的邱清泉和孫元良兩個兵團,並會和華中趕過來的黃維兵團,向西攻擊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等於是掰掉解放軍鐵鉗的一半,然後再回師解黃伯韜兵團之圍。

《大決戰2淮海戰役》中的杜聿明,也曾經想運用我軍的慣用戰術?

黃伯韜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這其實是典型的我軍慣用戰術,那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而且還屬於:先打弱小之敵。這在古代兵法裡屬於典型的“圍魏救趙”。因為大家都知道,中原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之後,可以說是元氣大傷,重武器基本都丟掉了。

而且到了大別山才發現,大別山這個革命老區,當年紅四方面軍的根據地,由於時間過了太久了,老百姓對解放軍沒有那麼深的感情了,徵兵、徵糧都很困難。這在後來的電影《大轉折之挺進大別山》中都有所體現。而粟裕的華東野戰軍則沒有這麼多困難,可以是兵精糧足。

《大決戰2淮海戰役》中的杜聿明,也曾經想運用我軍的慣用戰術?

蔣介石和杜聿明

所以,杜聿明提出先打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是非常高明的打法。不過,這種打法只有邱清泉支持,其他將領都感到不靠譜,比如李彌表示:要是撲空了怎麼辦?冒險、太冒險了!其他將領也說:國防部不會同意的!無奈杜聿明只得提出,大家逐步彙集到徐州,群集一團,但求自保……然後戰事一步一步的發展,結局大家都知道了。

邱清泉兵團向東攻擊解救黃伯韜兵團,也沒有真心實意地打。因為黃伯韜不是黃埔系將領。我方正是看到這一點才決定在淮海戰役中先打黃伯韜。結果,黃伯韜這位算得上一代名將的國民黨高將領,就這樣葬送了。本質上他死於蔣介石集團的派系傾軋。

《大決戰2淮海戰役》中的杜聿明,也曾經想運用我軍的慣用戰術?

劉伯承和陳毅、鄧小平

那麼,假如杜聿明的方案得以實施,結果會怎樣?我們的推測是,那樣的話結局還真不好說。假如真的一下子把劉伯承部包圍,由於劉伯承部沒有重武器,群眾基礎也不好,很難打勝,突圍也是不大容易的,只能躲進大別山周旋。這樣的話戰局只能是包圍而無法全殲,陷入僵局。

而東面的黃伯韜兵團會覆滅,而且此時徐州空虛,會很快丟掉。杜聿明集團一看大勢已去,可能會撤掉對劉伯承部的包圍,然後迅速向南京方面收縮。此時宿縣還在國民黨手裡,所以撤退的路上應該是沒有阻力的,這是關鍵。

那樣話解放全中國也許會推遲幾年。但前提是蔣介石不可半路干預杜聿明的部署。在影片中,杜聿明曾經進言:既放棄徐州就不可戀戰,想要戀戰就不可放棄徐州,奈何蔣介石當時同意,後來又變卦了,逼著杜聿明去解救黃維兵團……

不過,即便杜聿明集團全部順利地撤到南京附近,最後的勝利還會是屬於我們解放軍,因為國民黨內部的不團結是自始至終的,直到現在還是如此!您說是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