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兵变、凤翔兵变、河中兵变!后汉高祖死后两月,帝国将亡?

本文是契丹往事番外篇系列第91篇

续:《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初,后汉隐帝刘承祐嗣立,朝中奸贼杜重威授首;东出子午谷的后蜀军败退而回,不敢再窥关中门径;滞留汉地的辽军撤出定州,后晋沦丧的国土重光。初生的后汉政权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但表面的繁荣之下,暗流涌动,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酝酿。

长安兵变、凤翔兵变、河中兵变!后汉高祖死后两月,帝国将亡?

当年3月,刘承祐派遣近臣王益到凤翔召原晋昌节度牙兵(节度使直属部队)赵思绾部入京。

这批牙兵本为晋昌军节度使赵匡赞的下属。赵匡赞是契丹魏王赵延寿的嫡子。辽太宗耶律德光驾崩后,赵延寿妄称“知南朝军国事”(南朝准皇帝)被辽世宗用计羁押,赵匡赞愤而上表拥戴刘知远。

等刘知远正位汴梁,赵匡赞又因为自己尴尬的身份,担心朝廷猜忌,准备投降后蜀。多亏心腹幕僚李恕分剖利害,劝说他入京输诚。于是,赵匡赞面见刘知远,君臣尽释前嫌。

王景崇抵御后蜀时兵力不足,便令赵匡赞留在长安的牙兵尽数开往凤翔作战。此时战事已了,刘承祐不想留下隐患,打定主意要将这支军队征调至京,改编为禁军。

两月前大败后蜀的王景崇指使凤翔战区的军民上表,恳请朝廷任命他为本战区节度使。被他兵势所逼离任的前凤翔节度使侯益,已上下打点,成为新晋的行开封尹(代理首都行政长官),他在朝中不断诋毁王景崇,宰执大臣都对王景崇心生忌惮。

保荐王景崇的表章递到汴京后,愈发坐实了侯益的诬陷之辞。宰相苏逢吉、枢密使郭威等四位顾命大臣商定,调保义军节度使赵晖转任凤翔,仅授王景崇为静难军节度留后(候补节度使),并催促他立即到邠州(陕西彬县)赴任。

王景崇怨恨新君赏罚不明,顿生异心。他不仅暗中遣使联络此前的仇敌后蜀,还对即将启程的赵思绾诈称:“朝廷征召你们,不过是调虎离山之举,一旦踏出潼关,性命堪忧!”

长安兵变、凤翔兵变、河中兵变!后汉高祖死后两月,帝国将亡?

赵思绾大惊,他在行进途中联络到军中死党常彦卿,说:“小太尉(指故主赵匡赞)已经落入虎口,我们弟兄也将引颈就戮!你看,怎么办?”

常彦卿生怕隔墙有耳,连连摇摇手止住赵思绾,低声说道:“现在不要再提,我们商量好后随机应变吧!”

3月24日,晋昌节度牙兵抵达原驻地长安。节度副使安友规、巡检(巡防司令)乔守温出城迎接钦差王益,在城外长亭置酒款待。

趁着酒宴上气氛融洽,赵思绾不失时机地提出:“壕寨使(掌管城池和兵营营建的官员)替我们在东城安排好了宿营地,可是弟兄们的亲属都在城中,如今东行千里,不知何时还乡?可否让他们回家辞别亲人,再到东城集合。”

安友规等人不知有诈,欣然应允。

赵思绾部入城后,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守城官兵,突入长安军械库,取出库中的武器铠甲散发给牙兵们。牙兵是随扈节度使的精锐,又经过野战洗礼,长安守军岂是他们的对手!半天光景,长安各城门已尽数被夺取,安友规等人见大势已去,只得落荒而逃。

赵思绾火速树起招兵大旗,几天之内就招募了四千多士兵,他下令修缮城池、巩固城防,制造守备军械,准备长期坚守长安。

刘承祐闻报后,急调静难军节度使王守恩为永兴军节度使,率兵疾驰长安平乱。

长安兵变、凤翔兵变、河中兵变!后汉高祖死后两月,帝国将亡?

不料,四天之后,彰义、静难、匡国、镇国四大节度战区同时紧急禀奏:

王景崇占据凤翔,举兵叛乱!

驻节河中府(山西永济)的中书令(中书省长官,宰相)、护国军节度使、军中巨擘李守贞自称秦王,举兵叛乱!(待续)

延伸阅读:《 》

《 》

参考书目: 叶隆礼《契丹国志》 脱脱等《辽史.世宗本纪》 薛居正等《旧五代史.汉书》 司马光等《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