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生活中只存钱不花钱的人?

o丶柒言

虽然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只存钱不花钱的人,难道他不会有欲望吗?我以前也是这种想法,有欲望就会消费,除了已经看透红尘之人,怕是很少有人能够不花钱了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有几类人是真的可以只存钱不花钱的,我先不作评价,看完了你自己心里都会有想法的。



第一类

极其抠门的人。见过对别人抠的,也见过对自己也抠的。有一些人可能是天生的脾性,也可能是成长环境所致,他们往往对金钱看得特别重,也不懂理财,只知道死命的存钱,自己一分也舍不得花,也舍不得给别人花。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



第二类

赚钱特别不容易的人。这一类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农民工,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靠着自己的体力挣钱,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他们自己都舍不得花,还有穷困的家等着他去养。所以他们往往会把挣的钱都存起来,去改变他们的生活。


第三类

养孩子的父母(此例排斥富二代)。虽然现在经济发展,生活变得好了,但是对于大多数刚有自己小家的年轻夫妇来说,养一个孩子,是一笔巨大的投资。自从有了孩子,不敢再乱花钱了;自从有了孩子,便想要给他最好的生活;自从有了孩子,便多出了很多花钱的地方。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为了孩子,便克扣了自己。



我个人认为,只存钱不花钱的人有很多,他们或许是抠门,或许是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我们没有资格去评价他们是对是错,唯有尊重。


美搭铺子

那些只存钱不花钱的人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疑惑——钱不用来花,存着有什么用呢?

但是有心理学研究发现,金钱有着非常直观地降低人们痛苦的作用。

当人们感受到被人排斥时,会产生痛苦、不快等负面情绪。而实验发现,“金钱”的出现(仅仅是数钱的动作)就能够减轻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不仅如此,钱的出现、数钱的动作也会影响人们对生理疼痛感的评估,钱会缓解人们生理上的痛苦感。

因此,不难想象,那些只存钱不花钱的人仅仅是看到银行卡上的余额,或是钱包里的纸币,或许就能感到满足和幸福。

除了过度节约,还有另外一种极端——过度消费。这样的人可能会囤货、过度购买。 他们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学到,钱可以解决暂时的焦虑。当他们想要掌控自己的快乐感时,他们就会去消费。

其实,花钱和节约原本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被接受。但是,如果过度节俭严重影响到了你的生活质量,或者,过度消费已经让你出现了财务危机,你或许可以尝试以下建议:

给过度节约者的建议:

1. 提前为那些值得享受的东西做好预算,提前把那部分现金准备出来,比如假期。
2. 当你想买一个东西的时候,也要告诉一个朋友,告诉他们你会在什么日期前把它买下。尽管这听起来有点无聊,但他们会督促你做必要的消费。
3. 想想你过去是否有因为节约,错过了一些重要的体验?再想想未来你还要经常重复这样的遗憾吗?

给过度消费者的建议:

1. 暂停使用信用卡,尽量使用现金消费。
2. 当你需要用现金时,去银行卡里取钱,并及时看到自己账户数字的减少。
3. 停止提前消费,只购买目前需要的东西。
4. 当你达到了存款目标时,给自己奖励,但奖励额度要适量。

5. 买任何东西之前,停一停认真问问自己你是否真的需要。
6. 思考未来可能的开销。算一算你孩子上学要花多少钱,你到退休会需要多少钱。你要对自己一生的储蓄有所规划,建立长远的理财目标。

最后想说一句,当你不开心的时候,不妨数数钱开心一下?

References:

Vohs, K. D., Mead, N. L., & Goode, M. R. (2006).The psychologicalconsequences of money. science, 314(5802), 1154-1156.


知我心理学

1.穷过,所以只想拼命存钱

现在的90后,特别是城市的90后,大部分都很难体会到穷的滋味,而在80后或者70后,乃至他们的父辈,对穷真的有很深刻的体会,甚至有刻骨铭心的记忆。而且老一代50后、60后,甚至部分70后,因为以前的工资收入都很低,所以他们即使有一些积蓄,但是在当下,甚至在一二十年前都感觉很紧张,毕竟物价上涨了,通货膨胀,他们手里的钱根本不值钱。在90年代,很多岗位的工资不过几十元、一百来块。对于这一代,他们骨子里都是一个字“省”,能省多少就尽量省,希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尽管孩子们总是劝他,钱是挣来的,不是省来的,但是他们依然会按照几十年来惯有的模式去存钱,舍不得花钱,因为他们穷过。

2.压力大,对未来缺乏安全感

另一部分人,可能是如今的70后、80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家立业,已经有了稳定的收入。但是80后普遍面临买房的压力,也许房子首付搞定了,也许按揭款能持续按月交,但是,接下来一大堆压力接踵而至。结婚生子了,孩子的费用,接下来的教育、学区房等等,甚至家庭的改善住房,这都让70后、80后感觉压力山大。坤鹏论一位朋友,在二线城市,每个月工资1.5万以上,但是还是舍不得花钱,问其原因才知道,这位朋友如今生了两个小孩,老大小学5年级,老二才3岁。为了这个老二,朋友的老婆辞去了工作,专门管两个孩子。朋友说,尽管自己收入还不错,在所在城市相当于工薪阶层两个人的收入,但是他自己根本乐不起来。买了一套学区房,但是名额只能用一次,也就是说只能老大读,老二再过三年就要读小学了,学区房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他的面前。前一阵网上热传的“中年男人不如狗”,朋友自嘲说,这就是他的真实写照,连生病都生不起。朋友的情况很典型,因为当前的压力很大,而且对未来的担忧也很多 ,所以根本舍不得花钱。

3.抠门

只存钱不花钱,可能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原因,比如有的人为了还房贷,所以拼命省钱。但是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过犹不及,或许在这里也适用吧!


坤鹏论

我有个朋友就是个只存钱不花钱的人。夫妻二人早年做生意就赚了上千万元,现在身家有多少,外人已不知道了。二个人守口如瓶,绝不提及家中财产,因为担心被别人谋财害命。

于是我提议他们雇个保镖,没想到我朋友的回答是:“被保镖害了怎么办?”

一下就把我搞的无语了。。。。

他们夫妻二人穿着非常普素,吃的也一般。二个人年轻时就辞职做生意,没有办养老保险,最终他们只办了个最低档的个人医保。

据我所知二十年前他们的资产就有别墅、海景房、门市房、住房若干套、股票。。。

可是他们一谈到未来就忧心忡忡,不敢买贵重的东西和衣物,他媳妇还总想着出去为家打工赚钱。。。。大有担心以后会被饿死的感觉。他们总和我谈做生意是多么的辛苦,没有正式的工作,以后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并说他们自己是穷人。。。。

都把我聊无语了。。。。。在我看来他们根本就不用出去做什么生意,只要把门市房租出去几个或吃银行利息就足以月入数万,衣食无忧。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财务自由的境界。

这真是我这样的平常人不能理解的心理世界。在我看来,他们两口子可能有轻度的抑郁症。也许他们有攀比心理——他的哥哥20年前就已家产数亿。也许他们是不满足现状,并不认为他们现在已经很成功。

在我们东北寒冷地区,许多普通工薪阶层家中都有一二件貂皮大衣,可是他家居然家中一件貂皮大衣都没有。他们的家中伙食简单,要不是男主人爱吃肉,估计家中就会天天吃素食。男主人虽然常年做生意,身上没有任何一件超过一百元的衣物。若不是为了做生意才迫不得以买了辆雪弗兰撑点门面。。。。

总之,他们如此节俭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对未来的安全感的缺失,当然也有从小家庭环境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头脑中的金钱观与众不同吧。


孟可的思想空间

我们赚钱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按照这个逻辑应该是及时享乐才对,但是为什么有人会特别喜欢存钱而不喜欢花钱呢?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赚钱太难了,但是花钱又太快了,于是就只想存着钱,以便以后需要用钱的时候可以有资金,不用求别人。

我记得我没有赚钱的时候,我非常喜欢买东西,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有父母在的时候,我花钱就更大胆了,因为有人买单。后来长大了,发现赚钱真是太难了,不仅要干体力活、脑力活,还要受人的监督,被领导和客户责骂还不能还口。问题是辛辛苦苦一个月赚的钱可能几天就能花完。

听说适度的花钱有利于心情愉悦。我记得我考研的那段时间,有点不开心,因为我本不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让我一整天待在图书馆是有点难受的。我就每隔几天买本书,买完心情就好很多。

我们确实应该需要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但是我们也应该有所享受。如果每天只是拼命地赚钱存着,那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思。我们的父母那辈人非常喜欢存钱,因为总是在缺钱,而且想着要给孩子留点结婚用。

我想说的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就让我们自生自灭吧。可以不用那么辛苦,把赚的钱留给自己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只花钱不存钱的人。他们不仅把每个月的工资花完,而且还要到处借钱用,还要用信用卡,在网上进行贷款。对于这样的享乐主义的人来说,还是要对自己的资金和支出有所规划,适当存点钱,以防哪天有需要用的时候。

综上所述,不管是只存钱不花钱的人,还是只花钱不存钱的人,我都觉得不太好,太过极端。一个太省,没有生活乐趣;一个太浪费,没有节制。


——END——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这里所说的只存钱不花钱应该是相对来说,不可能把所有的钱都存起来,一点都不花,这样的人也活不下来。应该说是钱存了很多,但很少的花钱。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父辈中比比皆是。年龄越大的人越容易这样。到了我们这一代还稍好一些,估计到了下一代更会如此。

一、小时穷形成了创伤

这些人通常小时候穷过,而且很穷。对他们来说,有过对穷的感受都是深刻体验,这些体验造成了一些创伤。所以,钱到了他们手里,很难漏出来。抓住了钱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他们一直没有超越小时候的创伤,心理上一直活在过去。

二、不相信自己将来会更好

也有很多穷过的人并不这样,他们挣钱多花钱也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信将来会越来越好,相信自己的能力。而那些不花钱的人,觉得自己就这么点本事,能挣点就好好存着,以后说不准就挣不到钱了。

三、不知道钱可以投资

会花钱的人,他们觉得钱可以生钱,不会把钱存起来,而是要把钱花出去,有时为了投资而花,有时为了人情而花。总之,他们会觉得只有花出去才踏实,花的越多,挣的也会越多。而那些只存不花的人,他们不会用钱投资,不明白钱生钱的道理。

四、没有活明白

凡活明白的人都不会把钱看得很重要,天道电视剧中的丁元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根本就不把钱当钱,在自己没钱时,也去帮助别人,因为他已经活明白了。而那些把钱看得很重的人,根本就没活明白,成了钱的奴隶。活明白的人把钱当工具,没活明白的人自己成了钱的工具。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

我老公就是,我花他也不管,但是他就是一分钱都不花,而且结婚之前我家条件不好,我父母没退休金。他算不上那种特别有钱的富二代,但是他家绝对是小康水平,他父母也都有退休,他爸爸还是做买卖的。但是他就是什么都不买,工资卡交给我,他卡里钱多了就转账给我,他的衣服鞋子都是二百多的,特别便宜,夏天的半袖就是几十块钱的,他说他不介意穿什么,这些外在的不重要。


暖阳阳的美雯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只懂得去不停的赚钱,努力赚钱,而把赚来的钱全部存起来,从来不乱花一分钱,宁愿自己受苦,过苦日子。这些人应该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曾经受过贫穷的伤

以前因为家中的贫穷,自己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因为贫穷退了学,因为贫穷在最好的年华错过了最合适的人,因为贫穷眼睁睁的看着亲人因病去逝,因为贫穷受尽了冷眼嘲笑....

过于抠门

有很多的人从小就养成了抠门的性格,总想着占有的更多,不该花的钱不花,该花的钱也不花。

有他人未知的目标

自己的心中有一个目标,或许是一件物质需求,或许是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一切为了孩子,或许是其他的目标,不达目标不罢休。


心态决定一切

因为他们吃过常人吃不能吃的苦,所以觉得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其实有钱不知道享受也是人生悲哀,百年以后财产都是别人的,花出去的钱才是自己的。

说实话很多广东大老板有钱人都看不出来的,他们很节俭的,穿衣服也不讲究的,有的穿着打扮像农民伯伯似的,你根本不会想到他是有几亿家产的人,我觉得这是一种低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我们都没权力去批判别人的活法,他有钱他苦过他愿意过着节俭的日子他觉得舒服开心就行,你们觉得不开心那只是你的认为,你有钱你就想过好一点的生活那就是你觉得舒服的活法,别人也没资格去批判你的生活,所以自己怎么过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

每一分都是自己挣得,有什么不可。想花花,不想花存,这是自己权利和自由。有钱了也舍不得花,是因为年轻时太穷太苦,没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也担心胡乱花钱有天会重蹈覆辙,这就是贫穷心理。

人家有钱难道是捡来的每个大老板创业背后都是大把大把的心酸和无奈经常在破产边缘徘徊,经过很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出人头地多年走过来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所以就算再有钱人家还是跟以前一样,成功者都是低调做人。


笑搞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消费观、价值观,生活环境的不同、收入的不同、接受的思想教育的不同都会对自己的消费观带来间接的影响,在生活中只存不花钱的人,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从小穷到大,穷怕的人,没有钱就没有安全感

这类人可能受从小到大的影响,在最困难的时候遭遇过没有钱的窘迫,体会到没有钱的艰辛、无助,所以不敢乱花一分钱,总觉得应该把钱花到实处,我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就有这么个同学,她老爸在她上初中的时候就不在了,她妈辛辛苦苦养育她和她哥哥,单身家庭的辛苦可想而知,那时候她从来不参加同学间的聚会,不买衣服,每月只有几百块的生活费,学校的饭菜从来不吃,虽然已经很便宜,一餐也就三元钱,那时候看她吃得最多的是馒头配咸菜。

二、本身抠门的人

这类人或许不是没有钱,是抠门到极致的人。我身边就有这种人,工资一个月六七千,在一个二线城市的小县城,这样的工资待遇完全可以过得很好,但是你就是很少看见她花钱,上班永远都是穿工作服,出门渴死都舍不得花一块钱给自己买瓶水,从来不请客吃饭,就算你请了她,也绝不会有她请你吃的时候,平时你帮助她再多也不会有任何表示,顶多一句谢谢,钱包里永远不会留超过一百块钱。

一般我身边第一类人比较多,毕竟是在农村,农村出来的孩子大都比较穷,基本都要靠自己奋斗买房买车,养孩子,而且在这个人均3000月薪的小城镇这个工资真的很普遍,但是物价也没见低到哪去,大家都压力大,除非从小就抠门的人,否则有钱谁都愿意花钱给自己用好点的,吃好点的,只所以一味的想存钱,大概就是因为穷吧,存钱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