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如何讓科學更“吸粉”?

“當科學家是無數中國孩子的夢想,我們要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嚮往的職業,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群英薈萃,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

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一席話浪漫動人又引人深思。

當一名科學家,曾是孩子們最初的職業夢想,但近些年,卻因社會引導和評價的影響,孩子們更願意選擇看起來更實惠、更穩定、更光鮮的職業。

去年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佈2015年的國際學生能力測試結果顯示,美國“將來期望進入科學相關行業從業的學生比例”為38%,中國只有16.8%,不及OECD國家24.5%的均值。

如何展示科學的魅力,讓孩子們熱愛科學,讓科學擁有更多的“粉絲”?

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嚮往的職業,需要能講好科學故事的科普工作。今天奮戰在科研一線的科學家憶起與科學的緣分,有很多還會提起為他們開啟科學大門的《十萬個為什麼》。

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嚮往的職業,需要能講好科學家故事的科普工作。40年前,一篇《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讓陳景潤的故事廣為傳頌,讓勇攀科學高峰的科學家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楷模。

講好科學的故事、科學家的故事,在祖國的花朵心裡埋下科學的種子,需要優秀的科普工作者。20世紀30年代,20多歲的高士其看到祖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便投身“科學大眾化運動”,後雖全身癱瘓仍筆耕不輟,半個世紀裡他寫下數百萬字的科普文章,引導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學道路。

實際上,自現代科學進入中國,一百餘年以來,以任鴻雋為代表的科學傳播人就致力於讓科學在中國生根發芽。直至今日,科普工作者層出不窮,甚至有很多為科學作出突出貢獻的院士也一直把科普看作他們的職責,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餘,堅持為科學發聲。

今天,科普作為創新發展的兩翼之一,其地位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除了面向孩子科普,在今天的科普工作者看來,還要與更廣大的公眾溝通——讓公眾瞭解科學是什麼,科學家在幹什麼,傳播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養。唯如此,科學才能在中國的大地上枝繁葉茂,才能為中國建設世界性科技強國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

科普如何让科学更“吸粉”?

李廷棟

中國科學院院士

很多公眾特別是青少年都對地球的歷史、生物的演化、人類的起源頗感興趣,地學恰恰就是講述這些內容的學科。並且,地學也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好的教育。

科普如何让科学更“吸粉”?

秦伯益

中國工程院院士

有沒有院士頭銜並不重要。作為有一定影響力的知識分子,有責任在能力範圍內,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表達關切,對公眾關心的話題作出回應。

科普如何让科学更“吸粉”?

林群

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做了一些工作,也有人叫我“微積分爺爺”,但我也只是在很小的範圍內做一點貢獻。要打造科學家明星,需要媒體和很多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

科普如何让科学更“吸粉”?

廖萬清

中國工程院院士

醫學科普更多還是應該由專業的醫生將知識傳遞給公眾,但是這種傳遞並不是自上而下單向性的,而是雙向互動的。

科普如何让科学更“吸粉”?

楊樂

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父親熊慶來》所記述熊慶來先生一生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數學和科學技術在我國創業的艱難。

科普如何让科学更“吸粉”?

劉嘉麒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科院老科學家演講團成員退休後依然發揮餘熱,在本該享受晚年時選擇了奔波忙碌,他們踏遍神州大地,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讓科學改善公眾生活。

科普如何让科学更“吸粉”?

歐陽鍾燦

中國科學院院士

作為周光召這兩個科普報告的聆聽者,我受益匪淺,也衷心向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推薦這兩個非常有意義的科普報告。

科普如何让科学更“吸粉”?

褚君浩

中國科學院院士

如果院士都不做,年輕的科研人員就會認為只有科研不夠出色的人才去做科普。反之,它能帶動更多優秀的年輕科學家參與其中。

科普如何让科学更“吸粉”?

蒲慕明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我希望用他們的故事和體會去告訴孩子們:即使你一輩子無法功成名就,科學也是值得做的事!

科普如何让科学更“吸粉”?

楊煥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

跟公眾的交流過程是很好的學習過程,讓人真正理解“想盛出這一杯水就要有一桶水的準備”這句話。

科普如何让科学更“吸粉”?

段樹民

中國科學院院士

做科普當然會對科學家自身的科研工作產生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它會給你一種動力。

科普如何让科学更“吸粉”?

周忠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

歸根結底,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些實效,讓自己覺得有成就感,這樣哪怕有一些損失和犧牲也是值得的。

《中國科學報》 (2018-06-01 第5版 院士大會特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