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手缺口达20万人,年收入过10万!这个职业为何吸引年轻人?

飞手缺口达20万人,年收入过10万!这个职业为何吸引年轻人?

如今在田间地头、乡野阡陌,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大多是“80后”“90后”,年轻却能吃苦耐劳;他们甘愿风餐露宿、忍受风吹日晒,自如地用手中的遥控杆,操控着植保无人机在田间翱翔,用高效的作业方式提供植保服务。

他们像曾经的“麦客”一样,在全国各地跨区作业,帮农民解决打药难题。他们在田埂上挥洒着汗水,在天空中放飞着梦想,用对农业的热爱和服务农民的初心,用不怕吃苦的坚持,既见证、推动着飞防的发展,也在革新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字——飞手。

飞手缺口达20万人,年收入过10万!这个职业为何吸引年轻人?

飞手缺口达20万人 年收入可达10万

随着性能和效益的不断提升,我国的植保无人机市场发展持续扩张,无人机植保作业也愈发受到农户的欢迎。

2017年,我国农用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13000多架,作业面积8300多万亩次。预计2018年飞防作业面积将实现翻倍增长,植保无人机数量有望突破30000架。未来,植保无人机飞手缺口将有20万人以上。

据介绍,目前很多企业都在招募飞手。以前,多是以企业养飞手为主,飞手收入包括固定工资+作业提成。现在很多公司都是采取飞手买飞机或者飞手租赁飞机的形式,用共享的方式来承接作业订单,飞手收入主要靠作业收入,作业亩次越多,收入就越多。如一个小麦病虫害防治作业季节,飞手可以作业8000亩次,一亩收作业费10元左右,一个月的时间除了成本支出,飞手可收入近4万元。通常飞手一年平均都可以作业一万亩次以上,作业费加上药剂销售,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

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蒙艳华:飞手很紧缺,收入也很可观,但尤为关键的是要加强飞手的培训,包括植保无人机飞行技能的培训和相关植保知识的培训,比如基本的农药和病虫害的相关知识等。

如果飞手能熟悉了解植保知识,既能有效规避作业风险,也会赢得农户的信任,更好地开展植保服务和拓展业务。一般具有性能稳定的无人机、相关的植保知识、与农户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吃苦等几个基本条件,飞手作为一个技术要求比较高的职业,高收入不是梦想!

飞手缺口达20万人,年收入过10万!这个职业为何吸引年轻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两位飞手的故事——

李小鹏:苦钻技术,用效果打消农民疑虑

2014年作业面积4000多亩,2015年作业面积1万多亩,2016年作业面积3万多亩,2017年作业面积9万亩……从一个人一架飞机,到拥有7架飞机6个飞手的飞防组织,从一片质疑到被认可和需要,河南省长葛市的李小鹏用四年时间,实现了扭亏为盈,飞防之路越走越顺畅。

一开始在当地做飞防的时候,老百姓对于植保无人机既不了解,也不认可,甚至不收钱都没人愿意让给打。面对质疑和拒绝,李小鹏从自家和亲戚朋友的地块开始,用实实在在的效果让老百姓相信无人机打药的好处。他直接承诺:用我的飞机打药不用先给钱,等看到效果再结账。

提起那两年的光景,李小鹏哭笑不得。有一次给一个承包户的200亩小麦打药,辛辛苦苦打了一天,等结账的时候,对方却说钱取不出来,改天再给。结果第二天上午,客户主动打电话通知李小鹏去拿钱,因为他刚去地里看了效果,虫都死了。

做植保飞防,飞得好是一方面,植保技术也非常关键。用药方案是门大学问,不混配效果不好,混配了极易出现药害。本身就是学植保专业的,加上干了几年农资经销,李小鹏对作物和药剂都了解,他开始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药剂配方和田间试验上,苦钻技术,慢慢摸索出一套经验和标准。

飞手缺口达20万人,年收入过10万!这个职业为何吸引年轻人?

不仅限于本地,每年从3月到9月,他都会到湖北、山东、江苏、安徽、贵州、东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李小鹏的服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客户自备药剂,只收取作业费,一种是包药包打,价格15-20元/亩不等。基于多年的经验,李小鹏的用药方案价位低,效果好,而且用的都是高效低毒的农药,所以他服务的客户大都是包药包打。

一路走来,李小鹏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一是飞机购置费以及每年高昂的维修保养费用;二是跨区作业人员支出成本比较高;三是跨区作业多是政府项目,账期太长,资金周转困难。一度为了筹措资金,李小鹏把家里的小四轮都卖了。

经过这几年的沉淀,李小鹏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客户和粉丝,老百姓对飞防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去年长葛有几个村子玉米黏虫大暴发,老百姓都追着让打药,甚至出现“堵着车,不打不让走”的场面。

李小鹏:他们现在不用出去推广,活儿根本干不完,现有的飞机和飞手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打药高峰期,飞机都调配不过来,不得不辞掉大量订单。

下一步,李小鹏计划继续壮大规模,提升大面积作业服务能力,同时探索大户托管模式,致力于提供全程植保技术服务。

飞手缺口达20万人,年收入过10万!这个职业为何吸引年轻人?

“80后”夫妻俩:敢闯敢干,种田大户跨区做飞防

在河南省安阳市,200万亩小麦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飞防作业,千架植保无人机千名飞手齐上阵,这其中就有来自湖北黄冈地区的姚文凯、程冬霞夫妇。

两个人都是“80后”,小两口种了300多亩水稻,还养了100亩的小龙虾,家里有收割机、拖拉机,还成立了合作社,是敢想敢闯敢干的年轻一代新型农民代表。

姚文凯看准了飞防的巨大市场需求和潜力,去年冬天他来到河南省安阳市全丰植保无人机公司学习飞防技术,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后,拿到了植保无人机驾驶、维修合格证,并购置了一架植保无人机。

飞手缺口达20万人,年收入过10万!这个职业为何吸引年轻人?

△姚文凯(左一)和程冬霞(右一)在进行飞防作业

今年4月,夫妻俩通过一家农业公司接到了订单,开始北上河南开展小麦统防统治跨区作业。在安阳市,姚文凯夫妇所在的湖北麻城飞防队,一共有六人,具体负责马投涧镇坟凹村1200多亩小麦的作业任务。

早上5点,姚文凯夫妇就起床了,两人分头行动,姚文凯负责准备无人机的各项装备,程冬霞早早赶到坟凹村,跟村委会及村民进行沟通协调。

早上8点,来到作业田块,程冬霞配合老公再一次检查机器、配药、装药、上电池。9点,打药正式开始,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飞机螺旋桨吹起一阵麦浪,翱翔在小麦地上空。

这样的统防统治作业,受到了村民的欢迎。

64岁的农民曹学堂:俺家五亩多地,以前和老伴俩人一天才能打完药,背的那药箱子就有50来斤,这下可好了,俺家这地五六分钟就喷完了。用上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全村1200多亩小麦,不用两天的时间就全部作业完了。

连日来,姚文凯夫妇都是风餐露宿、起早贪黑,整天在田间风吹日晒,辛苦归辛苦,但收获也颇丰。1200多亩小麦每亩作业费7元钱,两天时间夫妇俩收入近3000元。

姚文凯表示,在河南这些天的实战作业,积累了很多经验,技术上更加熟练,今后要在飞防上大干一场。

姚文凯:在河南给小麦打完药之后,紧接着就正好给湖北水稻打,虽然很累,但也很充实。

飞手缺口达20万人,年收入过10万!这个职业为何吸引年轻人?

飞手缺口达20万人,年收入过10万!这个职业为何吸引年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