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就毁在凡事差不多

本科时候写论文,

没有论文格式,字体规范的意识,

大体上就是自己看着怎么舒服怎么排版,

基本本科论文就算是写完了。

然后迫不及待的交给老师,

因为我觉得反正后期还要修改好几次,

第一稿差不多得了,

那些格式,行间距,标点符号

这些小事等最后一次改就可以了。

可是我在本科毕业那年,

遇到一位严厉的,锱铢必较的女老师。

有些东西就毁在凡事差不多

她太狠了,

用红笔都快在我论文上勾勒出一个地图了,

让我按照标准的论文格式要求重写,

否则就别拿给她看。

一直以来,一般我都是被任课老师各种夸奖的,

头一次被老师训,立刻就蔫了。

后来因为缘分太深,

她又成为了我研究生期间的导师,

没有她说不到,也没有她想不到的。

见识到她说狠话的技能之后,

再也不敢拿“差不多”的论文给她了。

也正是因为她的严格要求,

把我写论文的根基打得牢固,

才让我现在有能力给硕士生修改论文。

其实无论在生活的哪一个阶段,这种“差不多”的思维都曾围绕在我们身边。

它给了我们一种暂时性的心安理得,

时间久了,自己欠下的东西,早晚是要还的。

有些东西就毁在凡事差不多

小时候贪玩,每次考试总也考不好,

每逢期中或者期末,

家长总要来问:“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

我们眼神躲闪,抓耳挠腮,

不好意思地说:“嗯,考的差不多。”

可是差不多是多少呢?他们并不知道。

我们知道,但始终不敢说,

因为差不多实际上就是差了很多,

我们考砸了,很怕,于是选择了搪塞。

然后,慢慢的,便养成了“差不多”的习惯,

读个差不多的高中,

找个差不多的女朋友,

毕业以后再做一份差不多的工作,

差不多的年龄结个婚,生个差不多的孩子。

再然后,这一生,就差不多过完了。

没有波澜壮阔,只是风平浪静的走进死亡,

明明碌碌无为,还跟自己说平凡可贵。

可是问题出在哪呢?

是我们不配拥有趋于完美的人生吗?

其实不是的,只是我们习惯了将就,

才会变得没有追求。

有些东西就毁在凡事差不多

我们因为害怕失败和伤害,就一味地选择妥协,

问题的根源,出在我们凡事只求差不多,

却错过了无数次变得更好的可能性。

杀死我们的不是“差不多”,

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小新在工作的时候,最受不了我打扰他,

他认真起来,我在客厅喊他,他都不知道。

读错字了,重录,

丢字了,重录。

我看着着急的,有的时候怕他太辛苦,

我就说差不多得了,何必要那么认真。

他不理我,仍然按照自己的步调,直到录好了,

高高兴兴的放给我听,然后哼着小曲冲我显摆。

他说做任何事情,

不做到自己满意为止,自己心里会不舒服。

做的模棱两可,那还不如不做。

胡适先生曾今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字字珠玑。

他说中国最有名的人就是“差不多先生”,

他和我们长得差不多,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于是,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

他说不都差不多吗?

他上了学堂,先生问它,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陕西。

有什么关系,陕西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错过了火车,他说,那就明天走吧,

今天和明天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差不多先生”得了疾病,

家里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可是没找到,便找来了西街的王大夫。

他知道寻错了人,可病的很严重,

于是想道:汪医生和王医生也差不多,

算了,让他试试吧。

于是,王大夫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到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死了。

死的时候他说:“活人跟死人也差不多,何必太认真呢?”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他,

凡是都看得破,想得通,

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

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

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然后,中国从此就成懒人国。

自古成功只有一个理由,

而失败却可以有一千种,

也正是因为理由足够多,

所以才永远不会获得成功。

如果小事但求差不多,等大事到来,

“差不多”就成了惯性,

他固定了你的思维,

也限制了你追求更好的可能性,

久而久之,你就变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过着一个“差不多就行了”的人生。

然而这样的人生一定是可悲的吗?

不一定,

如果这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怎样平凡都不过分。

但如果不是,

如果“差不多”只是你退而求其次的凑合,

那么一定是可悲的。

因为你既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

又不能心安理得的枯守“差不多”,

这样的人生,才是根本不值得过的。

那么就勇敢的突破牢笼,

远离“差不多”吧,

因为“差不多先生”真的一点都不酷。

文/阿楚姑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