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計篇】決策大事,不可不慎察

今天咱們正式開啟《孫子兵法》學習之旅。

《孫子兵法》:【計篇】決策大事,不可不慎察

《孫子兵法》開篇頭章為計篇,這一章提綱挈領的闡述了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就是“計”。這個“計”可不是陰謀詭計的意思,而是計算、計劃、計謀等等的意思。接下來咱們深入分析。

開篇頭章第一計第一句: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顯然,這一篇講的是決策、拍板問題,這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

這一篇著重從三個層次分析了戰略決策的幾個關鍵步驟:

第一,闡明瞭慎重決策的重要性,提出“兵者,國之大事”的著名觀點。

第二,說明拍板之中進行戰略分析和預測的方法,強調精心計算敵我雙方“五事七計”等方面的客觀情況。

第三,說明落實戰略決策的一系列謀略測試,提出著名的“詭道十二法”。

最後, 全篇主題強調:決策必須以實力為基礎。即“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在戰爭決策問題上,孫子反對盲目決策,更反對情緒化決策。所以,一開篇就以吶喊式的口吻呼籲人們高度重視戰爭決策。“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是整部《孫子兵法》的第一句話,也是要講的重點。

這句話關係到民眾生死、國家存亡的大事,告訴我們面對戰爭一定要深入調查,深入研究,搞清楚了再拍板決策。千百年來,這句話成為普遍被人們認可的經典名言。

《孫子兵法》:【計篇】決策大事,不可不慎察

孫子是個唯物主義者,長期的戰爭經歷讓他深刻認到,戰爭是社會運行的一種方式,不可避免。

國家之間只要有利益之爭,爭到白熱化程度就是戰爭,不管你喜不喜歡,遲早要面對戰爭。因此,他開篇就明確呼籲“兵者,國之大事”,把戰爭看作決定民眾生死、國家存亡的頭等大事。這一句話很直白,旗幟鮮明,充分體現出孫子高度重視戰爭的思想。

孫子的一生都是在戰亂之中度過的,比常人更清楚戰爭的真實面目。因此,他高呼“重戰”的同時,又特別強調對戰爭“不可不察也”。

察,就是考察、研究的意思。“不可不察”強調的是但凡要進行戰爭決策,務必多算一算,仔細地想一想,千萬不要像劉備那樣,怒而興師。一個“察”字,反映出孫子慎重對待戰爭的思想。

重戰,又慎戰,這就是孫子開篇第一句話要表達的思想,也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這句經典名言確實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無論是戰爭決策,還是企業決策,都務必慎之又慎。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戰爭很重要,作為統帥一定要對“五事”進行深入研究,如何研究?即“校(較)之以計”,用計算、比較的方法來研究。

那麼,“五事”指的是什麼呢?

—— 道義、天時、地形、將帥、法規

對這“五事”瞭解的統帥,一定勝過不瞭解的統帥。計算比較以後,敵我雙方的優勢劣勢各有哪些,這是在戰前判斷勝負的重要依據。

《孫子兵法》:【計篇】決策大事,不可不慎察

孫子認為,用這種戰前進行比較、計算的方法的將領,才能夠留用;不用他的方法的將領,一定在戰爭中失敗,堅決不能用。

接著,在戰前進行了實力對比之後,如果想打,就一定要造“勢”,用“勢”來借力。“勢”什麼意思?

——“因利而制權也”。“權”的原意是指砝碼,稱的一端砝碼重許多,這一端就“刷”地沉下去了,這就叫“勢”。

也就是說,利用一切本方的長處,進一步增加自己的砝碼,形成更加巨大優勢,儘快幹掉對方。孫子要求統帥要像增加砝碼一樣增加本方的實力,並且,有可能的話,要拿掉對方的砝碼,削弱對手的實力。實力差距越大,越容易分出勝負。

《孫子兵法》:【計篇】決策大事,不可不慎察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如何帶兵打仗,如何兵者詭異。而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同樣也能運用上這些精華:做一件事情要有計劃,思考並且要有一個完整,系統性的思維,全面思考。舉一反三,做任何事情都因如此。

《孫子兵法》計篇,到這結束~


好東西一起分享,點擊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