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本閱讀】——《孫子兵法》

  •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其次;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這句話的上半句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毛主席曾經說過,存地失人,人地兩失,存人失地,人地兩得。在市場競爭中,沒有什麼比人才更重要,人才是一切事業發展之本。下半句講述了什麼才是最完美的用兵之法,即不戰而屈人之兵。

  •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以謀攻之法也。

    《孫子》在謀攻中,把進攻分為伐謀、伐交、伐兵和攻城四種。其中伐兵和攻城屬於軍事行動,伐謀和伐交屬於政治戰略範疇。在孫子的想法中,伐謀是戰爭的上上之選,伐交次之,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就可以通過伐謀和伐交來實現,而伐兵和攻城便是軍事行動了,所謂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這樣的用兵之策就不能實現兵不頓而利可全的願景了。

  •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敵我相當)則能戰之,少(自己兵力少)則能逃之,不若(敵強我弱)則能避之。“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意思為弱者一方固執堅守,必然會被強者一方所俘虜。

  •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怎麼知道自己勝與不勝呢?有五點:1)準確判斷敵我雙方的實力;2)將帥能領導小團體也能指揮大團隊;3)上下一心;4)時刻準備,沒有疏忽懈怠;5)將帥有才,君主不疑,即領導敢於放權。

  •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本本閱讀】——《孫子兵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