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形篇》解讀

《形篇》的著眼點是軍事實力,孫子從敵我雙方的軍事實力的強弱對比出發,提出

面對戰爭時我們首先要保全自己,把防禦做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找機會消滅敵人。

1.勝利可以預測,但不能強求

自己的條件可以創造,軍事實力可以培養,主觀的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狀。

敵人的條件和軍事實力,卻是我們主觀上無法改變的,一切變化只能通過敵人內部作用來實現。

善於用兵的將帥,總是盡力在實力上佔有絕對優勢,然後等待時機,抓住敵人的弱點和可能被戰勝的機會,發起攻擊,獲得勝利。

所以說,勝負是可以預測的,但是不可以強求。

2.能攻則攻,不能攻則守

根據敵我雙方的實力,掌握好攻守的轉換,做到能攻則攻,不能攻則守。

敵人軍事實力強大,不能夠戰勝他,就採用“守”的方略,保存自己的實力,避免在不利條件下與敵人決戰。

敵人軍事實力不足,有絕對把握戰勝他,就選擇“攻”的方略,迅速出擊,出其不意,速戰速決。

3.善於用兵的將帥,總是打容易打的敵人

通過強烈猛攻,儘管也可以勝利,但不是孫子推崇的勝利。孫子所推崇的勝利是“勝於易勝”和“戰勝不忒”。

“勝於易勝”是尋找敵人實力上的劣勢,同時做好攻擊準備,一旦捕捉到一招制勝的時機,就果斷出擊,摧毀敵人。

“戰勝不忒”是充分發揮自己實力上的優勢,採用靈活的戰略戰術,將敵人逼到註定要失敗的絕境。敵人已成為籠中之鳥,勝利便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

4.不打無準備之仗

不打無準備之仗,沒有絕對取勝的實力和機會,絕不貿然出擊對手。

戰爭的指揮者應該遵循一個基本的原則:“修道而保法”。

“修”是通過努力,使各方面條件都向“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方向發展。

“保”是保證正確的策略順利實施,確保我方“立於不敗之地”,然後“易勝”敵人,達到“自保而全勝”的目的。

戰爭是實力與謀略的較量,任何僥倖的心理和投機取巧的模式,必然招致慘重的失敗,甚至徹底的滅亡。

5.什麼是形

根據土地面積、人口、物質、資源、兵員等方面的情況,對敵我雙方的整體實力進行比較,預測勝負的可能性。

打勝仗的軍隊,就像從極高的山頂上,決開積水,勢不可擋。這就是雙方的實力對比懸殊造成的“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