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垓下被圍,傳言虞姬並未自刎,或主動跟隨劉邦入宮享受榮華

“霸王別姬”,是定格在中國文學以及戲曲舞臺上最經典、最蕩氣迴腸的愛情傳奇之一。自公元前209年,項羽跟隨項梁起兵反秦直至項羽窮途末路之際,在連年的征戰中,虞姬始終與項羽形影不離。對項羽和虞姬,用“英雄配美人”這一大眾化的詞條足以精準概括。虞姬不僅才貌雙全,舞姿也是楚楚動人。當項羽垓下被圍,悲涼無奈的做出《垓下歌》後,虞姬且歌且舞,舞罷,在自刎前吟誦了最後一首五言詩,“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首詩表達了虞姬複雜的心情,她不僅表達了自己為項羽殉情的堅定,亦表達了兵敗被俘或被劉邦蹂躪的擔憂。

項羽垓下被圍,傳言虞姬並未自刎,或主動跟隨劉邦入宮享受榮華

​太史公對於劉邦的評價,最讓人過目不忘的四個字,就是“好酒及色”。幸福是個比較級,對比英雄蓋世,且有貴族情懷的項羽,劉邦與項羽歷來對陣時所表現的缺乏誠心與冷酷心腸是讓虞姬所不齒的,在她眼裡項羽就顯得更加真實!

項羽垓下被圍,傳言虞姬並未自刎,或主動跟隨劉邦入宮享受榮華

看過了最美的煙花,虞姬對於劉邦也就愈加不屑!在項羽最後窮途末路之際,對著虞姬“泣下數行”流露出凡人應該有的兒女情長,發出英雄氣短的長嘆,這一段英雄落幕的氣氛,讓虞姬想起項羽與自己數年恩愛之情,亦是更加催化了自己殉情的堅定。也許,虞姬看到項羽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悲觀,感到項羽“意氣已盡”,東山再起或很渺茫,為了不拖累項羽且報答項羽對自己數年寵愛,也為了不讓劉邦俘虜折辱項羽的尊嚴,虞姬舞罷一曲,旋即自刎。

項羽垓下被圍,傳言虞姬並未自刎,或主動跟隨劉邦入宮享受榮華

據記載,虞姬自刎後,項羽將其掩埋處,長出了一種能舞的草,人稱其為“虞美人草”。對於虞姬死前複雜的心裡活動,清朝詩人有詩一首可以貼切表達出,“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作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虞姬自殺後,項羽既傷心又絕望,心裡同時也羞愧不堪,再加上楚軍傷亡越加慘重,即使項羽殺出重圍,奔至烏江岸邊,回頭一望隨從數騎,八千子弟兵散亡殆盡,不能保護心愛之人的自責與喪師獨全的羞愧感,項羽更加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遂自殺。所以,說劉邦把虞姬收為姬妾是無稽之談,事實上是虞姬看不上劉邦,提前自殺免遭受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