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有幾人知其後還有一句?

用戶69612678425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這是前半句,後半句是:這百分之一的靈感遠遠比這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要重要的多!而今現在又是遇到這種半句式的題目,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其實後面也是有後半句的。


劉備和關張桃園結義,然後到處奔波不定,而後在曹操手下死裡逃生後投奔了劉表,但是劉表是個無能之輩,雖然身為荊州之主,實則兵權都在蔡瑁這個匹夫的手裡,多次想要殺了劉備,有一次相約劉備赴宴,已經埋伏好了人準備斬殺劉備,但是劉備乘人不備溜走,蔡瑁追殺到了一條河邊,無處可走,但是劉備的戰馬突然躍起,救了劉備一條性命。

然後劉備就一路逃到竹林之中,聽到音樂,就以為是有高人在此,此人便是水鏡先生。而後水鏡先生便告訴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後半句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但是劉備起初並沒有直接去找臥龍鳳雛中的任何一個,而是在水鏡先生的住處留下之時遇到了徐庶,而後便拜下徐庶為了軍師。


但是曹操這個奸賊把徐庶騙到了許昌,無奈只能叫劉備去請諸葛孔明出山,果然就像水鏡先生說的一樣,的後來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便是順風順水,取荊州,進西川,原本以為就可以安天下了,漢室可興。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水鏡先生的後面這這就話也是靈驗了。

雖然後來的劉備得了兩個天下奇才,諸葛亮和龐統,但是依然沒有能夠興復漢室為何,因為少了劉巴和法正(他們的字分別是之初和孝直),他們兩人分別是在公元222年,和公元220年離去的,而諸葛亮伐魏的時間是在公元228年開始,也就是說少了這兩個的蜀國就已經是隻有諸葛亮一人的蜀國了,三個天才都走了。


那麼為什麼他們兩個這麼重要呢?劉巴為劉備解決了入蜀後的財政困難問題,又與諸葛亮等共制蜀漢的法律文件《蜀科》,也就是說這個人就有點像是財務總管,可以負責戰事軍需的調動,有點像當初赤壁之戰時,周瑜主外,而張昭主管內部的調動。而諸葛亮就是少了這樣人才,當諸葛亮帶兵伐魏時,每次都是糧草軍械等等東西調運不周到。這也是多次諸葛亮失敗的一個原因。


其實法正的能力不在諸葛亮之下,其謀略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因為沒有此人輔助諸葛亮終究是一人難成大事的,所以少了這樣一位奇謀者,必然也是興復漢室失敗的一大原因。


感謝!歡迎留言討論!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是臥龍鳳雛的師傅水鏡先生說的,臥龍即諸葛亮,鳳雛指龐統。這句話代表了水鏡先生對二位徒弟才能謀略的認可。意思是說只要得到臥龍或鳳雛其中一人,就可以一統天下。

作為軍師的諸葛亮足智多謀,27歲出山扶助劉備,為其打下江山及領土擴張而出謀劃策。人們耳熟能詳的“草船借箭”就是諸葛亮的計謀。

另一軍師龐統才華橫溢,智謀不輸諸葛亮,在輔佐劉備的過程中,屢次獻計獻策。赤壁之戰中的連環計便是他的傑作。

在諸葛亮與龐統的謀略下,最終劉備取得了荊州和益州兩地,穩固了自己的政權,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既然“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已經同時得到“臥龍鳳雛”,為什麼還沒有“安天下”而是三足鼎立呢?

那是因為劉備沒有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這個大的戰略方針,造成了火燒連營八百里,而大大地傷了蜀國的元氣所致。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世人皆知,後面那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卻鮮為人知。則是因為多數人對三國的瞭解,多是對魏蜀吳三雄爭霸的瞭解,而很少有人關注作為後方政治與經濟的掌舵人——子初和孝直。

“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這句話,強調了子初與孝直這兩位後方宰相的重要性。

在諸葛亮與龐統輔佐劉備衝鋒陷陣打江山的時候,蜀國的國民經濟與政治前途,則是由後方的子初和孝直分管的。沒有穩定的後方,就不可能有前方的物資保障。沒有穩定的後方,劉備就不可能安心在前方打天下。

子初即劉巴,孝直即法正。這二人統籌安排著前方戰鬥的糧草軍械,後方人民的吃穿住行,幫常年在外打江山的劉備,穩穩守住了後方的家園,使得劉備能夠安心戰鬥而無一絲後顧之憂。

失去任何一人,則後方不是經濟難以發展,就是政治難以穩定。而不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出現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到前方的戰鬥力。因此說“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這兩句話,強調了四位謀臣對於漢室發展的重要性。當然,他們有再偉大的謀略與才能,也需要君王能夠採納並嚴格執行才能得以體現其價值。

對於因一時義氣而不採納“聯吳抗曹”戰略的劉備來說,他雖“得二人”卻依然無法安天下。而對於他的兒子——那個扶不起的阿斗,雖然子初孝直未亡一人,漢室卻依然難興。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句話的完整版是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人們常常喜歡斷章取義,喜歡說前半句,往往忽略後一句,而後一句往往是別人想表達的意思。

例如很多腐儒都喜歡掛在口邊 的一句話就是“以德報怨”,被人反駁的時候,往往一句孔聖人說的還有錯,把人噎的直翻白眼。但是完整版是“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意思是有人說:“用善行回報惡行,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回報善行?用適當的懲罰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所以說,許多話不能聽半句。那先說為什麼人們喜歡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三國時期,我國出產謀士,可以說各個勢力之間的較量是謀士之間的較量。曹操的謀士集團大多來自潁川,荀彧和郭嘉就是曹操潁川謀臣的代表。荀彧有蕭何之才,而郭嘉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孫權手下的人才主要是江東子弟,而江東自古多豪傑,周瑜魯肅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軍,呂蒙打敗了威震天下的關雲長,陸遜打敗了頂峰時期的劉備,讓劉備不得不託孤白帝城。

而劉備更牛逼,從一個賣草鞋的混到一方大軍閥,臥龍、鳳雛等頂級都在其身邊出謀劃策。而臥龍鳳雛可以說是三國最豪華的謀士組合了吧,劉備穩妥妥的天下之主的節奏吧,但自己和臥龍鳳雛最後卻都沒有一個美好結局。

臥龍諸葛亮一生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都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於蜀漢建興十二年病逝於五丈原,可以說至死沒有完成自己的理想。

而鳳雛龐統更慘。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死,時年才三十六歲。龐統死後,被葬於落鳳坡。

而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意思是子初和孝直這兩個人,如果去掉一個,漢朝政權就不能興盛。而當時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劉備,毫無疑問又得到了這兩個大佬。

劉巴字子初,開始曹操征伐荊州,荊州士人多跑到劉備那邊了。而劉巴卻北上投靠曹操,後受曹操命令招降荊南三郡。不料這三郡先被劉備所得,劉巴不能覆命曹操,遂遠至交趾,又輾轉進入益州。

在劉備平定益州後,劉巴歸附劉備。劉巴雄才蓋世,在劉備攻取益州之後,國庫空虛,劉備十分憂心。劉巴對道:“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巿。”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可見劉巴之才。

法正字孝直,本為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歸於劉備帳下。法正這個人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漢中之戰時,他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立下奇功。

益州平定後,法正與諸葛亮等五人一起制定《蜀科》,改變劉璋治下益州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曹操曾說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話說回來劉備得了這麼牛逼的四個人,最後還是沒實現匡扶漢室的理想,自己當了皇帝。倒是曹操,雖然是奸雄,人家到死都沒有稱皇帝,只是號魏王,歷史彷彿給人開了個笑話。


小王子木有錢

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曾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而鳳雛就是龐統。當時的劉備聽到臥龍、鳳雛的大名,應該只有羨慕的份兒。可沒想到多年以後,諸葛亮和龐統都投入了劉備帳下,成為他的左膀右臂。

諸葛亮,字孔明,道號臥龍。才能絕不在郭嘉之下,他的發明如:木牛流馬,連弩等,到現在都還有人在研究。諸葛亮以精於治國聞名於世,行兵佈陣被司馬懿稱為“天下奇才”。在用人方面,諸葛亮也有過人之處。蜀漢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而龐統,字士元,道號鳳雛,與諸葛亮齊名,他是一個喜歡雲遊四海的智士。花一個月的時間就把一個縣令一年的公務處理妥當。在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被其誠心打動,決定下山幫助劉備一起興復漢室江山。解除人民疾苦。公元208年,諸葛亮在劉備帳中。

龐統和諸葛亮並稱“臥龍鳳雛”。龐統的一生短暫而精彩,死時年僅35歲,比郭嘉還早逝,這似乎再次證明了“天妒英才”這個成語,讓人唏噓不已。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龐統為劉備取益州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龐統的人生也在此走到了盡頭,在攻打雒城時,龐統不幸中流矢而亡(純粹是意外,並非演義中說的中張任之計,死於落鳳坡,這純粹是演義在貶低龐統)。觀龐統一生,與其他謀士相比,龐統算是寡產,出的計謀並不多,主要原因是龐統的早夭,限制了他的發揮,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比郭嘉更不幸,郭嘉38歲去世之前至少一直是曹操的主力謀士之一,深得曹操信任。

而龐統35歲去世前,仕途一直不順,在東吳得不到重用,後投靠劉備依然得不到重用,好不容易在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下,劉備認識到了龐統的大才,重用龐統,而此時距離龐統的大限已經不遠了。當然龐統沒有讓人失望,從入蜀前第一次受到重用到去世不到5年的時間裡,龐統用自己的表現讓歷史記住了自己,也讓自己躋身與頂級謀士之列。龐統的夭折,是對劉備集團一次沉重的打擊。劉備從此少了一位“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的一流謀士,

但是後來呢,事實證明了司馬徽的那句話有些偏頗,因為蜀國的劉備兩個人都得到了,但是卻沒有能安天下,反而是失天下了,這就讓後世很多人都是在研究這個問題。“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NO!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雖然有臥龍打天下,但蜀漢容易被人鑽空子,倘若法正與劉巴任意存在一人,則完全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劉巴(字子初):劉巴博學多才,為劉備解決入蜀後的財政困難問題,又與諸葛亮等共制蜀漢的法律文件《蜀科》。為人簡樸清高,退無私交,曹魏大臣陳群甚敬重之。

劉巴是個財政人才,這人一心想投靠曹操,赤壁之戰後,荊州在劉備手裡,劉巴不能北上投奔曹操,結果繞交趾到西川,在劉璋手下做事,劉備佔領西川后,他向劉備謝罪,劉備寬恕了他,就在劉備手下做事。張飛也對他很恭敬,可見此人確實很有能力。劉備佔據西川后,軍用不足,請教劉巴,劉巴說“易而,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劉備照辦,幾個月就府庫充實了。諸葛亮曾自嘆不如劉巴。

法正(字孝直):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漢中之戰時,他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諸葛亮對法正善出奇謀十分欣賞。《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法正極為推崇,甚至將他比作劉備的“郭嘉”。

法正作為隨軍的總參謀長,為劉備策劃了整個漢中之戰的過程,劉備在法正的謀劃下,步步為營,進展順利,特別是定軍山一役,法正,黃權設計大破夏侯淵軍,並斬其首級,徹底奠定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將曹軍驅逐出漢中。(劉備後來進一步以漢中為跳板收服 了西涼馬超,達到了法正當年的戰略目的的。)

正是在法正的傾力協助下,蜀漢政權的版圖達到了鼎盛時期,擁有了荊州,益州和漢中之地。而法正的謀略和能力也得到了劉備,諸葛亮甚至曹操的讚歎,劉備也愈加信任這個難得的智囊,其寵信程度甚至超過了諸葛亮,難怪法正死後,劉備伐吳,諸葛亮曾嘆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止主上東行,不致夷陵之敗。”

與龐統郭嘉類似,法正也是個早死的主,死的時候僅僅45歲,雖算不上夭折,但也是壯年之時。法正之死對於蜀漢是繼龐統死後又一次沉重的打擊,劉備再次失去了一個才華橫溢的頂級謀士,法正死後,蜀漢似乎也開始走下坡路了,丟荊州,敗夷陵,反南蠻,這一切的擔子,都壓到諸葛亮一個人肩頭上了。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NO!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雖然有臥龍打天下,但蜀漢容易被人鑽空子,倘若法正與劉巴任意存在一人,則完全可以避免這種情況。最終蜀漢天下出現黃皓這個大奸臣,間接葬送了蜀漢江山。不但導致漢室未興,而且還丟掉了諸葛亮打下的三分之一的天下。


心之刃o_O

《三國演義》中借司馬徽之口說了一句: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後人又補了一句:子初、孝直,亡一人漢室難興。其實這兩句都是後人總結後巧妙傳播的,在正史當中沒有記載。

兩句話涉及四個人,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統。劉巴字子初,法正字孝直。這四人是劉備三足鼎立的股肱之臣,其中尤其以法正出力最多。

先說法正,法正字孝直,原為益州牧劉璋的部下,不被劉璋所重用。法正志存高遠,屈居劉璋帳下不能施展才華,於是準備改換門庭,他相中了劉備。

法正和劉備相遇時,正逢劉備困頓的時候,為什麼這樣說呢?當時雖然劉備和孫權聯合打敗了曹操,但是劉備卻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後來孫權將油口借給劉備,劉備將油口改名為公安,建立了治所。

這時荊州很多名士和官吏都投靠了劉備,孫權看到劉備勢大,接受周瑜建議,將妹妹嫁給了劉備。這時的劉備北有曹操的虎視眈眈,南有孫權的懷疑猜測,這是外部險境,家中還有一個悍妻孫夫人,算是個臥底。因此劉備處處受到掣肘。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

在劉備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法正出現了,法正和張松是好友,張松建議劉璋引劉備進川防守張魯的進攻,於是劉璋便委派

法正前去和劉備接頭。法正一見到劉備就建議劉備入川后取代劉璋。法正和張松作為內應。

在法正的幫助下,劉備最終得以入川,後來進攻成都,取代了劉璋。法正最大的功勞是幫助劉備打敗了夏侯淵,取得了定軍山戰役的勝利,將曹軍勢力趕出漢中,將漢中和川蜀連成一片,這樣劉備終於取得了和當初劉邦入漢中時一樣的規模。

法正和劉備關係非常好,劉備非常敬重法正,在漢中曾經和曹軍作戰時,劉備不畏危險,冒著箭雨上陣殺敵。法正勸說劉備回到後方指揮,劉備不聽,於是法正親自用身體為劉備擋箭,劉備大為感動,於是不再固執,返回帳中指揮。

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因此,如果說四位謀臣誰和劉備最為親近,肯定是法正

。可惜的是法正死的太早。

劉巴字子初,劉巴算是和劉備最為疏遠的一個謀士,為什麼這樣說呢?劉巴曾經兩次拒絕劉備,不願為劉備所用。

當初曹操率兵南下攻佔荊州,荊州劉琮(劉表二兒子)率領文武官員投降,這時幾乎所有的當地名士都跟著劉備南下逃亡,只有劉巴北上去迎接曹操。可見劉巴是多麼不待見劉備

曹操讓劉巴南下招降荊州南方四郡,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劉巴這邊剛招降,還沒有徹底完成任務,北方的曹操就在赤壁之戰敗於孫劉聯軍。這是劉巴第一次看走眼,判斷錯大形勢。劉巴無法北上找曹操覆命,於是繞道蒼梧,經交州輾轉到川蜀投靠了劉璋。

後來曹操南下攻擊張魯,張魯投降。劉璋怕川蜀不保,於是在張松的勸說下想請劉備入川幫助。這時劉巴極力反對。劉巴預言,劉備入川后一定會喧賓奪主,後果很嚴重。但是劉璋不聽,後來劉備果然偷襲成都,取代了劉璋。劉巴無奈,投降了劉備。這一次劉巴預言準確了,但是也擋不住大形勢。

劉巴幫助劉備穩定了川蜀地區混亂的財政,制定了相關制度,為川蜀地區治理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的是劉巴也死的早。法正死後,劉巴接替法正的尚書令職位,幹了一年就謝世了。

和法正、劉巴的命運幾乎是一樣的,龐統也是個短命鬼。龐統原來是周瑜的手下,位列功曹。周瑜死後龐統投靠了劉備。這一點有點讓人費解,在龐統眼中,劉備可能要比孫權有前途

龐統和法正一起說服劉備入川,龐統在劉備決定要進攻劉璋時獻了攻取成都的上、中、下三策,劉備採取了中策,和龐統一起回師進攻成都。在攻擊雒城時遭到流矢擊中,當場喪命。

四人當中,龐統跟隨劉備的時間最短,但是卻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劉備當初礙於情面,認為劉璋和自己同樣屬於漢室宗親,鳩佔鵲巢的行為不好,這時龐統力勸劉備臉皮要厚否則功業難建,只會讓孫權撿了大便宜。終於在龐統的極力勸說下,劉備開始厚黑起來,也終於建立了自己的基業。

最後說諸葛亮,諸葛亮是四人中最年輕的,因此在早期劉備是把諸葛亮作為後備幹部來培養的,劉備自從見到龐統時就開始依仗龐統,而諸葛亮則被劉備委任為荊州政務的全權管理者。換句話說,諸葛亮是負責後勤和地區治理,而非作為謀士使用。

後來,龐統、法正、劉巴全都死了,劉備也在夷陵戰役中慘敗,退往白帝城。心力憔悴加上年長力衰,劉備得了痢疾,於是劉備白帝城託孤,將一切大權交給了諸葛亮這個後備幹部。

諸葛亮無奈統管起了全局,既要管理軍隊,又要治理地方。後期諸葛亮率領川蜀十萬士兵五次進攻關中,在人口、財政、地形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壓著曹魏打了多年仗,把魏國攪得雞犬不寧。曹叡曾經說過:諸葛亮不死,關中將軍不下戰馬,士兵不解盔甲。

最終,諸葛亮由於操勞過度病逝五丈原,北伐的夢想從此破碎,劉備泉下有知,不知有何感想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句話是司馬徽說的,後面還有一句:子初、孝直,亡一人漢室難興。這兩句話精準的總結了劉備身邊四位謀士的重要程度,他們分別是諸葛亮、龐統、劉巴、法正。可惜劉備和孫權一樣,運氣太差。孫權相繼失去周瑜、魯肅、呂蒙,劉備則相繼失去龐統、法正、劉巴。劉備應該運氣更差一些,自己的命也沒有保住,很快就死於白帝城,這也許就是命吧。


每日趣評

首先,“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就前一句話來說,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後,獲得了諸葛亮的輔佐。在隆中對的基礎上,劉備終於沒有像之前的無頭蒼蠅一樣,也即有了明確的戰略規劃和目標。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又在龐統的陪同下進入益州。不過,因為龐統在中途不幸被殺,所以臥龍鳳雛,劉備實際上只得到了孔明一個人的輔佐。當然,這還不是劉備未能復興漢室的全部原因。

對此,在筆者看來,就後一句話來說:“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其中,子初指的是劉巴,字子初;而孝直大家就比較熟悉了,指的是法正。按照這句話的意思,這兩個人如果有一個人過早去世的話,漢室依然是難以復興。也即即便劉備得到了諸葛亮或者龐統,只要劉巴、法正有一個人過早去世的話,復興漢室仍舊是非常困難的。而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法正無疑是過早去世的。根據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法正活了45歲就去世了。

具體來說,法正原為益州之主劉璋的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公元220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對於法正的英年早逝,無疑是蜀漢的較大損失。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感嘆:如果法孝直在的話,一定可以勸住劉備。並且,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最後,相對於法正,劉巴的知名度可能要小很多,但是,對於蜀漢和劉備,劉巴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覷。劉備平定益州後,劉巴歸附劉備,為左將軍西曹掾,法正死後接任尚書令。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劉巴為劉備起草了登基時所需的各種禱文、詔誥、文書。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到了公元222年,劉巴也去世了。由此,對於法正和劉巴這兩位棟樑之才,都在復興漢室的中途就去世了。而這,最終加劇了蜀漢人才凋零的問題。

文/情懷歷史


情懷歷史

水鏡先生給劉備推薦謀士時所說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後一句為“子初孝直,亡一人漢室難興”此話不難理解,意為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得一人可安定天下,子初孝直死一人則漢室難以興復。

大家對臥龍與鳳雛都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但是對於子初和孝直應該瞭解較少。



劉巴字子初,三國時期蜀國官員,其實劉巴在劉表徵召應期間曾投靠曹操,後因無法向曹操覆命,只得與劉備效命。

劉巴博學多才,為劉備解決入蜀後的財政困難問題,又與諸葛亮等共制蜀漢的法律文件《蜀科》。


為人簡樸清高,退無私交

在劉備進攻成都的時候,期間發生的事就可以看出劉巴的才學讓劉備之愛。劉備命令軍中到:“如果有誰危害到劉巴,我將誅殺他三族。”劉備奪取益州後,劉巴向劉備謝罪認錯,劉備展現出大度的氣概,並沒有責怪劉巴,而且為得到劉巴這樣的人才而高興。諸葛亮也多次稱讚劉巴的才能,劉備任命劉巴為左將軍西曹掾(相當於丞相一職)諸葛亮曾說“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

法正字孝直,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原為劉璋部下,後投靠劉備,善於出謀劃策。曾出記讓夏侯淵被斬。


法正四十五歲便亡,劉備痛哭數日。後來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居然不讓我用標點符號

在《三國演義》中,皇叔劉備曾偶遇名士司馬徽,兩人在草堂促膝長談,司馬徽見劉備有志向卻一事無成,便向劉皇叔推薦了兩個人,即諸葛亮和龐統。

書中第35回記載: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玄德曰:“伏龍、鳳雛何人也?”水鏡撫掌大笑曰:“好!好!”玄德再問時,水鏡便轉移了話題,很有神秘感嘛!

司馬徽

在書中第37回,隱士司馬徽又出現了,這回他主動來拜訪劉備,並向他再次推薦了臥龍諸葛亮。可令人奇怪的是,司馬徽出門時竟然仰天大笑說:“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惜哉!”說完後,飄然而去,劉備嘆曰:“真隱居賢士也。”

這是司馬徽在小說中的二次出場,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能掐會算的世外高人形象。於是,他的這兩句經典臺詞火了起來。

司馬徽拜見劉備

慢著,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後面還有一句?好像說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想必小夥伴們肯定會有以下幾個疑問:第一,這句話是誰說的呀?第二,子初、孝直又是誰?第三,加上後半句合理嗎?

劉備偶遇司馬徽

關於第二個問題,子初,是劉巴的字,孝直,是法正的字,法正的知名度估計比劉巴更高點。

法正原來是劉璋的手下,後來出使劉備,便和劉備“一見鍾情”了。是他給劉璋寫勸降信,幫助平定益州,是他主張攻打漢中,併為劉備出謀劃策,劉備拿下漢中王后,便將法正任命為尚書令(相當於丞相),此時他的地位幾乎比諸葛亮略高了。可惜法正不久病逝了,不能跟在劉備身邊出謀劃策了,劉備哭鼻子了很久。

而劉巴是荊楚一帶的名士,劉備很喜歡他,法正死後,便是劉巴接替的尚書令。之後,劉巴基本一直陪同劉備,幫劉備起草文書等等,處理政務也是一把好手,可惜劉巴在公元222年去世,死於劉備之前。

法正

那麼第三個問題就容易回答了,後半句話是蠻合理的。因為前期的劉備主要依仗的是諸葛亮和龐統,而後來劉備身邊的人才越來越多,他更偏愛法正和劉巴兩人了,且兩人都很有能力。而“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整一句話,足以表明這四人對蜀漢集團的重要性。


小刀文史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意思是諸葛亮和龐統都是曠世奇才,只要得到這兩個人之中的一個,就可以安定天下,成就不世霸業。但是,還有一句話大家就不知道了,那就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什麼意思呢,就是雖然有諸葛亮這些老臣打天下,但蜀漢朝政缺乏真正的人才。諸葛亮在的時候,可以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但是,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只能依靠諸葛亮一個人的威信和能力支撐,一旦諸葛亮撒手人寰,朝堂上就缺乏一言九鼎可以匡正超局的擎天之柱。如果

法正與劉巴都在,就可以避免無人才可人才可用的窘境。

諸葛亮主要是政治上的才幹,出謀劃策還得依靠法正。劉備打下漢正,主要就是法正的功能。從個人私交上看,劉備對法正的信任還要超過諸葛亮。而劉巴也是一個治理國家的能家裡手,有一套治國經驗。有法正和劉巴這兩個智囊在,蜀漢政權就不會偏離方向,起碼可以起到退斥奸邪小人的作用。

諸葛亮在的時候,劉禪身邊的奸臣小人還不敢怎麼樣。諸葛亮一死,由於滿朝文武已經無大才可用,劉禪再也沒有人可以約束,那些奸邪小人一個個都蹦了出來,陷害忠良之士,連大將軍姜維都被逼迫的主動去外地囤田,為的就是遠離這些小人避免被陷害。

其實,諸葛亮對此也有一些責任。諸葛亮總是喜歡在朝政上大包大攬,事實躬親,這可能是因為他責任感太強,信不過別人,但這也讓人才缺乏必要的鍛鍊。沒有實務上的鍛鍊,是培養不出優秀的政治家的。蜀漢朝堂上由於這些小人把持權柄,變得烏煙瘴氣。這個時候,蜀漢的結局已經離滅亡不遠了。


懷疑探索者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倘若法正與劉巴巴若死了一個,大漢就算完蛋了。最終蜀漢天下出現黃皓這個大奸臣,間接葬送了蜀漢江山。不但導致漢室未興,而且還丟掉了諸葛亮打下的三分之一的天下,哈哈,這就是個故事,因為我們在說的是三國演義,一部藝術作品,就像今天貓膩寫的《擇天記》就是以唐朝為歷史架構,你能把它當成唐朝歷史看麼,顯然差點意思。

歷史嘛要從辯證的角度看,也是我一個小見解而已。三國演義過分的把諸葛亮神化了,把趙雲的空城計按到了他身上,把劉備的火燒新野按到了他身上,把周瑜的赤壁之戰按到了他身上,但文學嘛,藝術加工無可厚非。看二十五史,當然我心中清史稿也算啦,所以就說叫25史。陳壽的三國志算是大部分還原了歷史真相,其實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最接近真相的,成就最高的也就是前四史。為什麼呢,因為前四史是個人作品,後面的都是官方出品,官方出品,所謂了,魯迅大師筆下的政府的御用文人和粉飾太平的墨客,肯定有很多時候偏頗很大。所以三國志看諸葛亮還是很準的,但也與現實有很大差距。因為個人寫東西嘛,肯定是帶著感情色彩在裡面的,大家都知道,陳壽和馬謖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諸葛亮殺馬謖的時候,連累了陳壽家。再加上蜀中的名士們,壓根就瞧不起外來的劉備武裝部隊,這是後期蜀中無大將,人才凋零的主要原因。蜀中名士們,門閥集團極其反感劉備派系的統治。陳壽作為蜀中名士的代表之一,無論對私對公,對於蜀國這些人的評價都是極為惡略的,所以對諸葛亮負面的評價很多,這個從他稱寫魏國君主用本紀,其他的都用公就可以看出來,人家壓根不認為你是一國,你是一皇帝,你丫就一土地主。但還是對他做了些積極的評價,總體來說,諸葛亮是內政強於軍事,軍事強於奇謀,要不也不會不採取魏延的策略,出兵子午谷。正史是有記載的,而且類似於現在朝鮮的蜀國,先軍政治為主導的蜀國,在他的治理下雖然也是離心離德,但一直是上下一致對外。要知道蜀國可是十兵一啊,90萬人口,十萬兵,基本上每戶都出人打仗,而且連年征戰。就是這樣,諸葛亮死後,蜀國還是沒有滅國,沒有叛亂,維持著良好的政治體制,雖然先軍政治肯定不能長久,他需要軍事擴張來鞏固自己的政治穩定。

已經被神化的諸葛亮,好多人都能說出什麼空城計啊,火燒新野啊,八陣圖啊。其實歷史上諸葛亮沒那麼神,只是到了宋朝的時候,尊劉貶曹,維護正統,才把劉備這一派的人寫的辣麼厲害。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就是一文官,你說打過仗麼,就是後來也出過兩次祁山,但並沒有什麼軍事戰術運用。到託孤前諸葛亮也沒有參與軍事謀略,參與戰爭,一直是內政管理,最多就是一個管理後勤供給的任務。所以說諸葛亮那麼神,呼風喚雨就不說了,而且能有那麼多奇謀詭計,這是不存在的。奇謀還沒有司馬懿用的多,司馬懿就夠穩的了。當然了羅貫中已經不錯了,並不是他開始的就是那麼神。諸葛亮在他寫三國演義之前,就已經被神化了,白話評書裡都使用妖術,飛天遁地了額,羅貫中不過把神化的東西都去掉了,再參考了三國志,寫了這樣一部文學著作。

三國時代,英才輩出,能管理一國軍政,肯定有很強的能力,但並沒有演義裡那麼神奇。忠君愛國,成就了知識分子的名聲,也許吧,到他兒子戰死綿竹,真正成就了諸葛一門,雖然他另一個兒子晉朝做官去了。但假設他出祁山成功了呢?會不會有不臣之心呢?要知道伐魏國,是舉國上下反對的,諸葛亮執意北伐,才有了千古傳誦的出師表。司馬懿如果守魏的時候死了呢?那可能就是歷史上一大忠臣,殉國而死,歷史沒有如果,但諸葛亮也確實沒那麼神,也沒那麼忠。劉禪有多恨他啊,死後全國上書給諸葛亮封公封爵,香火供奉,劉禪就是不幹,就封一個武鄉侯。現在大家為了紀念他,崇拜他,把那個鄉字拿掉了,要不你說一這麼神的人物,死後就封一鄉長,誰看誰彆扭。

得不得臥龍鳳雛,有沒有法正劉巴,蜀國都得完蛋,先軍政治體系,說白點就是一個擁有國家的軍隊,全國生產的主要目的就是打仗,而且蜀國戰鬥力最差勁。要知道全盛時期的蜀國,打吳國,還被打的落花流水,劉備都掛了。好聽點叫三國,不好聽點,吳國就是一個封建領主集團,大家其樂融融,但都不想侵略,也不想打仗,戰鬥力卻很強,打敗過曹操,打敗過劉備,還開啟了中國的小航海時代。蜀國就是一個歐洲條頓騎士團靠打仗生活,原來幫公孫瓚打仗,然後被袁紹僱了幫袁紹打仗,後來曹老闆來了,曹老闆有錢有權啊,挾天子嘛,幫著曹操,最後弄到益州這塊地,主要目的還是打仗。

魏國才是一個擁有軍隊的國家啊,文化就不用說了,三曹都是大家,曹丕大哥還是一文學評論家,出過文學評論集,屯田制,九品中正制都搞得很好,包括民族融合和對外貿易。你看看劉備搞過什麼,除了打仗還有什麼拿得出來。基本上蜀國文學都在諸葛亮一個人身上,要知道漢末歷史失傳,曹操接回蔡文姬不光是有些緋聞在裡面,默寫漢書400部,這是對中國歷史文獻的極大貢獻。曹操的薄葬制,十一稅制,都讓民眾得到了極大的休養生息。簡單說一下,中國曆朝歷代,士這個階層最牛X的時代就是魏晉時代,後續的五胡亂華也與這個因素有直接的關係。要知道漢朝的時候,選官做官,是舉孝廉制度啊,就是誰孝順,誰清廉有德行誰就當官,名聲很重要。任何事情與利益掛鉤那就悲催了。為什麼漢墓那麼多人盜墓,因為漢墓裡的寶貝是歷朝歷代裡最多的,因為大家都為了做官啊,好多有錢人,恨不得把自己全部的積蓄珍寶都埋土裡,祭奠死去的親人,來傳播自己的名聲。你想啊,只要是當時的人,不管貧富,有點積蓄就埋土裡祭祀祖先,殉葬親人,這土裡的東西能不多麼,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風尚。中國第一個提出薄葬的人是曹操,現在感覺不是啥事,當時對國民的經濟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你想以前國民的一半生產總值都埋地下了,現在都在人民自己手裡,生活條件能不比以前好了麼。

還有個不得不說的啊,劉備稱帝以後,那些忠於大漢的名士們,紛紛倒向曹魏,要知道古代中國從漢開始到陳,一個一個的朝代更替都是禪讓制,其實就是皇帝的人換了,朝廷沒換,管理人員沒換,就像今天企業公司裡,董事長罷免後,企業管理層還是一樣運行,公司照常運轉,其實你要算是一直是一個國家還是算N個朝代,這個都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