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杀魏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用户63847886975

魏延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常怀不臣之心的反面角色。在演义小说里,魏延武艺绝伦、勇冠三军且足智多谋,是蜀汉不可多得的一员良将,但他久蓄异志,包藏祸心,常有背主而去的想法。丞相诸葛亮心细如发且会相面,他早就看出魏延脑后长有所谓的“反骨”,知道自己活着时他还有些忌惮,自己死后他必反,于是临终前将军权托付给长史杨仪,并秘密嘱咐马岱,让马岱等魏延谋反证据坐实后,将其一举诛杀。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在信史《三国志》中,魏延并不是一个面目可憎的“反骨仔”,在这部记述三国历史的权威文献里,魏延并无反心,也没有造过反。从史料记载来看,魏延讨厌不谙军事的长史杨仪,所以诸葛死后他反的是杨仪,并非蜀国。既然他并非朝三暮四、心怀不轨之人,那么诸葛亮临终前部署杨仪、马岱等人待魏延反迹暴露后将他杀死的事一定是演义小说所杜撰的了。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也算得上彼时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是蜀国后期的国防中坚,他能攻善守,极善以奇用兵,因此屡建奇功。诸葛亮长于行政,用兵却偏于保守,过于求稳,他第一次兵出祁山时魏延提出的北出子午谷直捣长安的奇策,竟被诸葛亮以过于冒险为由而一票否决,但此计却被许多后世兵家所推崇,认为兵出子午谷才是正兵,兵出岐山只能作奇兵。

《魏略》、《华阳国志》等文献记载 ,诸葛亮病危时,在病榻上告诉魏延、杨仪等人说,我死后,蜀国应该保境安民,不要再来此地了(意思是蜀汉自守即可,再也不要北伐曹魏了 )。诸葛亮还将兵权交给了戎马一生且有勇有谋的骁将魏延,由他暂时代行主帅职责,引领蜀军回撤西川。杨仪和魏延一贯有矛盾,他害怕大权在握的魏延加害自己,于是就在军中大肆造谣,诬陷魏延正阴谋投敌,要把蜀汉北伐大军带到曹魏那边去,并立即率领被他蒙蔽、不明真相的军队进攻魏延。

魏延从来没有背叛蜀汉、投降曹魏的企图,面对杨仪的突然进攻,猝不及防的他只好率部众逃走(史载:他并没有往北逃奔曹魏,而是往南想逃回蜀中),杨仪不依不饶,仍然派马岱率追兵将魏延杀死。

由此可见,魏延不但没有背叛蜀汉,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临终嘱托,更没有反对杨仪,反而是杨仪心怀鬼胎,公报私仇,不仅诬陷魏延阴欲谋反降魏,而且还夺了他的性命。既然正史中魏延从无反心,那么诸葛亮临终前就不可能布置杨仪、马岱等人在自己死后诛杀魏延,这一切不过是“尊刘抑曹” 的罗贯中在其小说《三国演义》中编纂出来的传奇故事罢了。在罗贯中手里那枝生花妙笔下,从无二心的魏延被冤枉了近1800年。诸葛亮突然猝死五丈原,对蜀军军心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以当时蜀国北伐军诸将领的能力与资历看,只有魏延能稳定军心、统辖三军并把他们全部安全地带回蜀国境内。所以,诸葛亮临死前最有可能把军权交给了魏延,目光如炬的他不可能把代理主帅这攸关蜀军生死存亡的重任交给毫无军事经验的文人杨仪。因而,《魏略》等史籍上所记的事情经过可信度极高,或许更接近事实真相。

当时的蜀汉军队中,宿将赵云已死, 由刘备亲手提拔的魏延已是军中当之无愧的一号人物,什么姜维、王平、廖化等辈都无法撼动他的地位,不论威望还是战功,在蜀军中无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因此魏延全无必要等诸葛亮一死就急赤白脸的和杨仪争锋、造杨仪的反。而那位看似处于弱势地位的杨仪却有更多的理由去加害百战功高、生性剽悍的魏延。在魏延和杨仪间势如水火的矛盾中,文官杨仪显然处于下风,明显不如个性强悍、胆勇过人的魏延。《三国志·蜀书·杨仪传》记载了杨仪和魏延明争暗斗,手无缚鸡之力的他经常被魏延拔刀威胁,屡屡受气,以至于涕泪横流的尴尬场面。

如果诸葛丞相死后,魏延掌握了兵权,杨仪肯定非常恐惧魏延会借势除掉自己,于是他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先抹黑魏延,再乘其不备一举诛杀之。可怜魏延起自卒伍,凭一身过硬的军事本领成为蜀汉两朝重臣与国防中坚,他武艺精湛,智谋出众,在杨仪这个阴谋家的策划下,最终竟落得个身死族灭的可悲下场。更可叹的是,他冤死后还背了近两千年的黑锅。

【写作答题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孔明杀魏延的原因是,个人恩怨和政治阴谋。上期谈到魏延个人生平,以及孔明对他压制的原因,我觉得分析的不够透彻。(秉烛读春秋漫谈三国)第三期,将为你做详细解答。

上期讲到魏延投降刘备,孔明看他面相有反骨,欲杀之。刘备说情才刀下留人。那么刘备为什么为魏延讲情呢?这事还真有原因,事情是这样的:


魏延最早是刘表的部下,刘表死后,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家产。刘备也想从中分杯羹,以调停的身份出现。此时,刘备和平民躲避曹操要进荆州,蔡瑁派人在城上放箭,魏延看不下去,跑上城门砍掉绳索放下吊桥,想救刘备进城,可是刘备并没有进去,带百姓走了。魏延一人难敌四手。刘表手下文聘杀了过来,魏延就跑了,寻刘备不见,就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关羽战长沙,魏延杀韩玄然后和黄忠一起投奔了刘备。

魏延是慕名而投刘备的,诸葛亮见他勇猛,开始只是想给魏延一个下马威。目的无非是告诉他,蜀国,诸葛丞相说了算。加之,这时孔明看魏延和关羽长的有几分相像,并且都用一把大刀,触景生情,心想魏延你没有根基,以后别给我学关羽那一套。乖乖听我的话。于是,才有了对魏延的一顿杀威棒。


从以后的情况来看,刘备对魏延确实有知遇之恩,这从刘备舍弃张飞,而任用魏延为汉中太守可窥一斑。要知道汉中是蜀汉面向曹魏的门户要冲,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这说明在刘备的心中魏延比张飞靠谱许多。魏延顺杆爬,总想成为继关羽死后,成为刘备的股肱之臣。孔明看出了苗头,不吃醋才怪呢!

要说孔明嫉妒魏延不大可能。孔明不怕关羽难道怕他。让孔明杀魏延的不是嫉妒造成的。明着为刘禅着想,暗里是为自己。明着是政治谋杀,实则为了一己之私。

孔明知道自己死后,以刘禅软弱无能的性格,恐怕驾驭不了魏延。这只是表面文章。实则是魏延提出的奇谋――兵出子午谷惹的祸。

这计谋就是魏延带少量人马突袭魏国首都长安。说实话这计谋确实有点冒险,但打仗哪能四平八稳呢,三十六计不是讲过“兵行险道,兵贵神速”,这例子应该不少吧。汉朝的霍去病不是率少量人马,突袭匈奴老窝吗?霍去病能名扬天下,靠的是突袭和挺进。他的功劳比他的舅舅卫青大许多。




孔明老谋深算,老狐狸能不知道这些历史?孔明六伐中原,都无尺寸之功,如果让魏延突袭成功,老脸往哪搁?

据后人分析,兵出子午谷的成功率为百分之八十。如此看来,值得一搏。可为什么孔明不许呢?

除了怕魏延夺得首功,还有就是灭魏后,怕司马懿把老底揭了出来。

有人说孔明一生不喜弄险。所以,不同意魏延的奇谋。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这是没有威胁他的生命,假如威胁到他生命,他一定会冒险。比如,空城计,当司马懿把他包饺子时,他不是一样铤而走险吗?


说到空城计是险计,那是外人眼里看到的情况。实则孔明和司马懿心心相通、惺惺相惜。

据说孔明弹的曲子是《高山流水》。曲子表达的是“来日方长”的意思。言外之意告诉司马懿,咱俩谁也别灭了谁。如果灭了我孔明,曹叡没有威胁了,你也就没啥用处了,“这叫养寇自重”懂吗?韩信的结局你不懂吗?司马懿听出了弦外之音,于是带着大队人马退去了。

在孔明死之前,魏延必须死的事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有点像宋江临死前,毒死李逵一样。孔明怕魏延一但冒险取胜,世人皆明白魏国不难灭掉,糗事一一暴露,势必遭国人耻笑。这就是为什么,孔明死后都不放过魏延的原因。

孔明累死在五丈原,事先早就想好了计谋,遗计马岱,在魏延不注意的时候,从后面一刀斩之。一代名将魏延就比殒命。

(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秉烛读春秋

俗话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两人争夺领导权,最后魏延被马岱所斩。其实早就有人料到这样的结局,对魏延和杨仪也有精准的评价,此人就是孙权

孙权曾经说过: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事实的发展和孙权预料的一模一样,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火拼,两人都诬告对方为奸臣。结果魏延被杀,随后杨仪也被废为庶民。

那么诸葛亮真的有诛杀魏延之心吗?原因又是什么呢?

其实早在魏延投靠刘备时诸葛亮就有了诛杀魏延之心,当时魏延为长沙太守韩玄的手下大将,关羽负责攻取长沙,和长沙守将黄忠激战数次不分胜负。最后韩玄怀疑黄忠的忠心,要杀了黄忠。魏延趁机发动兵变,杀了韩玄,开城门迎接刘备进城。

这时诸葛亮劝刘备斩了魏延,理由是魏延对故主不忠:

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从此时起,诸葛亮一直防备着魏延。等到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情危急时也特意对魏延有所处理,将处理魏延的指示以锦囊的形式交给了姜维。

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不受控制,坚持要留兵据守,不还成都。甚至和杨仪发生了军事冲突,继而有投靠魏国的打算:

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

马岱劝魏延进取汉中,算是稳住了魏延。当魏延与姜维对阵时,姜维依照锦囊的指示,激怒魏延喊话。魏延狂傲,大喊一声:谁敢杀我?声音未落,身后马岱手起刀落,将魏延斩于马下。

原来,诸葛亮早就料到自己死后魏延必反,于是安排马岱投降跟随魏延。魏延骁勇,蜀军大将中无人能敌,所以只能用人偷袭。而马岱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因此,诸葛亮诛杀魏延的理由是魏延不忠。以上分析是依据《三国演义》而得出的。那么依照正史呢?诸葛亮有诛杀魏延之心吗?

魏延之死其实和杨仪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诸葛亮要诛杀魏延。相反的,诸葛亮特别喜欢魏延和杨仪这两个人:

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对于诸葛亮来说,杨仪精于军务,魏延骁勇无敌。两人一文一武,堪称绝配。但是两人在实际中却相互不服,其中魏延更是傲慢狂放,不把别人看在眼里。别人都怕魏延,唯独杨仪不怕。为了调解两人的关系,费祎总是从中说和。

当时杨仪为丞相府参军长史,加绥军将军,魏延为征西大将军。相比于军中职位来讲,魏延头衔更大。因此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魏延想当然的认为,执掌整个军队,决定进攻还是撤退的大权应该由自己来决定。但是诸葛亮却留有遗言,将军队交给了杨仪,并且让杨仪领军撤退。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已经考虑到了魏延可能会拒绝听从命令,因此安排了两人断后。魏延在最后面断后,姜维次之。换句话说,即使魏延有什么想法,姜维在后面还可以抵挡一阵。归根结底,诸葛亮对魏延还是不放心。

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看人之准,魏延接到断后的指令后公然拒绝,认为自己可以担当大任,继续留守抗击魏军。无奈,杨仪和姜维率军依照原计划撤退。魏延看到大军有后撤退迹象,于是率军抢先南下成都,并且烧断了归途的栈道。

杨仪领军昼夜兼程,从其他路线紧跟上魏延军队,在南谷口两军开始对阵。杨仪派王平攻击魏延,王平对魏延的手下士兵申明大义:

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意思是: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要跟着魏延叛变吗?于是士兵们纷纷投降,只剩下魏延和他的儿子数人而已。王平令马岱追赶魏延众人,马岱率军赶上并斩杀了魏延和他的儿子。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诸葛亮对魏延确实不放心,无论从正史还是《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临死时都没有将军权交给魏延,而魏延性格狂傲,诸葛亮死后更是无人可以压制,公然违反诸葛亮临终时的军事安排,擅自行事,并且发动内讧,攻击自己的军队。因此魏延最后被马岱斩杀可谓是

罪有应得


每日趣评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趣,主要是因为题主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可是《三国演义》只是小说,并不是历史。

必须承认魏延是历史上被黑的很惨的人。又是反骨又是叛徒的,成了一个著名的反派人物。

那么事实上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杀魏延呢?我们只能说诸葛亮不喜欢魏延,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杀魏延。实际上魏延之死是死于宫斗。

话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前,曾经嘱咐必须撤兵,就算魏延不同意也要撤兵。交代谁了呢?杨仪,费祎。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去世前,魏延并没有在其身边,由此可见诸葛亮并不信任魏延,同时他预料魏延必然反对撤兵,所以特别做了交代,不管魏延同不同意,都要撤兵。

诸葛亮去世后,费祎去探听魏延的口风,魏延说:“丞相去世了,不是还有我吗?”

我们先揣摩一下,为什么魏延会这么说?因为他想立功,那么立功的目的是什么呢?

做诸葛亮的接班人。在《三国志》里说的很明白,魏延以为自己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而另一个人也以为自己是接班人,谁呢?

长史杨仪。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两人就为继承权开始了斗争。很显然杨仪跟诸葛亮走的近些。当魏延发现蜀军撤退,而自己居然被蒙在鼓里时,彻底慌神了。因为撤军的指挥官是杨仪,这就意味着竞争对手会成为自己的老大。

于是试图先下手为强,带兵追击。这时杨仪正好借力用力,向朝廷上报魏延谋反。

结果魏延被干掉了。

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的接班人到底是谁呢?

其实魏延和杨仪都想多了,人家诸葛亮钦点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

所以,诸葛亮并没有杀魏延,那只是小说杜撰的。真正杀魏延的是杨仪,就是这样。最后插一句,其实魏延是蜀国里比较能打的将领,深受刘备喜爱,但是诸葛亮不喜欢他。

切记,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二者不能混淆。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这个问题问得好,真相只有一个。诸葛亮并没有杀魏延,魏延是死于和杨仪之间的内斗。魏延是个很有争议的武将,被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黑了。其实历史魏延是一个忠诚,智勇双全的武将,而且他比关羽张飞黄忠都要年轻,也不是演义说的投降刘备,而是很早就追随刘备了。凭着作战勇猛勇冠三军,又爱护士兵很快得到刘备的赏识。再者魏延并没有杀韩玄,韩玄是主动投降刘备的,魏延杀韩玄的故事都是三国演义瞎编的,魏延是诸葛亮死后,被杨仪害死的。因为魏延和杨仪经常不合,每次他们吵架,魏延就拿把刀在杨仪脸上比划,杨仪每次都被吓哭。去寻求诸葛亮保护。但是诸葛亮又不想失去他们任何一个,需要魏延打仗,也需要杨仪管理后勤,两个人都很重要,只有劝他们两个不要吵。但是诸葛亮死了就没有人能禁止他们内斗,诸葛亮死后,魏延坚持还要继续北伐,但是姜维和杨仪都不同意,杨仪就派人去给后主说魏延要谋反,魏延也派人去告杨仪要谋反,但是杨仪是个文官,所以后主就以为是魏延要谋反,就派人去杀了魏延,其实魏延根本没有想要谋反,最终被杨仪害死了,杨仪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杀死魏延的,刘婵知道后也后悔,但是大错已成也没办法了。魏延的死是蜀汉的损失,“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成了笑话。确实此后蜀汉再拿不出比魏延更能打仗的将领了。姜维的领军能力也只是一般,只是被演义夸大了。杨仪最终也得到了报应,过了几年也成了阶下囚,因为利益不满他经常背着后主说他要投降司马家族。这事传到刘婵耳朵里,被后主关押抑郁最后自杀。


慕容振北

诸葛丞相杀没杀魏延犹未可知。不同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正史中诸葛亮始终给予魏延极高的赏识和任用,“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在诸葛亮手下担任丞相司马,这个职位是为魏延特设的,诸葛亮以丞相担任蜀汉的最高统帅,丞相司马就是统帅部参谋总长,大败费曜战后,诸葛亮又加魏延为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所以魏延其人对蜀汉的忠诚是不用质疑的,头有反骨也只是小说家之言。

其实魏延是死于阴谋之下。《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虽然魏延性格确实有问题,“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性格高傲,众将都不太喜欢他,这一点与关羽有些类似,最后也与关羽一样死于小人之手。其实他悲剧的命运应该是杨仪、费祎等一干人品有极度缺陷的小人共同构陷而成。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孔明和魏延一死,蜀汉北伐事业就会被终结,作为主战派杨仪杀魏延不是在自毁前途吗?其实他自然是有所依持,他很可能在政治前途上已经得到了什么保证,这个保证足以兑现他的前程从而可以让他放手一报私仇。但是后来的发展显然并不如他所愿,他并未得到他所期望的保证,最终于无所适从而选择了自杀身亡。一年之内,蜀汉北伐的“军中二宝”相继不正常死亡,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

其实我们都忘了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费袆。在此之前,费袆在魏延和杨仪之间一直是扮演着一个“和事老”的角色。《三国志》里说他“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费袆真的是想要尽力开解魏延和杨仪之间的恩怨嘛?当然不是,仔细分析一下魏延之死和杨仪之死,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他精心设计的一个局罢了。孔明病重的时候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打算自己死后全军撤退,由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肯撤退,就留下魏延的本部,别的军队撤退。孔明一死,杨仪就让费袆去打听魏延的意向。自恃众望所归的魏延认为自己理应接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他认为费袆平时和自己处得也不错,于是就和他商量如何分布处置留下的军队,并打算和费袆发布一个联名公告通告全军。如果费袆确实是为魏延着想,他就应该继续他“谏喻分别”的能力,对魏延晓以大义,区分利害,劝抚魏延。但是这时费袆却选择了撒谎,他骗魏延说杨仪不懂军事肯定会服从魏延的安排,并借此溜回了大营。而杨仪得知魏延不肯从命以后就按照孔明原先的计划开始撤退。费袆的这一行为无疑使得魏延心理的天平彻底倾斜了,他认为自己被费袆愚弄了,而他主观上肯定认为费袆和杨仪根本就是一伙的。因为假设当初费袆坚持不肯与魏延合作,明说就可以了,以魏延的性格可能会直接找杨仪理论,而不是在营中傻等,等到大部分军队开拔了他才如梦初醒地想到要去拦截回撤的部队。此时后急于夺回军权的魏延很显然已经丧失理智了,这从他此后一系列极其荒谬的举动就可以看出,魏延的鲁莽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枉作了刀下之鬼。

费袆在不露声色地借刀杀人除去了魏延之后,他的目标又移向了杨仪。虽然此时的杨仪已经被闲置了,但是作为当初北伐的营运主要负责人,他的存在对于一心求安定的费袆来说依然是个威胁。表面上他经常前去安抚杨仪,但实质上却是在监视杨仪的一举一动。杨仪一股怨气无从发泄,说的话难免有感情用事的成分,他说后悔当初没有带兵去投靠魏国,本来就是气话,如果费袆真的关心杨仪,他应该能理解杨仪的心情,这种话听过就算了。但是正像我所论证的那样,费袆根本不是出于对朋友的关心去探望杨仪,他只是在等待这么一个能把杨仪彻底击倒的机会。《三国志》里记载“祎密表其言”,让人看了冷汗直流,这种告密的行为实在是令人感到无比嫌恶。之后的杨仪很显然明白了自己完全被人摆了一道,急于为自己辩白,史书上对此的记载则是“上书诽谤,辞指激切”他要诽谤谁?无疑是出卖他的费袆,估计这时杨仪也把当初为了除掉魏延而许给他承诺的事情全部抖了出来,但这时局面已经完全为费袆所掌握,他说的话是再也没人听了,绝望的杨仪在羞愧中选择了自杀。

随着北伐军中“二宝”的陨落,军方的最高权力形成真空,而最后被瓜分的这份权力落到三个人身上:蒋琬,费袆和王平。军政两道的大部分权力统统落入了蜀汉的保守派阵营,而在此后整整将近十四年里面,蜀汉除了打了一场防御战以外,几乎成了三国的看客,东线的东吴独自承受来自曹魏的巨大压力,而东吴也一度怀疑起蜀吴同盟的可靠性。。从蒋琬到费袆虽然都是孔明亲自指定的继承人,但是思想却是和孔明完全背道而驰的典型的保守主义者,而王平似乎也只是满足于镇守汉中。一群保守派聚在一起分享了孔明死后的权力,真正的得益者显然已经暴露无遗了。现在可以理一下思路了,从魏延让费袆写联名公告的那一刻开始,一个阴谋就开始酝酿了,为了激怒魏延,费袆撒了个大谎,而在魏延率军追赶的时候,他又策动杨仪和王平,许以前程利益,在成功地借杨仪之手除去魏延之后,又将可能成为自己政治上对手的杨仪逼入绝地,最后迫使杨仪自杀,自此不动一兵一卒,将蜀汉的主战派一网打尽,灭尽朝敌,并于蒋琬死后如愿的当上了蜀汉的军政一把手。

费袆是怎么死的?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蜀汉举行岁首大会,魏降人郭修亦在坐。其时费祎欢饮沉醉,不及戒备,结果为郭修亲手持刃所害身死,追谥曰敬侯。那么郭修何许人也?延熙十五年的时候,姜维进攻西平,虽然西平没打下来,但抓获了时任魏中郎的郭修。后来这郭修大概表现良好,姜维就把他吸收进了蜀汉的阵营,而且官位做到左将军。那么大家看出来了吧,郭修是姜维的人。有人说了,郭修是魏降人,怎么不是魏国派来刺杀费袆的呢?这不可能,因为费袆是典型的保守派,魏国何必去刺杀一个掌权的保守派,给自己找麻烦呢。所以说郭修应该是姜维派去的,那姜维为啥要刺杀费袆呢?一个原因应该是姜维苦于有费袆等人在,再也无法完成丞相的北伐大业。另外一个,很可能就是姜维其实已经洞察到魏延及杨仪之死的问题,在为他们报仇。

魏延其人,虽然性格有缺陷,但是死于小人之手却是太过于冤枉了,如果后期有他在,诸葛丞相的北伐大业是否可以继续?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史光荏苒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虚构了诸葛亮除掉魏延的故事。说是魏延脑后长有反骨,诸葛亮料定日后魏延必反,因此在自己病逝前安排了由马岱除掉魏延的秘密计划。在小说中,当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果然造反,在蜀汉大军前狂妄地叫嚣:“谁敢杀我?谁敢杀我?”,结果假装服从魏延的马岱回答说:“我敢杀你!”,然后突然一刀砍下了魏延的首级。

在真实历史上,魏延确实是被马岱杀掉的,还被屠灭三族。但不是诸葛亮安排杀害的。

魏延作战勇猛顽强,善待士卒,但性格孤傲偏狭,还受到诸葛亮的重用,与蜀汉军中官员、将领基本都合不来,但大家基本都不跟他计较,大都让着他。只有长史杨仪不让着他,两人因此矛盾很深,只要一见面,就会争吵不休。然后魏延就会把大刀片子在杨仪脸前比划,杨仪是秀才遇到兵,有苦说不出,委屈得“涕泪纵横。”

诸葛亮很无奈,既需要魏延冲锋陷阵,又需要杨仪处理后勤事务,而自己又忙于公务,只能让费祎去劝解。费祎就往两人中间一坐,然后连哄带骗地把两人分开、劝走。

公元234年秋天,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北伐军中。临终前留下遗命,让魏延带领部众断后,姜维次之;同时命令杨仪率领大军撤回汉中;并且特别指出,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就不要管他了,大军自己出发。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当费祎向魏延传达诸葛亮遗命时,魏延果真不愿听从撤军命令,而是想继续北伐,甚至为此打算扣留费祎,一起签署军事命令。费祎找借口逃脱后,报告给杨仪。两人决定不管魏延了,开始撤军。

此时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经病逝,就率领大军朝开始撤退的蜀汉军队追杀而来。关键时候,魏延拒不执行诸葛亮断后的遗命,不顾大局,置蜀汉军队于危险之中,不仅放弃断后任务,反而率部迅速提前撤离,跑到蜀汉大军的前头,沿途破坏桥梁栈道,阻止撤军,并在南谷口阻截杨仪,双方对峙。此时,魏延与杨仪都向成都刘禅上表汇报,两人都彼此指控对方造反。身在朝中的蒋琬等人都担保杨仪不会造反,于是刘禅派出禁军宿卫营前去阻截魏延。

在蜀汉军队身后,面对司马懿的大举追杀,危机时刻,在第二梯队负责断后任务的姜维,立即率军回身迎击。司马懿大惊失色,以为是诸葛亮诈死伏击他,仿佛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之死要在自己身上重演,赶忙掉转马头撤退。这就是“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历史由来。

而在南谷口,王平上前喝散了魏延部众。魏延见势不妙,带着儿子和几个亲信,赶忙往汉中方向逃跑。杨仪命令马岱追击,结果魏延被马岱追上而斩首。

事后杨仪踩着魏延的首级进行辱骂,不久以造反为名屠灭魏延三族。

显然,魏延不是诸葛亮安排杀害的,是被杨仪除掉的。也是魏延自己作死,他想除掉杨仪夺取军权,然后继续北伐,没想到被杨仪反杀。不过魏延不是造反,也不是投敌,不应该屠灭其三族。

诸葛亮实际上一直是重用和保护魏延的,多次给予其立功机会,并使得魏延官至前军师,任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进封南郑侯。临终最后下达命令时,已经考虑到了魏延可能不会执行断后的命令,所以为了以防万一,遂安排姜维负责第二梯队断后任务。

此前魏延曾经多次向诸葛亮提出要自领一支军队单独北伐。诸葛亮考虑到魏延既不愿意撤军,更不愿意断后,又想单独领军北伐。所以诸葛亮遗命魏延在最后面断后,如果魏延不同意撤军,想自己率一部分军队自行北伐,那么就不要管他了,大军自己撤军即可。诸葛亮此举实际上给了魏延一个单独领兵的机会。

显然,诸葛亮相信魏延对蜀汉的忠诚,相信他绝不会投向曹魏。但是没有想到魏延居然自寻死路,居然想除掉杨仪抢夺北伐大军的军权!


红色星河

说到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还要从魏延杀韩玄献长沙说起!魏延得知刘皇叔乃明主,又逢韩玄要杀黄忠,怕自己日后也遭到同样的下场,于是先发制人杀了韩玄献出长沙归降了刘备!当时刘备礼贤下士要奖赏魏延,诸葛亮却认为魏延杀旧主是为不忠!献其城是为不义!要斩杀魏延以绝后患!刘备又怕杀降将令人心寒,放过了魏延,诸葛亮这一个下马威让魏延胆战心惊,差点小命不保,虽然刘备放过了自己,但是却对诸葛亮心怀怨恨,诸葛亮当然也知道,但是又没有理由除掉魏延,只好就此作罢!对于诸葛亮来说,杀魏延不急一时,只是魏延还有利用价值,顺便卖刘备个面子!再说诸葛亮五丈原,一盏七星灯向天续命,魏延感觉机会来了,假装不知闯入营中,坏了诸葛亮的大事!蜀国缺少人才,像魏延这样的大将就更少,诸葛亮本来就打算在他死之前除掉魏延,让他再多活几年,为北伐事业做点贡献!要知道蜀国只有诸葛亮才制得住魏延!二人早有芥蒂,加之北伐政见不和,矛盾日益升级!诸葛亮深知自己时日无多,魏延有自持功高,诸葛亮生怕自己死后,姜维和杨仪无法压制魏延!加上魏延害自己续命不成,留着始终是个大患!为了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不至于让自己一手微刘备建立的基业毁于魏延之手!所以:魏延必死无疑!


象棋神少帅

先说《三国演义》,诸葛亮 就是看魏延不顺眼,从一开始就看他难受,他杀了韩玄就认为他有反骨,后来诸葛亮死前安排魏延殿后,魏延果然怒了,马岱趁其不备将他杀了。这里的原因则看的很明朗,就是魏延有“反骨”。在我看来这个情节设计的倒是有倒果为因的意味。

何为倒果为因?把结果作为原因,因果颠倒。

真正的魏延是刘备从行伍之中提拔起来的,而且非常喜欢和重用,当时汉中的守将大家都认为是张飞,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结果是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刘备死后有多次随诸葛亮征战,堪称蜀国之栋梁,就这么个人,最后被杀。

魏延和杨仪素有嫌隙,诸葛亮死后就必然爆发,魏延自恃有功,杨仪自命不凡,二人必然有一争,这一点或许诸葛亮有预料。诸葛亮死前秘密告诉杨仪等先行撤军,让魏延殿后(魏延殿后其实是最利于大军安全的)。后来执行的时候魏延大怒,他应该感觉到了自己没有成为大军的继承人,非常不满(其实可以理解)。

但是他应该没有安排杀魏延。但是魏延不听诸葛亮遗诏确实是给别人留下口舌,是莽撞的行为。

随后的争端可能更像是魏延、杨仪之间的报复行为,不仅阻碍对方前进,还互相报告对方造反,最后朝廷选择相信杨仪。

事后,杨仪踩着死后魏延的头大骂,行为则是泄私愤。

杨仪后来也因发表降魏言论被牵连死去。

历史上诸葛亮假如真的有利用二者矛盾杀魏延的考虑,那也是为了刘禅着想,就好似一个旧君主要杀掉权臣以帮助新主立国一样。


大眼大世界


对于诸葛亮杀魏延的真正原因大家都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答案。接下来我来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被马岱从背后斩头而亡。大家都提到是诸葛亮下的令让马岱将魏延除掉,因为其有谋反的可能。

那么真的是孔明下的令吗?我认为事实并不是如此,诸葛亮只是认为魏延有谋反的可能,因为看其面相觉得其可能会在自己死后产生谋反念头。



魏延从性格上来讲,虽然有点叛逆,但不是所谓的谋反,而且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有点孤高,比如向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袭一计。但遭到诸葛亮的不同意。

而且魏延时常发牢骚,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便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和长史杨仪的隔阂。在孔明死后变的尤其严重。孔明在死前只是交代杨仪事务,而魏延并不在场。

孔明死后,魏延不甘心撤军以及不愿将政权交入杨仪手中,于是烧回栈道,攻击杨仪,其做法只是为了争取上位的意思,希望担任蜀中军事事务,毕竟跟刘备诸葛亮征战几十年,到头来越混越糟糕。



而魏延败给了杨仪最大程度上是违背了诸葛亮撤军一令,继而将私人恩怨算上攻击了杨仪,并且先开始动手打自己人,火烧栈道,并且在撤军路上充当“断后”一职却反过来打自己人。被大家误认为想要谋反,可以说是魏延是极其冤枉的。

倘若仪魏延真想谋反,肯定直接杀死杨仪,然后以气势镇压三军,怎么会对其瞎哔哔还喊三句:“谁敢杀我!”这样的话?

而且都说是诸葛亮密令杨修马岱等人,若魏延在其死后谋反就将其处死。那么杨仪口中之话是否属实就不得而知了,而且死无对证。




所以回到问题上来,是诸葛亮想要杀死魏延还是杨仪想要这么做?这还是一个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