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趁熱吃”的人,有一種癌症在悄悄靠近你

经常“趁热吃”的人,有一种癌症在悄悄靠近你

研究發現 長期飲食過燙會增加食管癌變可能

我國每年新發食管癌患者約佔全球60%

经常“趁热吃”的人,有一种癌症在悄悄靠近你

吃飯時哽噎三個多月查出食管癌

要不要手術?一家人糾結了很久

84歲的老童與同齡人比,精氣神算不錯的,一年到頭很少生病。三個多月前,一向樂呵呵的老童突然變得愁眉苦臉,胃口也差了。家人看著不對勁,細問才知道老人最近吃飯時經常有哽噎感,有時還噁心。

無措之際,老童一家找到了酈志軍主任。充分評估後,酈主任認為,腫瘤有完整切除可能,建議手術,不要放棄。

聽聞這個消息,老童激動不已:“酈主任啊,你儘管放手去做手術,好壞都是我的命。”

這份信任讓酈主任備受感動。由酈主任主刀,很快為老童順利完成了“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手術過程大致如下——

1.在胸部打4個小孔,在胸腔鏡下游離食管癌;

2.在腹部打了4個小孔,在腹腔鏡下把整個胃遊離出來;

3.在頸部做個切口,離段食管,將食管和胃自腹部切口移除體外後,裁成管狀胃;

4.通過食管裂孔將腹腔中備用的管狀胃移送至胸腔,與殘留的頸段食管吻合,重建消化道,完成手術。

每個小孔的直徑約成人小拇指粗細(0.5釐米左右)。從外形上看,老童身上無明顯傷痕。手術涉及胸腔、腹腔和頸部三個部位,但僅持續了3個小時,出血不到50毫升

经常“趁热吃”的人,有一种癌症在悄悄靠近你

身體不錯怎麼會患上食道癌?

原來他是個典型的“菸酒生”

老童算是同齡人裡身體不錯的,怎麼會患上食管癌?酈志軍詢問病史後認為,與老童是個典型的“菸酒生”有關。

老童性格豁達,整天樂呵呵的,唯一的愛好是喝點小酒,這一喝就是三十多年,每天兩斤雷打不動,一天不喝就渾身難受。老童還有抽菸的習慣,每天1包,抽了十幾年,六年前家人反覆勸說才戒掉,但始終戒不了酒。

酈主任表示,臨床上像老童這樣的“菸酒生”很多,這也是為什麼我國男性食管癌患者比女性患者多。

经常“趁热吃”的人,有一种癌症在悄悄靠近你

我國在全球食管癌發病率、死亡率最高

愛吃醃製品、過燙食物等是高危因素

食道,是人體所有食物進入體內的必經之“路”,呈長管狀,起於口咽部,終於胃食管連接部,長25-30釐米。

我國是一個食管癌高發的國家,據全球癌症狀況最新數據(Globocan 2012)估計,全球食管癌死亡為40.02萬人,其中,中國食管癌死亡為19.75萬人,佔全球總數的49.35%。

经常“趁热吃”的人,有一种癌症在悄悄靠近你

食管癌危險因素

经常“趁热吃”的人,有一种癌症在悄悄靠近你

為什麼會得食管癌?多數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多病因聯合作用產生的疾病,生物因素、飲食因素、生活方式和習慣、精神因素、環境因素和家族史等都與食管癌的發生有關。

1

愛吃醃製品與黴變的食物

醃海鮮、醃製蔬菜(如:鹹菜、蘿蔔乾)等食物含有黴變、苯並芘和亞硝胺,是已被公認的致癌物質。

经常“趁热吃”的人,有一种癌症在悄悄靠近你

2

嗜菸酒

吸菸者發生食管腺癌風險是不吸菸者2倍;飲酒者食管癌發生率是非飲酒者3-5倍,若同時伴吸菸,風險增加更明顯(該研究已發表於2016年《新英格蘭雜誌》),換句話說,吸菸與飲酒不僅是食管癌的危險因素,兩者還有相乘交互作用。

3

趁熱吃

長期飲食過燙(≥70℃)會反覆灼傷食管而產生慢性炎症刺激作用,促使食管細胞增生,增加食管癌變的可能性。

经常“趁热吃”的人,有一种癌症在悄悄靠近你

4

其他因素

貧窮、低收入生活條件、肥胖、高能量和高脂類食物的攝入等都可能增加食管癌發病風險:長期睡眠質量差、睡眠時間不足、精神工作壓力大、過度疲勞以及情緒不穩定等。

此外,年齡也是影響食管癌的一個因素。研究發現,我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男女食管癌的死亡率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在45歲之前處於較低水平,50歲以後開始快速升高,85歲及以上年齡組達到高峰(該研究已發表於2016年《中國腫瘤雜誌》)。

吃東西總有哽噎感需警惕

早期食道癌易誤認作咽炎

為什麼我國食管癌患者生存率低、死亡率高?

酈志軍主任認為與發現太晚有關,他說,早期食管癌症狀並不明顯,且多間斷髮生,容易被患者誤以為是咽炎。

部分患者會在吞嚥粗硬食物時,有不同程度的不適感覺,包括食物在通過食管的過程中有

哽噎停滯感、胸骨後燒灼樣、針刺樣或牽拉摩擦樣疼痛,但由於這種哽噎停滯感常在喝水後緩解消失,症狀時輕時重,進展緩慢,所以,大部分患者都會忽視。

酈主任提醒,市民若發現自己吃東西時總有哽噎感,要引起警惕,尤其是40歲以上,來自食管癌高發地區,有腫瘤家族史(特別是消化道腫瘤),有不良生活習慣的。否則,等到出現吞嚥困難、疼痛、聲音嘶啞、呃逆、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時,腫瘤往往已進入中晚期了。

经常“趁热吃”的人,有一种癌症在悄悄靠近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