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招,孩子愛上數學不困難!

在數學學習好的孩子身上,我們總能發現一些共同的優點:超強的耐心和毅力、自主學習能力、清晰理智的邏輯思考能力。

而在這些孩子身上,還有一個最大的共性,那就是對數學的興趣。

對數學的熱愛就像大腦裡的小馬達,驅動著他們耐心地去觀察、比較、分析、推理,聚精會神地攻克一道又一道的難題。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 而如今枯燥的課堂教學很難提起孩子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怎麼辦呢?

“我為什麼要學數學?數學有什麼用處?”這樣的話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這是因為孩子不明白,在學校裡學到的數學知識,到底和他們的生活有什麼關聯。

其實我們知道,數學裡的每個公式、定義都是經過了無數次的演算與猜想得來的,在這些過程中一定發生過非常多有趣的故事。家長可以利用這些小故事,把它們和枯燥的知識點結合起來,讓孩子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所以讓孩子愛上數學,就先從讓他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開始吧!

-1-

8歲高斯發現數學定理

只要一招,孩子愛上數學不困難!

德國著名數學家高斯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當高斯還在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想借上課的時間處理一些自己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難題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

1+2+3+……+100=?

這下可難倒了剛學數學的小朋友們,他們按照題目的要求,正把數字一個一個地相加.可這時,卻傳來了高斯的聲音:“老師,我已經算好了,答案是5050!”老師聽了嚇了一跳,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

高斯答道:“因為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而像這樣的等於101的組合一共有50組,所以答案很快就可以求出:101×50=5050”老師同學聽了以後,都對高斯豎起了大拇指。高斯長大後,成為了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2-

陳景潤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只要一招,孩子愛上數學不困難!

陳景潤在小學時就對數學情有獨鍾。一有時間就演算習題,在學校裡成了個"小數學迷"。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聽了清華大學調來的數學教師講課。

老師講了一道數學難題:

大約在200年前,彼得堡科學院院士哥德巴赫發現,總可以把任何一個數分解成不超過三個質數和。但他不能證明這個命題,甚至找不到證明它的方法。關於哥德巴赫問題,不論是提出問題的哥德巴赫本人還是大數學家都不能做出什麼結果。上世紀一個超群數學家康託耐心地試驗了從2到1000的所有偶數,說明在這範圍內,哥德巴赫斷言是成立的,但這能說明什麼呢?

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但始終沒有結果,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

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象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證明這一理論的艱辛歷程。

經過10多年的推算,潛心鑽研,光是計算的草紙就足足裝了幾麻袋。在1965年5月,終於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這一世界數學之迷。

-3-

數字“0”與羅馬數字

只要一招,孩子愛上數學不困難!

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都使用羅馬數字,不管是計數還是運算都很麻煩。

當時,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裡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

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聖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於是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住,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任然在數學的研究中秘密地使用“0”,還用“0”做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後來“0”終於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4-

測量金字塔的高度

只要一招,孩子愛上數學不困難!

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

數學家泰勒斯帶著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毛遂自薦,這一天,陽光的角度很合適,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邊,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樣長的時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長度和金字塔底面邊長的一半。

他稍做計算,就得出了這座金字塔的高度,令法老稱讚不已。原來,這是相似三角形的原理。

-5-

數字對聯

只要一招,孩子愛上數學不困難!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年輕時與幾個學友進京考試,他們到達試院時為時已晚。

考官說:"我出一聯,你們若對得上,我就讓你們進考場。"

考官的上聯是: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學子,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

蘇東坡對出的下聯是:十年寒窗,進了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慾,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兩次,今日一定要中。

考官與蘇東坡都將一至十這十個數字嵌入對聯中,將讀書人的艱辛與刻苦情況描寫得淋漓盡致。

-6-

小歐拉機智改羊圈

只要一招,孩子愛上數學不困難!

小歐拉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

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佔地6平方米。

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於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紮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

父親感到,讓這麼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後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

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之後,歐拉成為了近代數學的先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