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力主削藩,是愚蠢透頂還是有見識?

西漢有一件事情,影響非常重大,關係到漢朝中央的命運,關係到許多重量級人物的生死,更關乎到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和開疆拓土。

這件事情,就是削藩。

因為削藩,導致了“七國之亂”,叛軍離攻入長安就只差一步;因為藩王勢力的坐大,逼得漢武帝前期不得不延緩徵討匈奴的腳步,專心解決內部的矛盾。

削藩之建議,從漢初開始,就一直存在,但真正促使其實施的,是晁錯。真是因為晁錯的大力主張,漢景帝才下定決心對諸侯王下手。

晁錯力主削藩,是愚蠢透頂還是有見識?

雖然說,激起叛亂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當時的大漢天子,漢景帝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因為下棋與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發生爭執,一怒之下操起棋盤,一下子就將劉賢打死;因為這件事情,與吳王結下了深仇。

但是,吳王真的是因為這件事情要造反,其實一直都可以,但偏偏不動,因為這並沒有觸及到他的根本利益,更況且在當時,一個未來的皇帝打死一個臣子,說他失德無道可以,但因此而造反必然是站不住腳的。

當削藩就不同了,兒子死了可以再生一個,生財之道和權勢被剝奪,那就不可能再要回來。這樣的環境下,造反自然就成了最優的選擇。

因為,這時候造反有著足夠的名由——清君側。也就是皇帝身邊有奸臣,為了保衛皇帝,保衛大漢江山,才不得已起兵的。

不管信的人有多少,至少還是站得住腳的。

於是,曾經力主削藩的晁錯,自然而然就成了犧牲品:既然起兵的原因是天子身邊有奸臣,那現在奸臣已經被清除掉了,那麼起兵的目的已經達到,不退兵就是實實在在的造反。

晁錯力主削藩,是愚蠢透頂還是有見識?

也不管這樣做能不能讓吳王那邊退兵(實際上並沒有退兵),但至少已經去掉了吳王起兵的緣由。

至於晁錯,最多事後追悼一下,說幾句不痛不癢的話也就可以了,反正他力主的削藩,已經做到了,也不算辜負了他。

因為這樣,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有見識、被錯殺的忠臣,比如司馬遷言“敢犯顏色以達主義,不顧其身,為國家樹長劃”,班固也說: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錯雖不終,世哀其忠。

但也有人認為他這是愚蠢透頂,簡直是自尋死路。代表性的當然是他的父親,對話是這樣子的。

“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

後世認同其父觀點的人,並不少,尤其是現在。

那麼,晁錯力主削藩,到底是有見地還是愚不可及?其實兩者兼有。

有見地,在於他看到了諸侯王坐大,將會威脅到中央統治,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就會成為必然之勢;矛盾的解決,只有一方妥協。

很顯然,諸侯王作為既得利益者,想要他們妥協是斷然不可能的;而漢朝中央如果妥協,那天下必然會打亂,很有可能陷入到春秋戰國那樣的局面。

為了防止出現這樣情況,削藩勢在必行,因而稱之為有見地。

晁錯力主削藩,是愚蠢透頂還是有見識?

愚蠢透頂,則是因為他雖然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卻沒有提出真正可行的措施,更別說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措施。

在七國之亂起時,他的表現尤為明顯,居然讓皇帝御駕親征,而自己待在長安。本來這場戰爭,直接的起因就是因為他力主削藩而引起的,出現叛亂局面後,竟然想讓皇帝作為擋箭牌。

因為這樣,所以稱之為愚蠢透頂。

但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只是一個謀士,而不是一個政治家,讓他籌謀劃策可以,但想讓他領導一場變革,那是力有不逮的。

造成他最終命運的,其實就是他身處一個不適合他的位置,而他不自知,漢景帝也未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