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孩子的攻擊性強,容易憤怒怎麼辦?

多媽

為什麼有的孩子攻擊性特別強?

模仿是兒童生長髮育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成年人是孩子的榜樣。在孩子出生後的最初幾年,如果有幸處在周圍成年人能給予他所需之關愛和理解的環境。那麼他通過模仿周邊的人,就能朝良好的方向成長。模仿是以一種特殊的,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為依據的。

隨著時間推移,皮質與邊緣系統之間的通路得到強化。自然就會去控制憤怒,恐懼、焦慮等原始衝動。孩子能更好的面對常會引起情緒激動的情形,控制自己的恐懼或憤怒。他的情緒和社交腦區得以良好運行。他能意識到自我,體察自己的情緒並轉向與他人交流。

如果沒人幫助孩子平復情緒,放任他獨自一人,她必要的大腦連接得不到充分發育,便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出一些粗暴劇烈的反應,比如嚎叫、打人、撕咬等。成年後,這樣的人通常也難以平靜生活,無法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他會成為焦慮、攻擊性或抑鬱情緒下的犧牲品,不懂得建立親密關係,也無法對他人產生公情。

如果一個小孩在很小的時候,1-3歲的期間,只要一哭就會受到處罰,大人不許他哭泣。當他哭泣的時候,他的父母並不試著去理解他的情緒,情感處於怎麼樣的狀態。他聽到的總是:哭鬧、任性是很不好的事,男孩子要堅強,不許哭。所以他隱匿了自己的憂傷、慾望和情緒。他學會不去理會自己或他人的感受,他沒有建立起對自己或對他人共情的能力。他從父母那裡學會的是用叫罵和暴力區解決問題,所以他去做同樣的事情。當別人對他說,打人是不對的,要對人友善時,他不懂這是什麼意思,他所經歷的只有強權,於是他也這樣對待別人。


關注芝麻育兒專注於0-8歲孩子家庭在健康、養育、教育方面的需要。芝麻大的孕育問題,關注我們就有答案!

芝麻育兒

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這並不代表“暴力”,只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如何溝通。

如何讓孩子減少攻擊性行為,學會溝通?這篇清單,13條建議,供你參考。

1. 人類天生是有攻擊性的。孩子負責理性思維、自我控制的前額葉沒發育成熟,所以很難控制情緒,會出現動手傷人的情況。這是成長的正常狀態,不必過分擔心。

2. 區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和對外的探索。一兩歲的孩子會有“抓臉”“抓頭髮”的行為,這是他對外界的探索。父母注意引導就好,不要隨便就貼“愛打人”的標籤。

3. 明確規則跟重要。如果孩子笑嘻嘻地抓你的臉,你可以握住他的手,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你這樣我很痛,爸爸/媽媽不喜歡你這樣。然後給他示範正確的動作——拉著他的手,輕輕撫摸自己的臉。

4. 如果孩子真的動手攻擊人,不管是對誰,都要立刻制止,帶他離“現場”遠一點。這個過程,不必用攻擊性的方式恐嚇威脅,但態度必須果斷堅定。

5. 孩子突然出現的攻擊性行為,一定是有原因的。父母這時不能煩躁,而是要耐心引導,幫他梳理出問題所在,比如“是不是xx不讓你玩玩具了,給媽媽說”。孩子感覺被認同,會從激動的情緒中解脫出來。

7. 孩子情緒平復後,別忘了跟對方道歉,即使是孩子的爺爺奶奶這樣最親近的人。或許就是一個簡單的擁抱、一句面對面的“對不起”。但這個小小的儀式感非常重要,它會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懂得友好表達。

8. 孩子的語言能力有限,當遇到解決不了而又說不清楚的問題時,就容易動手錶達情緒。所以在平時,多與孩子交流,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對於更小一點兒的孩子,不妨教他使用手勢,比如擺擺手,表示“不要”;點點頭,意思是“喜歡”……手勢不僅能幫孩子更好地表達想法,還能充當大人講話的好助手。

9. 育兒的功夫關鍵在平時,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非常關鍵。反思一下孩子的成長環境中是否有鼓勵暴力的因素,堅決杜絕。

10. 有些孩子會對長輩動手,隔代的老年人出於溺愛,會拿這個給孩子開玩笑,甚至誇耀孩子“長大了”。這種行為,該當面制止,它會讓孩子錯誤地以為可以用“打”來獲得關注。

11. 如果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了,不要覺得吃虧而讓孩子報復回來。

12. 還有一種極端情況:家長一看到孩子對別人動手,就特別氣憤,用一頓胖揍讓孩子“長記性”。這不會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比我高大,就可以教訓我。我也可以教訓比我矮小的人。”

13. 最後叮囑一句,沒有什麼育兒方法是萬能的,如果說真有秘籍,那就是兩個字:耐心。

關於JD高級私人定製:手工定製,量體裁衣,締造高檔服飾精品,提供私人專屬定製服務,西服襯衣制服定製首選品牌!


JD高級私人定製

您好!請您不要著急!

心理學研究者姚榮英等人的研究表明,情緒管理能力是個體的一種心理特徵,是對個體的自我情緒認知、監控和驅動的能力及其個體對周圍情境的識別與適度反應的能力。姚榮英研究結果顯示,提高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能有效降低交往焦慮程度,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 影響兒童情緒管理能力的因素有多種,其中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與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密切相關。父母的情緒管理為兒童提供了一種榜樣示範,兒童會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父母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並在日後相似的情境中模仿運用。因此,父母在自身情緒調節問題上,應選擇適當的表達方式和場合,為兒童提供良好的示範。另外,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親子互動質量也是影響兒童情緒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父母應採取科學的家庭教養方式並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平時應有意識地引導兒童使用較為積極的情緒調節策略,對於兒童的消極情緒,父母應採取正視和疏導的態度,而非忽視或指責,為兒童創造寬鬆的表達情緒和調節情緒的空間。除家庭環境之外,學校環境對兒童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作用不可忽視。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抵抗消極情緒,對學生的情緒調節有著重要的影響。

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教養方式和親自互動質量、學校環境,以上三點的提升都可以有效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除此之外,面對經常生氣發脾氣的孩子,家長還可以教導孩子學會“憤怒自控四步法”,鼓勵孩子在生活中不斷積累處理憤怒情緒的好方法。

以下是“憤怒自控四步法”的步驟:

首先,幫助孩子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學會自己提醒自已正處在憤怒的狀態。

其次,讓孩子學會想想發怒的後果。

再次,提醒孩子快速地在心裡考慮有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

最後,讓孩子學會深呼吸,儘量用他(她)所能用的最平靜的語氣說話。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希樸羊

在我們的家長培訓中,有很多類似案例。簡單分析一下原因以及被理論和實踐證明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對題主問題的分析

首先,每個人都是有情緒的,負面情緒一般是在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會發生。

情緒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對消極情緒的不當發洩方式是有對錯之分的。不管是多麼消極的情緒,通過正確的方式是可以得到合理疏導的。

題主描述的3歲孩子攻擊性強,其實是對其“憤怒”的情緒的一種不當發洩方式。

對於題主的父子關係問題,首先爸爸一定要做好情緒管理,自己做不好也不要要求孩子能做好,可能性很小

另外,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容易對人格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影響其安全感,自信心等。需要引起重視。

孩子還小,只要父母能做好榜樣,有效使用我下面講到的方法,一定可以改善

在瞭解如何正確疏導3歲孩子的方法之前,先簡單瞭解一下3歲的孩子在情緒管控方面的特點:

1、3歲的理性腦發育還很不完善。人有情緒腦和理性腦,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情緒腦比理性腦發育得更早。3歲的時候,孩子因為理性腦欠發達,所以遇到自己無法被滿足或者其他引起消極情緒的情況時,會產生情緒,也就是情緒腦先工作,而理性腦無法跟上節奏,通俗的說就是經驗和邏輯推理能力不夠,無法從多角度解釋問題,從而在沒有人正確引導下,比較容易發脾氣發洩。

2、3歲孩子還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也就是他們還無法從他人的的角度理解他人的行為,以及理解他們會如何對自己產生影響,即還不太具有共情性。當他們無法從對方的角度思考,也不會考慮攻擊性和發脾氣對別人和自己產生的後果。

3、3歲孩子感知能力強,表達能力較弱。孩子感知能力強,比如對於父母任何對自己不滿或生氣的表情、語氣很敏感,更容易被激怒;而被激怒之後,不知道如何表達出來,被憋著會非常難受,當無法通過語言疏導情緒的時候,只能通過動作(攻擊性)來發洩。

4、模仿。孩子模仿能力很強,當他看到爸爸用“大喊大叫、打自己”的方式發洩憤怒的時候,他也會用這種方式來發洩。因為他還沒有機會學到其他更好的方式。

那麼,正確的疏導情緒的方式是怎樣的呢?簡單說幾個步驟:

當然,這些步驟都是要父母先學習,並在實踐中教給孩子的。

1、識別和接納情緒。

我們的情緒有非常多的種類,就像不同的人一樣有名字,比如後悔、憤怒、沮喪、悲傷、開心。我們首先要認識它們,才能在它們到來的時候面對和化解它們。

情緒沒有對錯之分,一定不要試圖壓抑或迴避情緒,它們不會因此而消失,而是會埋在心底,在類似情況出現的時候再次爆發。

應該接納情緒,就是要看見它,並在內心承認它。

2、表達出情緒,以及情緒背後的原因

比如,我對夥伴搶了我的東西感到很生氣,感到屈辱,不被尊重,你就可以對對方說,至少可以對自己說:“我此刻很生氣,感到很不被尊重,因為你搶了我的東西。”

如果孩子因為你不買冰激凌給他吃而憤怒的時候,你可以說:“我能感到你很生氣,因為媽媽沒有給你買你想吃的冰激凌。”

這都是我的實際案例,只要你真誠的表達,孩子的情緒一旦會消很多,因為他感覺到了被理解;或者對方沒有回應,自己正視了情況,看見了情緒,情緒就會慢慢化解。

3、接下來在孩子平靜一些後可以和孩子解釋剛才發生的事情,並討論以後面對此類情況的合理處理方式。

4、家長一定要理解孩子,並根據你們倆都同意的方式去做。

以上方法有效的前提是父母得理解孩子,並以身作則,要知道身教優於言傳。



有料家庭教育

孩子的攻擊性其實是一面鏡子家和可以看到鏡子裡的自己。在幼兒時期內對孩子良好 情感的培養和教育是極為重要的,硬性管教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或者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不理睬,都會釀成惡果,所以要把積極的情感教育作為兒童未來健康發展的良好基礎來認真對待。

1.減少攻擊性行為的刺激。日常生活中,有攻擊傾向的玩具,如玩具槍、刀等,某些影視劇特別是有暴力情節的影視劇,可能會使孩子學會一些攻擊性行為。應該讓孩子儘量少接觸這些,避免孩子模仿。

2.積極引導孩子。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家長不要訓斥、批評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而是要以平和的方式及時 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糾正和引導。

3.實行短時間內的“冷處理”。家長可以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故意忽略,讓他獨自待在房間裡,或暫時剝奪其參加某項活動的權利等,也許會使孩子“若有所悟”。同時,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會讓他自己在房間內冷靜,注意時間不宜過長。

4.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平時家和對待孩子要求嚴苛,或者對孩子不守信用,造成了孩子心裡對家長的極度不滿,從而在語言行為上表現出了對父母的壞影響。所以,家長越是對那些有打人、咬人傾向的孩子,越是要避免使用暴力。

5.獎懲得當。孩子做對了自然要獎勵,而孩子幫錯了,自然要懲罰。可是打罵可能不但不會使孩子改正錯誤行為,甚至可能讓 其變成一個不怕任何打罵的“皮孩子”。懲罰措施最好能觸動孩子的心靈。

因材施教,對不同孩子的不同攻擊性行為採取相符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得到健康的教育,並健康的成長 。


明月霓裳

嬰兒有時會做出攻擊性的行為(如抓住大人的頭髮),因為他們此時還沒有辨別行為是否會造出傷害的能力。他們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或用語言來表達想法。從18個月左右開始,孩子們開始知曉自己和父母是獨立的個體,並且渴望儘可能獨立地行動。但他們的自控能力有限,還沒有學會等待、分享、輪流。雖然他們每天可以學到更多的新詞,但他們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自身的行動來交流。當他們生氣、沮喪、疲倦或不知所措時,他們可能會打、推、拍、抓、踢或咬來表達情感。

家庭環境是關鍵因素

要知道家庭環境是極為關鍵的因素,可以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什麼樣的情況通常會導致孩子採取攻擊的行動?

2.當孩子表現得有侵略性時,你通常會如何反應?你認為這種反應對孩子有幫助嗎?為什麼?

建議:以適當的方式回應,幫助孩子開始培養自制力,少依賴攻擊性行為來交流需求和感受。

針對不同的年齡段的建議

從出生到12個月

用清晰、堅定的聲音告知孩子,設置界限。然後,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如果他正在拉扯你的頭髮,拿出一個玩具代替。如果他在亂按遙控器,就給他一個可以按鍵的玩具。

從12個月起

初學走路的孩子很有攻擊性,這通常意味著他們失去控制,需要幫助才能在學習平靜下來。下面的策略可以幫助你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培養自我控制能力:

1.保持冷靜。你越冷靜,孩子就越快冷靜下來。

2.瞭解孩子的感覺或目的。讓孩子知道你瞭解他的想法,用溫和的手勢和語言與孩子交流。同時,使用“停止”或“不可以”手勢。

3.提供選擇。給孩子提供可以接受的替補方法來實現他的想法。不要把球丟在屋子裡,給孩子一個柔軟的海綿球扔進去,或者帶他出去“投球”練習。

4.試著分散注意力。孩子亂髮脾氣時,可以讀一本他喜歡的書,或拿起一個有趣的玩具,分散注意力。

5.控制強烈情緒的方法。當孩子真的生氣的時候,建議他跳上跳下,踢皮球,撕紙,抱著泰迪熊。這樣可以教孩子以健康、不傷害他人的方式表達強烈的感情。

6.學會獨處,自我平復。有些孩子在一個安靜的角落獨自安靜得更快。這不是懲罰。它幫助孩子學會安慰自己,重新獲得控制。


育兒網

可能媽媽自己也意識到問題的關鍵其實是在於如何讓孩子爸爸能夠更冷靜溫和一些。如果孩子爸爸的脾氣能夠平和下來,那孩子自然會跟著改變,但如果要求一個還處在性格塑造期的孩子給爸爸做榜樣,帶動爸爸去改變,那真的是太難為孩子了。

讓爸爸改善自己的性格肯定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功的,可以分步驟來,先從控制自己不打孩子開始。需要讓他知道,如果他一直用這樣暴力的態度對孩子的話,孩子也只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別人,因為他從爸爸那裡學到的就是暴力是可以迅速解決問題的。

然後可能需要和爸爸一起商量一下,在他憤怒的時候,覺得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可以有哪些方法能夠讓他暫停自己的行為。比如,是否可以在家裡貼一些提示紙條,或者一起商量一下,在他很憤怒想打孩子的時候,除了打孩子之外有什麼別的途徑能夠緩解他的憤怒。

需要注意的是,情緒並不是需要被消滅的,我想孩子爸爸自己也意識到了自己這樣做不好,在這時他更需要的是被理解,和一起合作解決問題,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責訓斥他,可能也只會讓他更加的內疚和憤怒。

其實對於孩子的暴躁脾氣處理方式也是一樣的,不要指責孩子不應該生氣不應該發火,而是試著和孩子一起去找到另一種可以宣洩情緒的方式,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的方式。

我是echo小茵茵,一個有趣又有料的親子漫畫家。關於這個問題,歡迎大家在在評論裡和我一起討論哦~


echo小茵茵

當孩子有攻擊性行為時,家長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態度。比如說,“我不喜歡你去揪小朋友的頭髮,因為這樣他會很痛。” 其次,弄清楚導致寶寶攻擊性過強的原因。是否是因為他被其他小朋友欺負過,或者是經歷了特別惱火的事情等等。寶寶很有可能通過無意的攻擊性行為使他的某些要求得到了滿足,使他誤認為攻擊性行為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最後,你要幫助孩子去釋放或是轉移攻擊性的情緒。3歲的孩子已經具備很強的語言能力。我們要讓他自己解釋為什麼去攻擊他人。如果寶寶不願意說,你可以替他說出來,比如“我猜你是因為……是這樣嗎?如果不是的話,你可以糾正我……”這樣孩子會覺得原來父母很關心自己,會促進他和你溝通。然後你們共同找出解決的辦法


NBA名宿邁克爾喬丹

這就是所謂的言傳身教,孩子出生是一張白紙,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模仿大人,(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觀察過孩子說話的語氣)小孩子覺得遇到事情就應該這樣解決,他不認為爸爸這是在嚇唬他,而是在教他如何結覺問題。

俗話說壞容易學好難,這話確實一點也不假。

孩子還小這些壞的習慣還是可以糾正的,這需要爸爸媽媽的耐心,慢慢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