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袖:心狠手辣,寵冠六宮,但格局太小

春秋戰國,以其大混亂格局,分裂與融合共存,毀滅與新生交織,形成無與倫比的態勢,而這一時期的女性,亦有獨特的魅力,或風華絕代,或驚才絕豔,或掌權干政,或膽大豪放,而論起心狠手辣又圄於一己之私,非鄭袖莫屬。

這個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女子並非電視劇中說的是鄭國公主,這個時期,貴族女性稱姓不稱氏,並沒有自己的名字,其稱謂有固定的格式,鄭國姬姓,鄭國公主出嫁後應稱“某姬”,只有普通人家的女兒才會有自己的名字。所以,鄭袖不過是個如西施一般的民女,美名遠播,一朝選在君王側。鄭袖:心狠手辣,寵冠六宮,但格局太小​​

她美而聰慧,妒而心狠,很快成為楚懷王的寵妃,是他最信任的人,說話自有一些分量。

楚懷王繼位之初,正值楚威王新喪,無暇他顧,魏國趁機攻打楚國奪取徑山,楚國未做理會。 五年後,楚懷王派大司馬昭陽帶兵攻打魏國,奪取了魏國的八座城池,一雪前恥。

魏惠王立馬轉向了楚國,奉上絕世之美女,即魏美人。楚懷王一見魏美人,立刻驚為天人,六宮粉黛無顏色,連鄭袖都不能與魏美人爭鋒。眼看楚懷王漸漸移愛,鄭袖心生一計,跑去親近魏美人,噓寒問暖,想魏美人之所想,急魏美人之所急,衣服挑她喜歡的款式送她,屋子的傢俱器物按她喜歡的擺上,竟比親姐姐還親姐姐。

魏美人遠離故土和親人來到楚國,難免孤單寂寞冷,見鄭袖如此對自己,遂對鄭袖信任萬分。而楚懷王見鄭袖如此對待魏美人,很是誇讚了一番。

王曰:“婦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鄭袖知寡人之說新人也,其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所以事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什麼意思呢?

女人以色侍人,嫉妒乃人之常情,鄭袖明知楚王寵愛魏美人,卻能做到比楚王更愛魏美人。這不就和孝子侍親,忠臣侍君一個道理麼。

這誇讚,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

鄭袖賺得了美名,又得到了楚懷王和魏美人的信任,覺得時機到了,於是對魏美人說:“王愛你的美貌,但是你的鼻子有個小缺點,王不是很喜歡,以後你見了王,要遮住鼻子,這樣王的寵愛才能長久。”

魏美人信以為真,從此見了楚懷王就用袖子掩住鼻子,楚懷王不解,問她她也不說,就去問鄭袖,鄭袖有些為難的說:“她或許是討厭大王身上的氣味吧!”楚懷王一聽怒了,立刻命人割掉了魏美人的鼻子。

這個割鼻計記載在《戰國策·魏王遺楚王美人》和《韓非子·內儲》上,《韓非子·內儲》還寫了另一個版本,說鄭袖告訴魏美人楚王喜歡看人遮住鼻子。於是魏美人掩鼻,遭割。

雖有疑點,但無從考證其真實性,比如傳說楚懷王有狐臭,所以對於魏美人掩鼻一事暴跳如雷,遂割鼻。但魏美人未免太單純了點,她是魏惠王挑選來送給楚懷王的,怎麼會有如此感人的智商。

鄭袖:心狠手辣,寵冠六宮,但格局太小

公元前312年,秦國想攻打齊國,但沒有勝算,彼時齊楚聯盟,若攻打齊國,楚國必出兵相援。秦惠王就找來張儀商量對策,張儀出計破齊楚聯盟。

張儀來到楚國,找到楚懷王,說明來意,願意割秦國商於六百里地做為條件換取楚國和齊國斷盟而結秦國。張儀能言善辯,一會就說服楚懷王同意了,然後楚懷王派一個將軍隨張儀回秦國接受封地。

話說張儀回國後,故意喝醉摔倒了,稱病不出,楚國這邊得不到消息,楚懷王以為自己沒有先和齊國斷交所以秦國不肯給地,於是先和齊國斷交。張儀立馬病好了,對那個將軍說:“秦國答應給楚國的六里地,從某到某六里地。”

將軍說不過張儀,氣急敗壞的回了楚國,楚懷王一聽氣炸了,遂兩攻秦國,但均已失敗告終,後秦國復攻楚國,楚國再敗。韓、魏兩國也來攻打楚國。楚國好好的第一強國元氣大傷,開始了下坡路。

公元前310年,秦國欲親楚國,願割漢中一半土地奉上,楚懷王不肯要土地,而想要得到張儀。張儀再次來到楚國,楚懷王將張儀下獄。張儀素來和楚懷王身邊的寵臣靳尚交好,便賄賂靳尚,讓他想辦法說服鄭袖救他出來。

鄭袖:心狠手辣,寵冠六宮,但格局太小

靳尚先對楚懷王說:

拘張儀,秦王必怒。天下見楚無秦,必輕王矣。

又跑到鄭袖那裡,說:

秦王甚愛張儀,而王欲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宮中善歌者為之媵。楚王重地,秦女必貴,而夫人必斥矣。夫人不若言而出之。

什麼意思呢?

秦惠王很看重張儀,現在楚懷王想殺張儀,那麼秦惠王將獻上土地和美女來換回張儀。秦國是大國,秦國獻上的美女一定會得到楚懷王的寵愛,到時候鄭袖就會受到排擠。還不如現在想辦法把張儀放了。

鄭袖一聽覺得有道理,跑到楚懷王那裡吹耳邊風,楚懷王一心軟,就放了張儀。張儀繼續遊說楚懷王叛縱而和秦結盟,讓楚國太子去秦國做質子,秦國會送美女來嫁與楚懷王,楚懷王又答應了。剛從齊國出使回來的屈原勸楚懷王不要答應張儀,而應該殺了張儀。楚懷王不聽,遂放了張儀。

張儀並沒有立刻回秦國,而是繼續跑到各國去繼續他的破縱計劃。

破縱連橫,各國遂無法和秦國相抗衡。楚國亦再也沒有機會恢復元氣,反而一步步走向滅國。

後宮爭寵有時候無傷大雅,不過是一群女人爭衣食父母的手段,然而後宮與外廷勾結在一起,謀一己之私,實為國家的禍害,況且還是和別國的使臣相勾結,利他而害己,豈不是沒腦子麼。

楚懷王也算是一個有所作為的雄主,然終是太過感情用事,思慮不周,不能用賢識能,繼位之初也曾賞識重用屈原,然後期,屈原遭到一些貴族的排擠誹謗,楚懷王遂將其流放。

後來有人將鄭袖與屈原聯繫在一起,認為是鄭袖詆譭了屈原,才使得屈原被放逐,苦悶作《離騷》,楚國國滅後,屈原擁抱汨羅江,以身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