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为何没有登上皇位?

23UYDE'eo

多尔衮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是符合法理的凌驾于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之上。只要我们弄清究竟什么是“皇父摄政王”就可以了,可不是仅仅是出于尊重,随便叫叫的,谁敢给皇帝随便安排个老子出来。这是有讲法的,其中也包含了群臣的“大智慧”,搞清这点,就不难明白为何多尔衮不登皇位了,完全没必要。


多尔衮是否有意图篡位这方面,也不必再乱猜了,看了很多资料,都只是把罪状一片片的拼接在一起,包括龙袍什么的,这些都不重要,怎么解释都行,这是舍本逐末,我们要从事件的主线和极权的掌握方面分析一下。

“皇父摄政王”此称谓的由来,不具随意性。顺治五年十一月初八日,以南郊礼成,颁布恩诏大赦天下,第一条即:“皇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增加殊礼,以崇功德”。经部院大臣集体讨论,多尔衮的称号定为“皇父摄政王”。请注意,这是皇帝,加上各部院大臣的集体决定(不管是否心甘情愿,我们只看既成事实)。

随着朝堂上的异己逐渐被扫清,济尔哈朗失去了辅政权,豪格也都去了该去的“地方”,多尔衮的头衔也在逐步升级,从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逐层递进。

虽然总能引出些旁证,但我个人认为,皇父摄政王的头衔和孝庄是没有任何联系的,那时候的老百姓跟现在的围观群众是一样一样的,不怕事大,就怕不热闹,传些风言风语,他们不管真假,总之是越玄乎,越解气,越令人发出“呦呦”声音的,那就是好故事,茶余饭后的调剂品而已。不管以前满族的传统是什么,既然他们入主中原,不可能完全不顾及汉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皇帝也好,亲王也罢,都怕挨骂。包括顺治在内对汉文化是非常推崇敬仰的,也非常喜欢学,只不过孝庄怕断了满族的文化根基不支持罢了,顺治还因为这事道过谦。

多尔衮曾经杀过两个人——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原因是: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劝多尔衮自立为帝!

随后,肃清反对这种新格局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这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如果多尔衮在,鳌拜之流就是个笑话,我们来看一下多尔衮的跋扈程度,再看看他是否还有必要篡位。

一切大礼,王公贵族俱要“列班跪送”多尔衮。多尔衮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

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马上就要去朝贺多尔衮;

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

顺治三年,多尔衮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

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

顺治四年,官员奏书中对多尔衮称呼错误,或者写错别字的,都会受到革职处分;

“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多尔衮再不用向顺治帝行礼了;

顺治五年,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其后:

“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

凡一切政务,不再请示,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真跟皇帝似的;

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

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办事,命令这些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顺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尔衮追尊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

大家看到了上面的资料,连皇帝的玺印都拿回家了,皇帝自己都处理不了朝政,论权力哪里还是一人之下,肯定已经是所有人之上了,他还篡权干什么呢,就象曹操一样,名分真那么重要么。

诸位大臣给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的聪明之处在于:

多尔衮权势已经发展到了极致,这是很多旗主,大臣们所担心的,多尔衮的功劳也已经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所以授予多尔衮这个“称号”。其实既是在暗示,也是在表达既成事实,您老人家的地位已经在皇帝之上了,皇帝小的时候想玩玉玺你都不给,估计都够呛看清楚过玉玺长啥样,您现在是皇父摄政王了,就相当于“太上皇”,老子夺儿子的皇位、太上皇夺皇帝的位子,这个真没必要。

多尔衮有没有隐疾咱们不知道,但他确实是一生多妻无嗣,也就是说儿女全无,您要是登基,死后的皇位也是要传给别人家的儿子的,争这个干啥,您看您没必要篡位吧,现在皇帝都称呼您“皇父”了,表示福林都认您这个父亲,换个措辞,皇上都管您叫爸爸,开心不开心,那您怎么还能反过来当皇帝呢。

总而言之就是——您权利比皇帝大,又是皇帝的父亲,虽然大家知道这就是顺着多尔衮的性子给个无敌大的甜枣吃,可是名义在那儿摆着,里子面子都是您多尔衮的。

多尔衮真的不明白这些么,当然知道,所以他是不会篡权的。他绝对是权倾朝野,但有一点,真把其他势力打压到绝路上(自己称帝)那些势力有很多种办法弄死他,现在都在轨道上运行,权倾朝野也是章法内的规矩,大家的游戏规则就是按部就班的照规矩出牌,如果发生篡权,那么一切规矩都可以颠覆,你权利再大也得有人听才行,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那多尔衮的小命就难保了,比如,两黄旗就绝对不会坐视。一旦篡位落人口实,看他死后多少人喷他就知道多尔衮有多大的敌对面了,连苏克萨哈都跪了立马倒戈,所以一旦篡权多尔衮无论如何都是活不了的,多尔衮作为当事人,比任何人都清楚。


古今通史


清朝入关以后不是多尔衮不想或者没能力登这个皇位,而是命运给了这个清初摄政王开了一个巨大玩笑,他正当壮年时猝死于塞外狩猎途中,所以自然到此为止了。

多尔衮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异母弟,是清朝入关成为全国性政权的第一功臣。他一生之中有两次与皇位失之交臂。

一次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努尔哈赤死时并没有交代谁来继承汗位,而是留下了四大贝勒轮流当国的局面。也就是说诸多儿子中人人都有继承的机会,可惜当时多尔衮年幼,最后四大贝勒中的皇太极成为胜出者。

根据当时一些零散资料来看,虽然努尔哈赤晚年的确对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一奶同胞的三兄弟比较看重。(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还有诸多清宫剧如孝庄秘史之类的剧情中多尔衮是努尔哈赤指定继承人等宣传,所以很多人认为多尔衮是被努尔哈赤指定的继承人。

但根据现实参考,在当时那种开国草创的危险情况之下努尔哈赤不可能把汗位传给还年幼没有经过战火洗礼的多尔衮,只能说努尔哈赤死时没有决定继承人,所以诸多儿子都有机会罢了。所以多尔衮错失了一次机会。

第二次错失机会是在1643年皇太极猝死以后,因为是猝死所以并没有留下继承人遗诏。多尔衮当时经过多年历练已经是实权人物了,因此要夺取皇位。但皇太极旧部坚持要立皇太极儿子为新皇帝,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大局为重采取了折中方法,皇太极幼子福临为新皇帝,多尔衮为摄政王。


避免了1643年的皇位争夺战,满清没有内乱。1644年明朝内乱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身死。清朝太祖太宗两代人都入不了的关终于有机会入关了。(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实际统治者多尔衮当时趁此大乱入关,并且入关以后马上迁都北京,派豪格西破张献忠,多铎南灭南明最强大的弘光政权,还将李自成打的一蹶不起。可以说多尔衮是清朝入关第一功臣,入关以后的一系列作为更是打的清朝的对手李自成之大顺、张献忠之大西、南明小朝廷不成气候,使清朝全国性的政权坐稳。

入关及其以后的不世之功使多尔衮的权势滔天,大肆排除异己如直接把皇太极长子豪格陷害至死。彻底把控了朝政,废顺治帝只在他一念之间,而孝庄太后与顺治帝为了稳住多尔衮给了他很多殊荣比如摄政王名号一加再加成为“皇父摄政王”。

当时多尔并没有行废立之事,一是因为自己正值壮年,才三十多岁,而且并没有儿子,所以不着急取而代之。二是虽然清朝形势大好,但南方的南明小朝廷一直在抵抗中,全国各地反清行动也不时而起,多尔衮应该是想彻底统一了中国以后,不世之功进一步加大,自己在顺势取而代之成为新皇帝。

然而命运总是无常的,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塞狩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成重伤,没多久就死在古北口外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因为是猝死,所以死后自然一切成空。不过他刚死时余威尚在,顺治帝为了稳住其党羽追尊其为成宗义皇帝,后来顺治帝顺利亲政以后开始清算多尔衮,追夺了他的一切封典,包括皇帝尊号,还毁墓掘尸,直到乾隆时才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乾隆帝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睿亲王封号。

多尔衮入关以后猝死可以看做是他第三次与皇位失之交臂,不是他不想当皇帝,只是人生太无常了。


宋安之

谁知道呢?我们所说的都应该只能是我们个人的猜想,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肯定只能是多尔衮,可惜他已经长眠。但就算我们现在穿越过去,采访他,他说了一个原因,又有多少可信性呢?所以,不妨就把他当成电视剧里面那位多情,专情,痴情的摄政王多尔衮好了,那位喜欢大玉儿一生的悲情男子。这起码是许多人心里愿意相信的,人的情感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一位真男子。

我的胡言乱语说完了。大家想看就看看,不看就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