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文化概說 上

東周以前只有官學而無私學,只有官書而沒有私人著書。這是因為,三代時期階級對立森嚴,統治貴族不僅擁有政權與土地,而且還專有知識,平民與知識和教育是絕緣的。我國最早的知識分子是由上古的巫史演變而來,巫掌卜筮,史掌記事。他們都接受貴族供養,併為他們服務。據《尚書 多士篇》記載“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書幾乎都是官方卜師的占卜檔案。從事作典作冊與文化創作,既需要有足夠的思想與著書閒暇,也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作保障才有可能,這樣只能由為貴族供養並脫離生產的巫史官員來從事。

先秦諸子文化概說 上

先秦諸子文化概說 上

及至春秋時代,新興的地主階層逐漸登上權力的舞臺,以周王為首的三代世襲的貴族階層的社會地位降落,貴族降為平民,同時也就將知識和受教育的權利帶入了平民階層,從而才有了發展平民學術的可能。孔子首先開了私人講學與私家著述的先河。為什麼偏偏是孔子,而不是別人?孔子出自落沒貴族的家庭,所以他自小就有接觸知識與教育的機會。

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國貴族,適魯後才為平民。孔子將自己的知識傳遞給平民,而在孔子以前是沒有人做過此類工作的。對於平民而言,知識是一個新鮮的事物,激發了他們極大的熱情。所以孔子以後,私人講學著述之風大行於天下,而從學之眾是後世所罕見的。又遭逢亂世,學者無一不想盡其所學改制救世,而新興的地主階層又極需新的文化工作來維護他們新近崛起的社會地位,養士之風也成為那個時代的風尚,於是便導致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狀態,成為我國學術史上的黃金時代。

先秦諸子文化概說 上

孔子開春秋時代私人講學、私人著述之風尚,創立儒家學派,開了諸子學術的先河。子本為五爵之一,凡大夫、卿皆稱為夫子,章炳麟曾說“子猶今言之老爺”,也即是對有身份有地位人的尊稱。孔子的弟子們稱自己的老師為子,也是表示對孔子的尊敬,這個稱謂類似於今天的先生。自孔子以後,弟子稱師為子沿成習慣,弟子編述師之言論,便都以“某子”冠名了。諸子之書,都是自抒已見,自成一家之言,與五經官書絕不相同。諸子之學興於春秋之末,大盛於戰國之時,息於秦漢一統之下。

孔子創儒家之學,孟子荀子繼其後。《周禮 太宰》謂:“儒,諸侯保氏以道術以教人者”,《說文》謂:術士之稱。所以,凡是有學識道術能教人的都可以稱為儒,儒也即是學者的通稱。諸子的學術其最終的目標就是改制破救亂。當時天下昏亂,爭戰不休,思想家們必須要思考天下為什麼由治變亂以及如何才能使天下重歸清靜太平這些問題。在孔子看來天下之所以大亂是因為舊制度的破壞,禮樂廢,詩書缺,所以孔子主張返回周制,重建西周時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舊秩序,以實現天下太平的目標。所以孔子的眼睛是向後看而不是向前後的,他的根本立場是守舊的倒退的。他不能看到西周舊制度的破壞不僅是一個政治的問題而且還是一個經濟的問題,他只是在道德上立說,將道德敗壞看作社會混亂的根本原因。

先秦諸子文化概說 上

孟子發展了孔子學說的仁義部分,主張人性皆善,將孔子學說更加唯心化。荀子的自然觀頗具有唯物主義色彩,認為天有常道,地有常法,與人事的興衰無關。主張人們要主動地控制和利用自然而不是順從和敬畏它。荀子認為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所以聖人制禮義以區別貴賤長幼,使各安其分,不能逾越。這就是所謂的分。荀子同孟子、孔子一樣都將禮義看作是天經地義的真理。

孔子死後,墨子繼起,創墨家學說。墨家學說雖然表面與儒家學說處處針鋒相對,但其實他們在根本立場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向後看的,認為古代是黃金時代,為使天下重歸太平就要回歸至遠古聖王的政治狀態之中。他們的根本分歧在於孔子代表了遠古政治貴族階層的意志,站在了統治者的立場上,所以主張維護古代社會貴族與平民之間的不平等社會秩序,復禮正名興樂,親親厚死。而墨子則是站在被統治階層的立場上,代表社會最底層人們的意志,主張人人平等,主張兼愛、尚同、尚賢。墨子認為聖王興政“諸加費不加於民利者聖王弗為”,而他認為對人民有利益的事只限於最起碼的物質生活需要,所以墨子得出尚儉、節喪、非禮樂的必然結論來。

先秦諸子文化概說 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