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张振玉翻译的《苏东坡传》挑几根刺

文/大江

奔着苏东坡如雷贯耳的名气,林语堂幽默风趣的文气,买了一本《苏东坡传》。回来一看,怎么还有个“张振玉 译”呢?敢情这本书的原版不是中文呀。林语堂先生中文功夫了得,为什么不自己翻译呢?

没用的少说,先看吧。

我怎么发现书中看不到林大师的幽默,却读到一些涩酸呢?

和一朋友谈起这事,朋友说一个语言大师是全能的,可以以不同面目示人的。再说,苏东坡是谁呀?古代的大文人,总得用适合表现他的语言来写吧,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哪。

这个有道理,但总觉得不对味。于是上网查了一下。评价总体是好的。

豆瓣上有篇文章,题目是《张振玉译的〈苏东坡传〉好烂!》。一看,也是说感觉太水了。

一、欧式句法,读来不顺。   

比如第9页:“苏东坡去世一年,在当权的群小尚未把长江以北拱手送与来自穷沙大漠的他们那异国的君王,一件历史上的大事发生了。”   

这里的“他们那”三字读来很怪,估计是英语中的所谓“同位语”。但是放在这里又有什么必要呢?这里的“他们”指的是谁呢?是指“当权的群小”?如果译者觉得这里必须要加上“他们”以使读者觉得那些人早有卖国求荣之嫌,那么也应该译作“他们的”——而不是“他们那”——才好。   

另外,第一个逗号后面的“在”字,于后文中无着落。这是一句病句。应该在“君王”后面加上“的时候”才能够让句子读得通顺。

二、文白杂糅,语义反复。   

比如第7页:“对国运危害之烈,再没有如庸妄之辈大权在握,独断独行时之甚的了。”   

其中的“时之甚的了”,我怎么读也读不通,又是“之”,又是“的了”。文白杂糅,读之如同吃糠咽菜。

三、生造名词,语汇贫乏。   

同样是第7页:“在愚痴的童子帝王统治之下”。

中文里面有“童子帝王”的这个意思,但只说“幼主”,哪来什么“童子帝王”?如果“child emperor”可以“童子帝王”译之的话,那么也就无怪乎国人将“童子鸡”翻译成“immature chicken”了。

……

还有几点,算了不摘录了。能找到同盟军就行。下面我列举一些翻译不如人意的地方。

21页:“在当年,也和如今一样,四川的居民都耽溺于论争,酷爱雄辩的文章。甚至在中等社会,谈论之时都引经据典,富有妙语佳趣……”

这里的两个“在”都可以删去,加上只能显得累赘。书中不少的“在”相当可恶。

70页:“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

这个句子实在拗口,实在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要么是“几个朋友同他来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要么是“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合”,令人费解。

75页:“他又说,在顺乎古代传统之时,切勿师先王之法,但仅师先王之意,政策无论如何不相同,但皆以人民之利益为依归。”

这句中的第一个“但”既和后面的“仅”意思重复,又与第二个“但”形成干扰,换成“唯”是不是顺畅些。

76页:王安石接着说:“陛下如今御临一个地大民多的国家。国家升平百年之久,全国才智之士如此之多,竟无贤德才智之臣佐陛下以为善政?其故恐在陛下无明确之政策与用人不专故耳。今日虽有非常之才,一如当年辅佐尧舜之贤臣,如受小人之阻挠,亦必弃职而罢。”

这一段文白夹杂,了无趣味。

86页:“考生人人知道,他们的前途是全系于能做这个修正本的应声虫与否而定。”

这句是真的拗口。组织成“考生人人知道,他们的前途全系于这个修正本。”有多干净。

再不济也可以写成“考生人人知道,他们有无前途取决于愿不愿做这个修正本的应声虫。”

89页:“那场政争的悲剧之发生,就由于一个人个性上的缺点,他不能接受忠言,他不愿承认自己犯错。”

第一个逗号前的“那场政争的悲剧之发生”,实在让人憋气,写成“那场政争悲剧的发生”多顺口啊。

书我还没有看完,估计还会有扎心的地方,后面再整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