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與"人生三樂"看讀書人的兩種人生境界,你教給孩子哪一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的創始人,也是兩千年來中國讀書人的祖師。孔子是主張積極入世的,“學而優則仕”成為中國讀書人兩千年來的價值追求。

孔子的一生踐行著他的“學而優則仕”思想,他很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我們看一下孔子的人生經歷。孔子三歲時,其父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在貧寒中長大。長大後,孔子從基層幹起,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官、管理牧場的小官,孔子的才華在這些小官任上得到展示,不斷得到提拔。到孔子五十一歲時,升到中都宰,成為魯國中都(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裡主管刑法的大官;五十二歲升任司空,地位就相當高了,司空後來為三公之一,主管魯國的建設;不久出任司寇,主管刑法;五十六歲時,成為魯國的宰相。孔子執政三個月,百姓安居樂業,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還通過強硬的外交使齊國歸還侵佔魯國的汶陽等地。齊國對孔子相魯非常害怕,派人送給魯哀公美女良馬,使其沉溺於酒色之中,昏君和良臣明顯是合不來的,這就導致魯國君臣不和,孔子很快被免職。孔子離開魯國後周遊列國十四年,想到其他國家施展政治抱負,但始終不得重用。公元前484年,六十八歲時返回魯國,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 在餘生裡,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

從孔子與

電影《孔子》劇照

孔子在仕途上不得志是很苦惱的。他周遊列國十四年,回來後請教了一位高人,來解除心中的苦惱,這位高人就是榮啟期。榮啟期(前571-前474年),字昌伯,春秋時隱士,年長孔子二十歲,比孔子晚去世五年,活了97歲。他為榮國國君後人,精通音律,博學多才,思想上很有見解,常常在郊野"鹿裘帶素,鼓琴而歌",並以此自得其樂。

孔子向他請教時,孔子七十歲,榮啟期已經九十歲了,他衣不蔽體,但邊彈琴邊唱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孔子問他:"先生所以樂,何也?"榮啟期回答:"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己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孔子稱是,又惋惜地說:"以先生高才,倘逢盛世,定可騰達,如今空懷瑾瑜,不得施展,仍然不免遺憾。"榮啟期答曰:"從古至今,讀書人多如過江之鯽,能飛黃騰達者才有幾人?貧窮是讀書人的常態,而死亡則是所有人的歸宿,我既能處於讀書人的常態,又可以安心等待人最終的歸宿,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孔子聽了後感嘆:"善乎!能自寬者也。"

從孔子與

孔子一生中,仕途之不快,因此而解,也算大徹大悟。但他的“學而優則仕“思想為後代讀書人所繼承。“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創造了中國人的讀書科舉奇觀:

清代陳康祺寫的《郎潛紀聞二筆》中記載:有一個叫黃章的人參加康熙三十八年的鄉試時已102歲。乾隆三十五年(公元 1770年)江西鄉試中,興安縣99歲考生李煒,3場堅持考完仍未考中,乾隆特“賞給舉人”。乾隆六十年(公元 1795 年)會試中,70歲以上參加會試的考生有122人,其中80歲以上考完了3場的考生有92人。

讀書為官的思想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有多少人因不能為官而遺憾終身,有多少人為仕途不順含恨而終。也有不少讀書人是榮啟期式的人物,竹林七賢就推崇他,自古世外高人就很多。你準備教給孩子哪一種呢?

從孔子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