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澳大利亞的許多動物有“袋”?

幹國祥

地球上只有澳大利亞還存活著古老的原始哺乳類動物,尤其袋類動物比較多。澳大利亞的袋鼠、袋獾 、袋貂、袋熊、袋狸等,它們都屬於有袋類動物。

早在2億年前澳大利亞是與大陸相連的,當時的環境很適合有袋類動物生存,於是在澳大利亞這片土地上有袋類動物不斷的增多,後來這片大陸逐漸被移動、分裂,導致它與大陸完全分離開,成為一塊獨立的個體,其它地區的大陸隨著時間都開始慢慢發生改變,動物也隨著時間和環境開始進化或滅絕,只有澳大利亞地理緯度與氣候基本沒有發生太多改變,有袋類動物進化的過程比較慢,所以至今澳大利亞還可以看到很多有袋動物與古老的植物。
有袋類動物在澳大利亞不斷生息繁衍還有另一個原因,當澳大利亞與其它大陸分裂的時候,這塊獨立出來的大陸上沒有大型猛獸類,有袋類動物生存環境上並沒有遭受到大型猛獸類的威脅,所以有袋類動物在澳大利亞逐漸增多。


春笑

哺乳動物在進化過程中,最早是單孔目動物,現存的有鴨嘴獸和針鼴,這類動物還有很多爬行動物的特徵,比如卵生。但是已經進化出乳腺。比較早的就是犬顎獸


和三尖齒獸。後來哺乳動物進化出兩種形態,一種是後獸亞綱,代表就是有帶目動物。另一種是真獸亞綱,就是胎盤類哺乳動物。在恐龍剛剛滅絕的時候,哺乳動物分佈十分廣泛,各個大陸都有哺乳動物存在,不過大洋洲和南美洲是與其他大洲分開的。因此這兩個地方的動物進化也不同於其他大洲。

(袋劍虎)

在這裡,我們要補充一個知識。就是胎盤動物比有帶動物的優勢,雖然胎盤動物的孕期長,但通常情況下母親是有能力保護腹中的寶寶的。另外由於胎盤動物的孕期長,所以胎兒的腦發育比較完善,而有帶目動物的妊娠期太短,胎兒腦發育不完全,後期發育全在母親的育兒帶裡,所以智商平均是要比大多數胎盤動物低的,不能小看動物的智商,人類成功的根據就在於無與倫比的智商。這就是為什麼其他大洲的有帶目動物都消失了,因為競爭不過胎盤動物。而非常有趣的是南美洲、南極洲、大洋洲當時連在一起,所以這些大洲都有有帶目動物,而因為與其他大洲分離,同時胎盤動物不存在在這些大洲,因此這三個地方成了有帶動物的天堂。


(劍齒虎)

然而命運不總是美好的,三個大洲又進行了分離。其中大洋洲保留了漸新世的光景,南極洲飄到了南極然後……都凍死了(海豹是非洲游過去的)。南美洲就比較慘了,我們都知道,動物通過不斷的交流和競爭,智力會不斷進化。舊大陸的胎盤哺乳動物原本就有優勢,後天又不斷練級,在這種壓倒性優勢下,胎盤動物毫無優勢可言,遠了我們可以比較劍齒虎和袋劍虎,顱腔佔頭骨比例有明顯差距。近了我們可以看看澳大利亞帶狼的悲慘命運-被澳洲野犬團滅了。


(澳洲野犬)

問澳大利亞為啥有這麼多有帶動物,通過我上面的介紹,恐怕您已經知道答案了吧。

(帶狼)


火器工坊

有袋類動物,學名Marsupialia,是哺乳動物的一種,確實如提問者所說主要分佈在澳洲及周邊島嶼,此外還有部分物種生存在美洲(新袋鼠科在南美洲,負鼠科在南美和北美),看似相當集中,不過根據考古發現,目前已知最早的有袋類化石是中國的沙氏中國袋獸(Sinodelphys szalayi),據推測生存於約1億2500萬年前,有袋類動物也曾存在於歐洲、非洲等地,只是如今只存在於大洋洲和美洲。
▲百度百科裡的中國袋獸圖片
之後大概是通過歐亞大陸傳播至美洲再傳播至南極洲最後到澳洲的路線,有袋類哺乳動物出現現在了澳洲,推斷有袋類動物出現在澳洲的時間應該是5000萬年前。早期理論曾認為有袋類是胎盤類哺乳動物的原始形態,不過1982年M.J. Spechttn發佈的花式證據顯示,有袋類應該是與胎盤類分別演化成型,所以應該問的問題不是為什麼澳洲的許多動物有“袋”,而是為什麼其他地區的有袋類動物消失了?
對澳洲有袋類動物得以留存的猜想一般與澳洲“世外桃源”般的地理位置相關,有猜測稱白堊紀時期,胎盤類哺乳動物還沒有來得及侵入澳洲,澳洲就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大陸,因此在缺乏競爭的情況下,澳洲的有袋類動物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空間,進化出食草動物習性相似的袋鼠和與齧齒類動物相似的袋熊等。
有袋類哺乳動物和胎盤類的主要區別在於幼兒期的時間,胎盤類妊娠期更長,有袋類妊娠期則很短,但哺乳期非常漫長,雖然從結果上來看,有袋類動物很難在與胎盤類的競爭中勝利,因此即使進化出了掠食動物也逐漸被淘汰,不過缺乏在缺乏競爭者的澳洲,它們就是支配性動物(澳洲原生胎盤類哺乳動物只有齧齒類和蝙蝠)。
▲ 傳聞中已滅絕80年但仍不時有目擊情報的袋狼。(圖/澳新網)
其實在18世紀歐洲人大量移民至澳洲時,也給澳洲帶來了很多新的物種,破壞了原生動物的生態環境,並間接導致多種有袋類動物滅絕或瀕危(野生袋狼的傳說至今仍只是個傳說),就先說這麼多吧,最後給提問者看幾張澳洲萌萌的有袋類動物好了。
▲ 墨爾本Ballarat野生動物園的小袋熊。(圖/《先驅太陽報》)
▲ 又名樹袋熊的考拉。(圖/《每日郵報》)
▲ “小惡魔”塔州袋貛(Tasmanian devils)(圖/澳廣網):-D

澳洲網

科學疑惑篇@澳大利亞哪些動物是有"袋"的動物?

一提到澳大利亞,恐怕袋鼠,考拉等等動物的形象就會印入眼簾!最有趣的是很多動物的肚子上都有一個毛皮的袋子,看起來很有趣也似乎很新鮮!因為有袋子的動物確實不多,但是澳大利亞卻有特別多這類動物!據統計,澳大利亞還存活著有240多種這類有袋子的動物!就連那裡的狼都有一個袋子!實在是活見久哈!

而這240中有袋動物主要是負鼠科,袋鼴科,袋鼬科,袋狸科,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等等十多種科類動物!可以說在澳大利亞遇見有袋動物的機率是非常大的,也可以算是一大特色與亮點!




科學解疑篇@為何澳大利亞有這麼多動物有"袋"?

確實相比之下,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等地有許多的這類動物,而在其他國家幾乎是沒有的,有也是人為遷移過去較多!比如我國,這類動物更是少得可憐了,所以對我們而言,確實是一大看點!



言歸正傳,澳大利亞之所以這麼多有"袋"動物,主要是板塊漂移的原因!

在白堊紀早期的時候,這種動物可能是遍歷全世界的,它們是哺乳動物中古老的一類類群,隨著高等哺乳動物一起興起,但是處於生存的劣勢,常常遭受更為強大的動物(比如一些有胎盤的哺乳動物)捕食,慢慢地走向了滅絕之路!現在澳大利亞也少有有胎盤的哺乳動物!

而在幾千萬年前,各大洲板塊開始發生分裂與漂移,澳大利亞地理位置比較特殊,位於大洋洲板塊中,開始與各大大洲分離!而這些有袋類的哺乳動物便有幸的生存了下來!並沒有完全滅絕!

也有說法是大約8000多萬年前,澳洲的有袋類動物是由南美洲遷移而來,途經南極洲到達澳洲!

但是目前在澳大利亞發現的有袋類動物化石距今只有5500多萬年,所以具體遷移原因有待進一步考察!但是由於板塊漂移而沒有導致其滅絕的說法還是站得住腳的!



科學科普篇@關於有袋類動物的知識:

  • 有袋類動物的一種特徵是沒有發育完全的胎盤!
  • 澳洲的動植物由於長期獨立發展,沒有外來種族的干擾與來往,基於適應環境的原因,慢慢發展為有育兒袋的特徵!
  • 有袋類動物主要分佈於澳洲以及南美洲地區!




科學無處不在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需要實力解答呀!在下不才也算略知一二,就在這裡傾囊相告吧。

說起澳大利亞的哺乳動物,最有趣的就是很多動物的肚子上自然生長著一個袋子,可不是人造革,那可是真皮啊!如果你先前不知道澳大利亞的有袋類動物,那麼當你聽說有動物的肚皮上天生長了一個裝東西的口袋,一定會非常驚奇,因為我們平時都沒有見過這樣的動物呀!然而據統計,澳大利亞竟然有240多種有袋類哺乳動物,包括負鼠科,袋鼴科,袋鼬科,袋狸科,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等等十多種科類。


那麼為什麼只有澳大利亞才有這種有袋類動物呢?其實這樣認為是不對的,澳大利亞屬於大洋洲,有袋類動物在大洋洲,南美洲以及東南亞東部的一些地區都是存在的。有袋類是哺乳類動物中的一種,屬於哺乳動物出現早期就產生的一個科目,其特徵是母體孕育胎體時子宮內不會像其他種類哺乳動物那樣形成發育完全的胎盤,因此胎體會早產,之後幼體會待在母體之育兒袋裡吸奶長大,所謂的育兒袋,就是一層包裹乳頭的皮膚,這類動物就是以其口袋狀之育兒袋得名。


那麼有袋類動物是怎樣形成的呢?當恐龍於6500萬年前大規模滅絕之後,哺乳動物開始興起,在哺乳動物的一支中出現了有袋類動物,這隻動物在如今大洋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地方繁衍進化,那個時候的大洋洲和南美洲以及南極洲還連在一起,在距今約5000萬年前,這幾個大周開始分開, 中間漸漸出現了遼闊的海洋,從此有袋類動物踏上了隔離演化的道路。

但是古生物學家認為在白堊紀晚期及第三紀早期的時候,有袋類動物可能遍佈於世界各地,但是隨著更高等級的真獸類,哺乳動物的崛起,有袋類哺乳動物在生存競爭上開始處於劣勢,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成為真獸類食肉哺乳動物的捕食對象,這樣就逐漸導致有袋類動物在亞洲、歐洲和非洲等大陸相繼絕跡了。

但是由於大洋洲在這之前就已經與其他大陸分離開來了,真獸類哺乳動物沒有能夠踏上澳洲大陸和島嶼,於是導致了大洋洲成為有袋類哺乳動物的世外桃源,這一事件使得有袋類動物終於幸運地生存至今。



孤立的生態環境也導致澳洲有袋類哺乳動物發展進化出類似於高等哺乳動物的各種生態類群,如生活方式類似於狼、鼬、貓等食肉類動物的袋狼、袋鼬、袋貓,生活方式類似於鹿、羊和羚羊等食草類動物的多種袋鼠,以及類似於旱獺、松鼠、野兔等齧齒類或兔類的袋熊、袋貂和袋兔等等,所以澳洲哺乳動物雖然是完全迥異於世界其他地區的,然而在生物形態上來看卻是大致趨同的。


人類的方向

有袋動物以前是世界各地都有分佈的,那時候大陸還是一個整體,後來板塊漂移,澳洲和其他洲是完全分離,而進化過程中只有澳洲的有袋動物得以保留。

它們是哺乳類中一個古老的類群,隨著高等哺乳動特別是成為食肉類動物的捕食對象,使其在亞洲、歐洲和非洲等大陸相繼絕跡。

而在此之前,澳大利亞就已經與其他大陸分離開來,孤立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食肉類等高等哺乳動物未能侵入,氣候環境等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這樣就使得有袋動物得以倖存在大洋洲,例外南美也有有袋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